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寸拳威力大,還得靠腦子(圖)

[複製鏈接]

781

主題

1119

帖子

5174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17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紅遍大地 發表於 2015-1-23 22: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昀皓 發表於  2014-05-28 22:24

  (文/ William Herkewitz)忘了那些被擊碎的木板和混凝土板吧,沒什麼技藝比中李小龍著名的寸拳更令人印象深刻。僅僅從一英寸外,李小龍就可以打出爆炸性的一擊,足以打得對手雙腳離地。李小龍精通這令全世界崇拜的技藝,甚至在《殺死比爾》中,寸拳也有所展現。如果你和我一樣,你一定想知道李小龍是如何做到的。

  

  李小龍在《歡樂今宵》上表演寸拳。圖片來源:washingtonpost.com寸拳的生物力學分析

  強大的打擊力度背後可不是平平無奇的生物力學原理。相比於力量大小,寸拳更依賴於腦部結構。

  要理解為何寸拳需要得更多的是頭腦而非肌肉,你得首先了解李小龍是如何發力的。雖然李小龍的拳頭只是在幾毫秒間運動了極短的距離,寸拳其實是全身複雜運動的結果。斯坦福大學生物力學研究員傑西卡·羅斯(Jessica Rose)認為,李小龍閃電般的擊打起事實上始於他的腿部。

  「觀察寸拳的出拳,你可以觀察到隨著膝蓋充滿爆發力的快速伸展,他的前後腿極快地伸直。」羅斯說,雙腿猝不及防的發力增加了他臀部的扭動速度,這使得肩膀猛地前傾,推動手臂向前運動。

  當李小龍肩膀向前扭轉時,他的手臂也開始發力。他的手肘同時而迅速地展開,驅動著拳頭向前運動。羅斯說,在最終的華麗動作中,「在擊打到目標前的那下甩腕會進一步給拳頭加速。」而當拳頭擊打到目標時,李小龍幾乎是同時便把拳頭拉回來。羅斯解釋說,這樣做減少了擊打的受力時間,能夠集中力量使出拳更具威力。

  當寸拳與目標發生接觸時,李小龍身體上最大的一些肌肉所提供的力量被集中到了很小的接觸面積上。不過,儘管寸拳依賴於多處肌肉產生的爆發力,羅斯堅持表示,李小龍的肌肉並不是他能打出寸拳的首要因素。

  

  當發力距離加大到約6英寸,李小龍的發力過程能被更清楚地觀察到。圖片來源:duitang.com

  「肌肉纖維並不決定協調性,」羅斯說,「而協調性和發力時機,對寸拳這樣的動作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因為出拳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李小龍需要校準每一部分的發力——扭轉的胯部、伸展的膝蓋、前推的肩部、肘部和手腕——都以難以置信的準確度同步運作。此外,李小龍身體上每個關節都有其單獨加速到峰值的時刻,為了達到最快的運動速度,李小龍必須保證這些運動連貫發生,使加速度層層遞進。

  所以,協調才是關鍵。這時,我們就需要通過神經學來分析研究。武術中的神經科學

  2012年,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神經學家愛德·羅伯茨(Ed Roberts)進行了一項研究:他讓具有肌肉水平類似的空手道選手和未經過專業訓練的健康人,在拳頭距離目標略小於2英寸處進行擊打,並對結果進行比較。

  「我們首先觀察到,空手道選手能比未經訓練人打出重得多的拳。這可不是什麼有望拿諾貝爾獎的結果。」羅伯茨說。

  不過,羅伯茨也發現,空手道選手空有肌肉也不代表能打出有力的重拳。相反,當羅伯茨運用運動追蹤攝像機來觀察出拳者關節的運動,發現那些像李小龍一樣把身體各處運動的加速峰值集中在一起出擊的人,能打出最有力的一拳。而在對受試者的腦部進行掃描后,羅伯茨發現,受試者進行2英寸出拳的力量與協調性與他們大腦輔助運動皮層中白質的微結構差異直接相關。白質負責管控腦細胞之間的交流。

  

  羅伯茨發現兩組受試者與運動控制的腦部區域(白色部分)的白質存在顯著差異。圖片來源:imperial.ac.uk

  由於運動輔助區負責協調肢體肌肉,而近距離出拳依賴於這種協調性,所以這些發現相當重要。羅伯茨說,白質的改變能夠允許這部分大腦區域得以具備更豐富、更複雜的腦細胞連接,這可能會增加出拳者校準動作的能力。

  所以,李小龍過人的寸拳技藝應部分歸功於被加強了的白質。但這個發現並不會減弱寸拳的魅力。就像他的肌肉一樣,李小龍的腦力也是多年苦練的結果。羅伯茨說,在他研究中發現的受試者大腦白質的改變可追溯為神經可塑性的變化——這一概念是指大腦根據新的需要而進行重大重構的能力。空手道選手進行協調運動的訓練越多,他們大腦運動輔助區白質產生的適應性變化也越多。

  當然,隨著年齡的增大,神經的可塑性也就會降低,所以想要加強大腦白質,最好還是在年輕時進行。不過正如一個中國古老的諺語所說:「種一棵樹的最佳時間是在20年前。第二好的時間就是現在。」(編輯:Calo)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 01: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