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溫克堅:李嘉誠出走別有一番意味在其中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2015年1月9日,李嘉誠先生突然宣布重組旗下公司業務,兩大上市企業長江實業(長實)與和記黃埔(和黃)合併重組,兩個集團的資產將分拆為長江和記實業公司(長和)和長江實業地產公司(長地)。這一重組完成後,長和將負責管理現和黃公司的港口,基建、能源、電信,零售等業務,並沿用目前長實股票代碼「001.HK」繼續在香港上市,而和黃則在交易完成後被註銷。原長實與和黃現有的地產和酒店業務將被分拆並歸入長地,日後在香港獨立上市。 除了這些資產層面的重組之外,引發公眾熱議的是,兩家新公司註冊地將遷移到英屬開曼群島。

  這不是輿論第一次熱議李嘉誠的商業操作。過去兩三年李嘉誠不斷賣出大陸和香港資產,轉而在歐洲購入多項資產,引起了一波有關李嘉誠是否正在撤離香港的爭論,李嘉誠當時的回應是,那些行為是純粹的商業投資,他明確表態過,自己愛港愛國,長實和和黃兩大公司不會將註冊地遷出香港。

  言猶在耳,這次世紀大重組后的新公司註冊地就將遷移到開曼群島。這一次,李嘉誠只給出了簡單解釋:為了做生意方便,同時希望公眾不要過度解讀。

  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之一,長江實業和和記黃埔崛起於香港,並在香港長期存續經營,對香港商業環境和法律體系駕輕就熟,幾乎在各行各業都有投資,李嘉誠在香港地位舉足輕重,香港甚至因此被戲稱為「李家的城」,應該說不存在什麼不方便的問題,如果真有什麼不方便,兩家公司或許早已另作應對了。反觀這次重組,根據香港法律,涉及剝離上市公司資產成立新公司,不僅需要股東同意,還需要法院批准。長地作為一家新公司重新上市,也需要香港證交所重新批准。要費心費力完成這些事項,說明「方便」這個借口實在不具說服力。

  另外近年來,國際資本在維京群島,開曼群島,百慕大等地進行公司註冊,通過多層控制架構來規避稅收,繞開監管的做法,已經被歐美立法機構和監管當局嚴重詬病,對於大型知名企業來說,意味著某種形象折損,相關國家立法機構出台懲戒性措施來打擊這種商業實踐的可能性在增加,因此李嘉誠把旗下公司遷冊到開曼群島,也是一種包含風險的舉動。

  在全球化時代,企業註冊地和商業活動範圍沒有直接關聯,但並不等於說註冊地就是不重要的,註冊地變化帶來的一個重要後果就是適用法律體系的變化,開曼群島是英屬殖民地,相關法律糾紛最終審核權將由香港終審法院變為英國最高法院。從這個變化可以合理推演出來的意涵是,李嘉誠對香港法治降低了信心,結合過去數年數例中共全國人大釋法對香港法治形象的影響,這種觀感並不意外。公司註冊地的遷移,再結合過去數年長江實業和和記黃埔顯著降低在大陸和香港的資產配置比例,明白無誤的傳遞一個信號,李嘉誠做了一個戰略大轉移的布局。可以預判的是,未來李嘉誠將會繼續降低在大陸和香港的資產比例,新組建的長江和記實業公司也可能會尋求在香港之外的其他交易所同時上市,香港經濟政治局勢的變動對李嘉誠商業帝國的衝擊波將會降低。

  很多評論人士以阿里巴巴和騰訊等控制母公司都以離岸形式存在為由,認為李嘉誠這次變換公司註冊地只是出於商業操作層面的考量,其實阿里巴巴和騰訊等大陸網際網路巨頭的控制公司以離岸形式存在,恰好說明了他們對於大陸商業司法環境缺乏認同,因此在法律形式上一開始就選擇「撤離」,這和李嘉誠的動因如出一轍,其實質都是基於非商業的理由。

  那些從李嘉誠本人的言辭來解讀,認為李嘉誠的這些布局和政治局勢變化沒有關聯,那顯然低估了李嘉誠本人的精明,也缺乏對當前香港複雜的政經局勢的理解。李嘉誠的公共角色是商人,和他利益相關的所有商業操作,他都可以轉化為一種合情合理的商業話語來表達,他不需要也不會直接採用政治性話語來表達他的訴求。但是很顯然,他的這些聽起來合情合理的商業話語,並不輕易被公眾接受,李嘉誠方面也需要不斷解釋,因為這些相關事件的意義已經不由李嘉誠本人說了算,而必須放在香港當下的政治背景中來解讀。

  這些年來,由於香港經濟社會的矛盾,隨著年輕人群在公共事務上的發聲,香港社會日益政治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圍繞著2017年普選的爭議已經引發了多輪社會運動,2014年9月底開始的那一波不但把香港各種社會力量都席捲進來,同時也對大陸社會和政治格局帶來強大衝擊波,香港回歸后「一國兩制」的基本政治框架正面臨考驗。

  長期在香港生活,對自由和法治的認同是一種基本的生活經驗,李嘉誠當然希望香港政制能往前走,能反映香港人的心聲。多年以來,李嘉誠在北京受到了特殊的禮遇,甚至和前幾代領導人發展了密切的私人關係,那時候畢竟政治情境還是相對簡單,在商業上他可以悶聲發大財,在政治上他可以一種模糊策略,各方都不得罪的方式應對。但香港政治局勢的變化戳破了以李嘉誠為代表的香港富豪階層和北京長期以來的和諧面紗。李嘉誠走到了這麼一種境地,他無法判斷未來政治走勢,他也無法判斷政治衝突的後果,而因為李嘉誠的社會影響力,他無法繼續原來的模糊策略,他被寄予某種期待,各方都希望李嘉誠明確其立場。

  龐大的利益格局使得他的角色越來越尷尬,而他又已經進入耋耄之年,這是他必須要應對的困境。選擇規則更加透明和可預期的經濟環境,為他龐大的商業帝國尋找安全的港灣,實現家族利益的傳承,這才是他的戰略目標,在這種戰略目標之下,減少在大陸的利益和資產,變化公司註冊地,都是十分自然的選擇了,而把這些戰略操作轉化為一種合情合理的商業語言,需要的只是一些修辭技巧而已。

  當然,上述對李嘉誠資產戰略的分析,並非完全基於明確的事實之上,更多的是基於中港政治格局的研判,其中是非得失,則見仁見智了。有意思的是,從這種視角來反觀大陸眾多富豪的投資策略,包括萬達集團,復星集團等大規模的海外投資布局,看來別有一番意味在其中。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02: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