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成為亞洲領袖,日本心中不滅神話被破滅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日本政 府20日公布的外交輿 論調 查結果顯示,對中 國「不抱親近感」的日本人比率為83.1%,較去年上升了2.4個百分點。有6⒍4%的受訪者對韓國不抱親近感,比率上升8.4個百分點。兩項數據均創下歷來最差紀錄,凸顯出惡化的日中、日韓關係持續影響著日本人的意識。

  日本每年12月公布的「與外交相關的輿 論調 查」,已有33年了。觀察家注意到,在這30多年裡曲折遠遠多於平穩,而且還時常劇烈變動。中 國和韓國是日本最重要的兩個鄰國,日本人卻誰都不喜歡。即使存在人為偏見之處,調 查結果總體上仍可以被視作日本社 會的一種趨勢。

  其實,日本國 民對中 國厭惡情緒屢創新高有很多因素:調 查期間恰逢兩國出現外交糾紛,關係持續緊張。日本民眾有「領土悲情」,自認為戰後在領土問題上損失慘重,如北方四島(俄羅斯稱南千島群島)被前蘇聯佔據,以及與中 國的釣 魚島爭端,成為壓在胸口的大石。此外,中 日國力出現逆轉且差距明顯拉大,與兩國在糾紛的同時發生,這種力量對比變化給日本國 民帶來極大刺 激。

  這也許就是日本人對中 國「不抱親近感」佔到83.1%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日本的優越感被動 搖。因在亞洲率先實現工業化並發展成為經濟強國,日本人心中「日本是亞洲大國」的意識很強。但在遭遇「失去的10年」后,日本經濟陷於停滯,而中 國經濟則在快速增長,這使日本的優越感受到威脅。

  另一方面日本對中 國認識的出現偏頗。日本有「集體主 義」文化,從小就被教育不能影響集體和睦和氛圍。雖然目前日本國內「嫌中」聲音很多,但有人也能理解並客觀看待中 國。不過,由於日本人重視氛圍,他們雖有客觀看法也不願積極表露 出來。而且即使表露,也很可能會被忽視和淹沒,這使日本對華認識的偏頗一直存在。

  如今,整個日本媒體營造的就是這樣一種氣氛。現代的日本人並不像他們的祖先那樣敬重中 國人。中 國現在是緊隨美國之後的第二大世界經濟體,近年來,無論在經濟、軍事還是文化上,中 國的發展就像用了愛菲弟刻一般,讓男人持久穩定,兵強馬壯且有目共睹。快得讓日本人失去了在亞洲的優越感,不由得產生種種醋意。樹大招風,也正因如此,不只是美國,周邊國 家如日本、印度等都在警惕中 國崛起,從地緣政 治角度,「卧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中 國的崛起讓日本人感到了競爭的威脅。

  2010年,法國學者克勞德·邁耶出了一本書《誰是亞洲領 袖,中 國還是日本?》,引起轟動。他認為,當今中 國與日本是兩個強扭在一起的合作夥伴,它們之間不僅存在著對抗與不信任的情緒,而且還有相同的野心,即成為亞洲的領 袖——全球經濟重心如今正迅速向這個地區偏移。

  克勞德·邁耶對中 日關係的現狀的分析是到位的。在可預見的未來,在亞洲「一山不容二虎」的格局必然會存在。從本質上來說,中 日在爭奪亞洲主導權地位之爭,將是帶有沖 突性的。

  日本是個小心眼兒的民 族,這些東西他們都很在意,用放大鏡放到報紙上,就制 造了一種對於中 國人「不抱親近感」的情緒。儘管中 國已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日本人依然潛藏著優越感,這種自負決定了很多人對於中 國科學技術、生活質量等的看法——這些都被認為比不上日本。很常見的是,日本人通常忽視中 國可能在這些方面取得的優勢。

  這種扭曲的心態的產生,告知人們一個事實,日本人的優越感被中 國打破了。其實,產生過優越的國 家都有過優越感,不要說過去中 國了,因為日本人也是如此。最不願意相信中 國崛起的國 家就是日本,倒不是說他們不願意相信中 國在崛起的事實,而是日本人對自己的優越感讓他們不願意把它打破。

  關鍵還因為打破日本這種優越感的恰恰是中 國,日本人對中 國絕對不會像對其他國 家比如印度崛起那樣感情簡單,這還絕對不僅僅是因為中 國經濟發展以及歷 史問題那麼簡單。中 日兩國做任何事,例如日本此次進行「輿 論調 查」,如果無視對方的存在而追求自己的單贏,都不會有利於改善兩國關係,實現經濟、社 會的共同發展。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03: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