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北洋軍閥二十四上將戎裝照?(組圖)

[複製鏈接]

4795

主題

4842

帖子

709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9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吃貨一號 發表於 2015-1-23 17: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段祺瑞(1865—1936),曾用名啟瑞,字芝泉,晚年號稱「正道老人」,清同治四年二月初九(1865年3月6日)生,安徽合肥人,人稱「段合肥」。民國著名政治家,號稱「北洋之虎」,皖系軍閥首領。孫中山「護法運動」的主要討伐對象。

  

  張錫鑾(1843—1922),字金波,又字今波、今頗。浙江省錢塘縣(今杭州)人。清末直隸總督、東三省宣撫使。監生出身,「智謀膽略,學識兼備」。歷任直隸海防營務處總辦、福建興化知府、北洋營務處兼發審處總辦等職。中華民國成立后,授任直隸都督,1912年任東三省西邊宣撫使,調任奉天都督、吉林都督,1915年6月24日授為為陸軍上將,任「鎮安上將軍」節制東三省軍務。1917年後退出軍政界,寓居天津,好賦詩,善騎馬,綽號快馬張。曾招降張作霖,並收為義子。1922年病故,年八十。

  

  張勳(1854年12月14日-1923年9月11日),原名張和,字少軒、紹軒,號松壽老人,謚號忠武,江西省奉新縣人,中國近代北洋軍閥。清末任雲南、甘肅、江南提督。清朝覆亡后,為表示效忠清室,張勳禁止所部剪辮子,被稱為「辮帥」。1913年鎮壓討袁軍。後任長江巡閱使、安徽督軍。1917年以調停"府院之爭"為名,率兵進入北京,於7月1日與康有為擁溥儀復辟,但12日為皖系軍閥段祺瑞的「討逆軍」所擊敗,逃入荷蘭駐華公使館。后病死於天津。

  

  馮國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華符,一作華甫,直隸河間縣西詩經村人,直系軍閥。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曾任北洋步兵學堂總辦兼督練營務處總辦。曾奉命率軍進攻南京,鎮壓「二次革命」。后出任江蘇都督,坐鎮東南。袁世凱稱帝后曾任命他為參謀總長,後來又讓他代替段祺瑞兼理征滇總司令,他均未上任。並聯合五將軍發出逼迫袁世凱取消帝制的通電。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經過國會補選馮為副總統,在南京辦公。后黎元洪與段祺瑞府院之爭,引發張勳復辟,為段祺瑞所鎮壓。黎元洪辭職,馮國璋進京任代理總統,段祺瑞復任國務總理。1917年7月,張勳復辟,黎元洪進入外國使館。馮國璋以副總統代理大總統,通電討伐張勳。張勳戰敗后,馮國璋依法將大總統職權還予黎元洪。1918年8月13日,馮國璋通電辭去副總統,於1919年返回河間故里。1919年10月,馮國璋抵北京,12月28日病逝,終年60歲。

  

  段芝貴(1869—1925),安徽合肥人,字香岩。北洋武備學堂畢業。歷任陸軍第三鎮統制、督練處總參議。武昌起義后,被袁世凱委為武衛右翼翼長,旋護理湖廣總督。民國成立,任駐京總司令官,統制陸軍和武衛右軍,繼任拱衛軍總司令、察哈爾都統。1913年任江西宣撫使,並任第一軍軍長。次年改任湖北都督,1915年任奉天將軍,旋兼署巡按使。不久,聯合十四省將軍密呈袁世凱,擁護帝制。1917年隨段祺瑞討伐張勳,曾任京畿警備司令、陸軍總長。 1919年改任京畿衛戍司令。次年,在直皖戰爭中任皖系前敵總司令。后在天津病死。

  

  龍濟光(1868年—1925年3月12日),字子誠(紫宸),中國雲南蒙自人,彝族,民初軍閥,陸軍上將,曾任廣西提督,廣東安撫使、都督兼署民政長,兩廣巡閱使。

  

  薑桂題(1843~1922),北洋高級將領。陸軍上將。字翰卿,又作漢清,安徽亳縣(今亳州)人。捻軍出身,后叛離捻軍,投靠僧格林沁。因為作戰勇猛被毅軍首領宋慶招致麾下,后在軍中成為統帥。曾在遼河一帶襲擊過日本軍隊。1895年參加海城大戰,2月參加爭奪大平山之戰,3月參加保衛田台庄戰鬥,血戰二十餘天大獲全勝。1895年應袁世凱之邀加入北洋集團,任右翼翼長兼步兵第一營統帶。1898年改為武衛左軍(北洋五大軍隊之一)。1899年任武衛左右軍統領,1900年調入北京統領禁衛軍。1912年12月15日補授陸軍上將。1914年6月30日特昭武上將軍。

  

  王士珍(1861年8月19日-1930年7月1日),字聘卿,號冠儒,北洋三傑之首,他憑藉過人的才智和卓越的政績,得到袁世凱的青睞,先後擔任軍政要職,直至陸軍部長、總參謀長和北洋總理。1918年,王士珍退出政壇,隱居北京,1926年5月任京師臨時治安會長、京師救濟聯合會會長等職。1930年 7月,王士珍患肝癌,卒於北京,享年70歲。

  

  陸榮廷(1859—1928),壯族,武鳴縣壘雄村人。 陸軍上將。幼年孤貧無所依靠到處流浪。清光緒四年(1878)流浪至龍州水口,做了一段時間撐渡,后譚泰源把女兒許配給陸。不久,陸亞宋在水口糾集20多個青年在中越邊界活動,搶劫法國人的槍支和財物。成為三點會的首領和私鹽販。三點會發展到數百人,時人稱為「義盜」。

  

  劉冠雄,福建福州人,閩系海軍首領,民國政客。福州船政學堂後學堂駕駛班第四期畢業。第三期海軍留英學生。歷任北洋政府海軍總長、福建鎮撫使、閩粵海疆防禦使、將軍府熙威上將軍,海軍上將。

  

  曹錕(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出生於天津大沽口(今天津市塘沽),是中華民國初年直系軍閥的首領,也是保定王。曾靠賄選而被選舉為第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盧溝橋事變后拒絕日本所請出面組織新政府,保持了民族氣節。

  

  李純(1874~1920),字秀山,直隸(今河北省)著名的直系長江三督之一。天津府河東水梯子大街東興里人。1875年9月14日(清光緒元年年八月十五日)生於一個小商販家庭。1920年1月1日,北京政府授李純陸軍上將。

  

  吳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字子玉,山東蓬萊人,中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本為晚清秀才,后成為北洋軍閥中實力最雄厚者之一,並擔任直系軍閥的首領,官至直魯豫巡閱使。1924年9月8日吳佩孚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封面,是第一位登上封面的華人。1939年疑因醫牙時被日本牙醫暗殺致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追認為陸軍一級上將。

  

  王占元,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人。原名德賢,字子春。因家貧投身淮軍劉銘傳部,后隸毅軍宋慶部,1895年選入袁世凱的北洋新軍,此後一路高升,累升為湖北督軍,統治殘暴,以貪鄙聞名。袁死後加入直系,1921年下野,寓居天津,后病亡於此。

  

  田中玉,字蘊山,直隸撫寧人。北洋武備學堂出身。曾任北洋第一鎮炮隊第一標統帶、兗州鎮總兵等職。光緒三十四年,出東三省督練分所總參議。民元后,歷任代理山東民政長、曹州鎮總兵、兗州鎮守使、陸軍第五師師長多職。調京任陸軍部次長,轉年任察哈爾都統。袁崩,歸魯,任山東督軍,兼省省長。後去職,於天津寓居。置房產,辦恆源祥紗廠。年七十三,卒。

  

  王懷慶(1875——1953),字懋宣,河北省寧晉縣鳳凰鎮南塔庄人,北洋直系老將,原是直隸提督聶士成部下的中軍,后成為徐世昌在軍界第一心腹親信,資格甚老,與「北洋三傑」同輩,際會風雲,扶搖直上,成為煊赫一時的陸軍上將,熱察綏巡閱使。好鼻煙、騎馬,為官貪婪,軍事政治才能甚低,用人唯蠢笨老實;主要業績:剿滅「砍刀會」,擊潰外蒙叛軍迫使外蒙取消獨立,釋放馮玉祥。喜好奇特,一具漆紅燙金上面寫著斗大的「王」字的馬桶總是不離左右,人稱「馬桶將軍」。1953年,王懷慶因心肌梗塞久治無效在天津病逝。

  

  王承斌,原名承斌,字孝伯,奉天興城人,匡武上將軍、勛二位、陸軍上將、前直魯豫巡閱副使,保定速成武備學堂二班步兵科、陸軍大學第二期畢業。1903年入京師優等師範學校,1904年10月考入保定速成武備學堂二班步兵科,畢業后升入軍官學堂速成科二班(陸軍大學第二期),1909年畢業后歷任禁衛軍排長、第三鎮(統制官曹錕)三等參謀官,第三師(師長曹錕)第六旅(旅長張鴻逵)第十一團團長,1913年2月10日補授陸軍步兵上校。

  

  齊燮元(1879—1946),字撫萬,河北寧河人。北洋陸軍學堂炮科畢業。曾任江蘇軍務督辦、蘇皖贛巡閱副使。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后,在北平投靠日本,淪為漢奸,10月與王克敏、王揖唐等組織偽政府籌備處,策劃成立偽華北臨時政府。組建並指揮偽治安軍充當日本侵略中國的幫凶。1940年3月任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兼治安總署督辦、偽華北綏靖軍總司令,指揮偽軍在華北推行治安強化運動。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后,被國民政府逮捕。1946年在南京被處決。

  

  蕭耀南(1875-1926),字珩珊、衡山,因其祖籍浙江蘭陵,也常被人稱為蕭蘭陵。北洋政府時期,歷任第二十五師師長,湖北督軍、兩湖巡閱使,湖北省省長等職。

  

  孫傳芳(1885-1935),字馨遠,山東泰安人,直系軍閥首領。1923年率部入閩,平定福建叛亂,任福建軍務督理。1924年9月江浙戰爭爆發,出兵援助齊燮元,夾擊皖系盧永祥,佔據浙江;1925年10月起兵驅逐蘇皖等地奉系勢力,11月在南京宣布成立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任五省聯軍總司令,號稱「東南王」,成為直系後期最具實力的軍閥。

  

  張宗昌(1881年—1932年),字效坤,山東省掖縣人。綽號「狗肉將軍」、「混世魔王」、「長腿將軍」、「三不知將軍」、「五毒大將軍」、「張三多」 等,奉系軍閥頭目之一。張宗昌曾殘酷鎮壓青島日商紗廠工人罷工,造成「青島慘案」。1932年9月3日被山東省政府參議鄭繼成槍殺於津浦鐵路濟南車站。

  

  李鼎新,字承梅,福建侯官人,考入福州船政學堂,習駕駛。官送出洋。留英,先入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旋返格林威治海軍學院進修炮術。返,調北洋艦隊,授以五品軍功補用千總。升署右翼中營游擊,「定遠」艦副管駕。歷甲午役,以功補參將。戰後,遭奏劾,革職。經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袁奏保,開復原官。辛亥初,署理新設海軍部軍法司司長。民元後為海軍部參事,曾脫離北京政府,入護國軍,後繼薩鎮冰任直系海軍總長。直系敗,隨之去職。年六十九,卒於滬上。

  

  閻錫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字百川、伯川,號龍池,漢族,山西五台縣河邊村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畢業生,清朝陸軍步兵科舉人、協軍校,同盟會員,組織與領導了太原辛亥起義。民國時期,閻錫山歷任山西省都督、督軍、省長、北方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太原綏靖公署主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山西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兼國防部長。奉行「中庸哲學」的閻錫山,從辛亥革命開始統治山西達38年之久。

  

  馮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年9月1日),字煥章,原名基善,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北軍閥首領、愛國民主人士。有「基督將軍」、 「愛國將軍」、「倒戈將軍」稱號。是蔣介石的結拜兄弟,系國民政府抗戰青天白日勳章、美國總統二戰銀質自由勳章、國民政府首批抗戰勝利勳章三大抗戰勳章獲得者。1948年7月回國參加新政協會議籌備工作,9月1日因輪船失火遇難。

3

主題

466

帖子

14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7
沙發
1989+2005 發表於 2015-1-25 15:38 | 只看該作者
靠,長袍馬褂、瓜皮帽也算戎裝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9: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