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詩歌只是余秀華抵抗現實的武器

[複製鏈接]

9098

主題

9296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34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沈三白 發表於 2015-2-3 02: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詩歌只是余秀華抵抗現實的武器

文/魏英傑

這幾天,微信朋友圈紛紛在轉發湖北農民女詩人余秀華的詩作。許多人對她倍加讚賞,甚至把她形容為「中國的狄金森」。隨著知名度暴漲,余秀華在農村的家擠滿了前來採訪的記者,以及上門慰問的領導。

余秀華為什麼會這麼紅?這是很多人發出的疑問。在我看來,這不過又是一場輿論與大眾不經意的合謀。這一切看似不無偶然,實則暗合了媒體議程設置與大眾流行的若干規律。只要看明白這些規律,對余秀華何以忽然受到熱捧,也就不會感到意外。

作為一個農民詩人和腦癱患者,余秀華的詩作首先是被國內著名刊物《詩刊》所推介。但她真正進入公眾視野,則受益於擁有幾億用戶的微信等新媒介的傳播。曾經發行量上百萬冊的《詩刊》,雖然如今仍是國內詩壇權威刊物,但其發行量已少得可憐,並不具有大眾化傳播的特質。正是新興社交網路的崛起,打開了《詩刊》通往廣大詩歌愛好者的通道,讓余詩有了被更多人自發點贊、分享的機會。

傳統媒體的推波助瀾,是余秀華迅速進入公眾視野的重要路徑。即便是在微信等新媒介迅猛發展的今天,傳統媒體(包括其新媒體應用)仍是新聞熱點的製造者和催化劑。一個身患疾病者、農民、女詩人,這些元素十分符合傳統媒體報道偏好,可向讀者提供一種充滿反差卻又具有正能量的閱讀衝擊力。首先發現余秀華具有報道價值的媒體,無疑有著敏銳的新聞嗅覺和話題製造能力。如今趕到余秀華家長「圍訪」的媒體,則是跟風炒作的資源瓜分者。

但不管微信和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能力多強,這仍不是余秀華走紅的全部重點。關鍵還要看大眾審美偏好及其賞鑒水平。余秀華詩作一開始在微信等社交媒介被自發傳播,本身表明她擁有被廣泛認可的潛質。事實也是如此。余秀華的人生故事就是一部勵志片,而在微信上傳播最為廣泛的就是那些或真或假的「心靈雞湯」。當一個照片上看起來顯得有些土氣,而氣質又略顯張揚的「中國版」海倫-凱勒出現在面前,哪怕她不是一個詩人,也很容易打動人們的內心。

何況,余秀華的詩作清新易懂,偶爾有點誇張和大膽想象,這更迎合了大眾的審美水平。可以說,任何進入大眾流行舞台的詩歌,首先都必須符合通俗易懂這一特徵。無論是汪國真、席慕容,還是北島、余光中,都逃不過這個大眾傳播規律。汪國真、席慕容的詩歌大多具有這一特點,而北島、余光中為人傳頌的詩作如《我不相信》、《鄉愁》也是如此,雖然這未必是其代表作。余光中曾婉拒當眾朗誦《鄉愁》,此舉可看作他拒絕流行文化的一種姿態,因為這首詩遮蔽了他在詩歌上的真正創作實力。

那麼,該如何客觀評價余秀華的詩歌創作水平?實際上,只要剝離那些非詩歌的評價因素即可。不妨設想,余秀華只是一個詩人,而不是一個腦癱患者、農民,再把她的詩作放到所有詩歌作品中去衡量,得到的答案或許會有很大不同。詩人伊沙談到余秀華現象時說:更多的讀者被同情心所綁架。這是一個頗為客觀的評價。從余秀華的詩作,不難看到有哪些詩人或詩歌的影響痕迹,作品又該落在哪個水平層次。如那首流傳甚廣的《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可說是另一首題目類似的網路流行詩的清新版、女體版和反寫版。

話說回來,我的本意並不在於批評誰。目前環繞著余秀華的這場話語狂歡,可謂大眾流行時代的一種正常現象。余秀華的個人經歷及其詩歌作品的流傳,也可給許多人心靈上的啟迪。只不過,余秀華的人生固然值得頌揚,但不能因此降低詩歌本身的評價標準,否則對作者也是一種傷害。

好在余秀華本人對這一切抱著清醒的態度,沒有在這場眾聲喧嘩面前失去判斷力。面對紛紛上門採訪的媒體,余秀華用「假如你是沉默的,海水也會停止喧嘩」作出了自己的回應。這是非常難得的人格品質。從某種意義上講,詩歌是余秀華抵抗現實或者逃避現實的一件武器,是她想象中的個人王國,否則很難將其詩作與個人生存狀況關聯在一起。因此,人們或許不該過多地去打擾她的這種美好想象。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10 01: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