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旅行看歷史:北京城裡那些被遺忘的古迹 (組圖)

[複製鏈接]

4406

主題

4492

帖子

6230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2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都說旅行,就要去看那些留下歷史痕迹的地方,而北京這座古老而現代的城市,有那麼多隱秘的風景,或隱於鬧市,或遁於市井,也許就在你日常活動的半徑中,只是從未進入到你的視線。今天我們一起去看看那些幾乎被遺忘的名勝吧!

  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國史

  法源寺,京城第一古剎,900年前,宋欽宗在此坐牢;600年前,永樂帝照它建御花園;100年前,戊戌六君子在此停靈……如今,地處宣南鬧市的法源寺,作為中國佛教最高學府,已洗卻紅塵,唯余香陣陣。直應了那句偈語:聖解凡情俱坐斷,曇花猶放一枝新。

  

  法源寺已有1400年歷史,最早由唐太宗李世民修造寺廟,當時命名憫忠寺。到了清朝,乾隆皇帝有感於法源寺悠久的歷史,在寺內寫下「最古燕京寺,由來稱憫忠」的詩句,從此奠定了法源寺No.1的地位。他還題了一幅「法海真源」的匾額,至今高懸在大雄寶殿之上。打那兒起,憫忠寺的大名就改成了法源寺。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明清兩代,當年殺氣騰騰的牢房,卻因花事著名京城。開始是海棠,后改為丁香。清代的宣南詩社曾經來這裡賞花。康乾以後的詩人,像林則徐、紀曉嵐、龔自珍都曾在此留下過足跡和詩篇。1924年,詩人徐志摩還曾陪同印度詩聖泰戈爾來寺賞丁香。由此法源寺的丁香更是蜚聲海內外。

  炮局:大牆那一邊,換了人間

  

  從北二環輔路拐進雍和宮東牆根兒的藏經館衚衕,走到頭就可以看到斑駁的高牆和整齊的鐵絲網,牆角還有圓柱形露著射擊口的碉堡。而從這高牆下的任意一點貼著牆根兒走,走回原點都是九道彎。多少年來,繞過這九道彎被送進高牆內的人,人生就從此改變了。直到不久前,這裡才結束了一個多世紀以來從北京(平)第三監獄到市第三看守所的歷史。

  明、清兩代這處為鑄造大炮而建的工廠因此得名「炮局」,乾隆年間的北京地圖上正式出現了炮局衚衕、炮局頭條等地名。從民國到新中國成立,這裡一直作為監獄使用。如今,看守所已搬到了大興,但「捕頭」們卻留了下來。現在衚衕里的小貓可以隨意地穿行於高牆上的鐵絲網,來往自由。

  沿著高牆根兒一直走到最北邊,還是那古老的碉堡斑駁的灰,卻赫然出現了新漆的醒目的白。一群群不同膚色的背包客魚貫出入,空氣中飄著不同民族的歡聲笑語,彷彿世外桃源一般。午後,坐在餐廳的原木長凳上喝著原味進口果汁看著外版小說,或在廠房改造的3v3室內場挑上一把籃球,或在樹下跟常住這裡、每晚去鼓樓演出的非洲哥們侃侃大山,都會讓人有世外桃源之感。

  東交民巷:西洋景里的中國事兒

  

  東交民巷,曾是中國七百年的外交中心。現如今看這裡遍布著的西洋景兒,道盡了中國近代以來的外交事兒。東交民巷東段曾是德國人的地界,一座不起眼的德國小樓,便是解放前在攝影領域赫赫有名的阿東照相館。從孫中山的臨終留影,到北平淪陷至光復的影像記錄,許多在歷史上有影響的照片都出自阿東照相館。而最有名的當屬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系列。許多在歷史上有影響的照片都出自阿東照相館。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系列便在其中。

  東交民巷中段,當年曾是法國地界。在大使館和聖米厄爾教堂這兩座著名的建築身旁不遠,普普通通的一排法式折中主義小房看上去沒有什麼特別之處,這裡曾是「法國郵政局」,而這棟看似普通的建築,也打開了京城人民的「集郵」之路。

  利瑪竇墓:大隱隱於黨校 

  

  「天主堂開天籟齊,鐘鳴琴響自高低。阜成門外玫瑰發,杯酒還澆利泰西。」和白求恩一樣,利瑪竇也將骨灰永遠地留在了中國的土地上。經過禮士路口,從百萬庄大街北側進入一條巷子,就到了北京市委黨校家屬院。一片上世紀80年代典型建築的單元樓群被籠罩在蒼松翠柏間,從掩映間隙可見一片漢白玉墓碑,下面共安葬著幾十位明清傳教士。而其中最高大的那座,就是「耶穌會士利公之墓」。

  不大的墓地四周被矮牆圍著,前有石牌坊大門一座。據史料記載,墓碑上應有「欽賜」二字及少京兆黃吉士題字「幕義立言」的坊額。但如今這些字跡均不見,不過門簪、門口的一字影壁及雕花依然清晰可見。利瑪竇墓東側為南懷仁墓,西側為湯若望墓。

  1610年,利瑪竇由於積勞成疾,永遠離開了他熱愛的中國。雖然明朝沒有向外國人賜葬的先例,但萬曆皇帝還是破例欽准賜葬利瑪竇於西郊二里溝滕公柵欄。打那時起,這裡就變成了柵欄墓地,專葬在京傳教的傳教士了。

  萬壽寺:三環路旁有座「小故宮」

  

  北京寺廟千百座,只有它規模堪比皇宮;廟裡的佛像萬萬千,獨有這裡的觀音像慈禧。乾隆皇帝對這座千年古剎情有獨鍾,慈禧太后更是發跡於此。如今走在車水馬龍的西三環,匆匆忙忙的人們很少會去注意一處坐落於路邊的古剎。但如果您有興緻走入其中,相信一定會被隱藏在山門后的景色所震撼。

  這就是當年鼎鼎大名的萬壽寺。寺內分東、中、西三路,前庭深宅廣廈,瓊樓玉宇,雕樑畫棟,宏麗至極,宛如皇宮。後身又是曲欄迴廊,御書碑亭,青石假山,古道地宮,蒼松翠柏錯落有致,活似御花園的縮影。就連它的西跨院,也有著小坤寧宮的美譽。難怪民間都稱這座寺院為「小故宮」了。

  傳說當年李蓮英為解慈禧二次垂簾聽政之憂慮,悄悄在萬壽寺大雄寶殿三世佛后,建了一座坐在蓮花台上的慈眉善目觀世音,慈禧「老佛爺」的稱號便打這而來。

  崇內社區:一邊江南遺風一邊西洋遺夢

  

  北起蘇州衚衕、南至明城牆遺址、西起崇內大街、東到北京站的崇內社區,也許算不得北京最知名的社區,但在繁忙程度上即便是王府井、西單也不遑多讓。其「江南風」與「西洋夢」的獨特糅合,更是給這裡增添了幾許別樣的風情。

  蘇州衚衕和鎮江衚衕兩條貫穿東西的衚衕是崇內社區的骨架。幾座現存不多的老中式院落中,呈現給人們的是輕盈上翹的屋脊,長排通透、下沿有雕花痕迹的精巧窗欞,傳說明紫禁城的建造總指揮姚廣孝是蘇州人,於是,江南的靈秀風格在此存在也就順理成章了。

  「男匯文、女慕貞」,匯文學校與美國衛理公會是一母同胞,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曾特意來訪;而昔日的慕貞女中,是今日的北京125中,中國工程院首批女院士之一、兒童白血病權威胡亞美,國家領導人劉延東,還有著名演員宋春麗、宋丹丹等,都是從這座教會折中主義風格的二層樓里走出來的。

  菊兒衚衕41號:新四合院二十年巷深酒醇

  

  20 年前,這裡實施了一項頗具轟動效應的舊城改造工程,北京首例新四合院脫穎而出,不料之後卻成「絕版」。20年後,滄海桑田。但這片承滿歷史故事的新四合院卻依舊韻味十足。它的身上,刻著時代的烙印,當年聞名中外,如今默守時光。雖隱身幕後,然幽幽魅力,卻愈加獨特而神秘。

  小區同時吸取了南方住宅「里弄」和北京「魚骨式」衚衕體系的特點,以通道為骨架進行組織,向南北發展形成若干「進院」,向東西擴展出不同「跨院」,由此突破了北京傳統四合院的全封閉結構,給人的感覺頗似古代江南富豪的庭院。

  因其首創性,當時菊兒衚衕的改造引起了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視,設計師由大名鼎鼎的吳良鏞擔綱,菊兒小區可以說是吳良鏞「有機更新」理論的生動註解。1992年,吳良鏞也因菊兒衚衕新四合院住宅工程榮獲當年的世界人居獎。一下子,世界各地的參觀「取經者」蜂擁而至。

  孟小冬故居:飄零冬皇香魂歸處

  

  從轎子衚衕東口進去的幾十米處橫亘了一條稍寬的小衚衕,路北有一個大宅的紅門,門旁寫著:轎子衚衕8號,轎黃府。輕叩銅環,門開了,感受四合院最經典的一個瞬間,就是推開這厚厚的大紅門,聽那一聲低沉的吱啞聲,好象分秒之間歷經一個年輪的蹉跎。

  這便是中國第一女老生——孟小冬的故居,進入門內,正中掛著一幅孟小冬旗裝打扮的照片,美目粉唇,秀麗端莊。畫旁有對聯一副:冬皇芳名余紅香,蘭輝菊壇映綠椿。據說這對聯里藏著「一對情人兩棵樹」,一對情人指「孟小冬與梅蘭芳」,而「兩棵樹」,指的是「冬香與蘭椿」,這對孟宅的香椿樹,有十多米高,樹榦約 50公分粗,一棵在東房屋前,一棵在南屋門前,這幾十年來,鬼斧神工般地,東房前的那棵軀幹筆直挺拔,直指晴空,似一偉岸男子;而那南屋前的,樹形似鳳尾張開,如一婀娜女子,它們是否便是當年風華正茂梅孟的化身?

  原輔仁大學:侯門再造 以文輔仁

  

  這是一所頗具傳奇色彩的大學。明明是教會學校,卻把論語定為校訓;至今仍是教育陣地,卻屢次成為知名電影取景地。是什麼樣的背景令它如此特別?又是怎樣的精神讓它經歷磨難而屢創輝煌?

  輔仁大學最早是大清朝鼎鼎大名的濤貝勒府,羅馬教廷贖買后,便在這座中國傳統的府邸里開始孕育一所西洋教會主辦的大學,由英斂之出任首任校長。說起這位校長,許多人可能並不熟悉。但提起他的孫子英若誠,曾孫英達,可謂名聲不小。英斂之在上世紀20年代便是國內重要的文化名人,經過他的努力,輔仁大學在短短兩年內便初見規模。

  如今走進已掛著「北京師範大學」門牌的原輔仁大學,一座中國宮殿式的樓宇赫然在目,這座兩層樓圍合而成的封閉院落便是大學主樓,東南西北四角各矗起一座三層角樓,整座建築中軸線明確,完全對稱,體現了中國皇宮莊重森嚴的氣勢。在主樓正立面上,還使用了許多中國古典建築的細部做法,如漢白玉的須彌座、紅色雕花的木製窗框、大門墩柱上蹲伏的石獅等,構成了中國宮殿的縮影。校舍建設的精心設計,也體現出了輔仁大學的教學理念——並不完全接受五四運動激進的思想,而是更青睞中西合璧的觀念。

  東方飯店:夢歸1918「摩登時代」

  

  從車水馬龍的兩廣大街拐進萬明路,一座外觀完全現代化的塔樓和一座西式院落頗為打眼,沒錯,這處地標式的建築便是民國初期享譽京城的東方飯店。不過可別被新式塔樓迷惑了雙眼,它只是1985年新擴建的部分。旁邊西式老洋樓門口「1918」的招牌透出了謎底,這才是東方飯店真正的原身。

  「1918」 的幌子絕非拉大旗作虎皮,這其實是東方飯店的「出生證」。在近一個世紀前,很是「老土」的北京城能出現這樣一座具有如此希臘折中主義風格的飯店建築,是絕對可以載入當年風尚志的大事件。更何況東方飯店是京城首家完全由中國商人出資建設的現代酒店,在當時那個年代,這絕對是件振奮人心的快事。

  步入這座幾年前按民國主題還原的老飯店,感覺時光彷彿又回到了那個新舊思潮猛烈衝擊的年代。這間曾是魯迅下榻過的客房,那間曾留下過宋慶齡的身影……重新換顏后的東方飯店,根據歷史考證復原了29間名人客房,房內一水的仿民國老式傢具,歐式大床上鋪上席夢思床墊,老式電話及風扇散發著說不盡的懷舊氣息……若非親眼所見,很難相信當年的東方飯店竟如此摩登。其實也不奇怪,能打敗北京飯店和六國飯店這兩家當年最拉風的「洋飯店」,若沒點過人之處,又怎能脫穎而出成為後起之秀?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13: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