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深度分析2015年美國政經十大趨勢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舟行天下 發表於 2015-1-7 10: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金融危機后漫長的7年過去了,美國重新開始準備主導全球的經濟與政治。本文深度分析2015年美國政經十大趨勢。
第一,美國經濟模式重現。
經歷了過去幾年年均增長約2%的緩慢復甦后,2015年美國經濟增速最終能夠跨上3%的新台階,回到更加強勁和更可持續的經濟復甦軌道。
美國全國商業經濟協會近期進行的調查顯示,經濟學家預計2015年美國經濟增速將達到3.1%,這將是自2005年以來美國年度經濟增速首次突破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此前也預計2015年美國經濟將增長3.1%。美聯儲則相對保守,預計2015年美國經濟增速為2.6%至3.0%,但也將是本輪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經濟表現最好的一年。
經濟學家認為,美國就業市場穩步改善和國際油價大幅下跌將提振消費支出,是美國經濟前景更加樂觀的主要原因。美國勞工部的數據顯示,2014年前11個月美國非農部門新增就業崗位數達265萬,創1999年以來最好表現,失業率也從1月份的6.6%降至11月份的5.8%。
美聯儲預計到2015年底美國失業率將進一步降至5.2%至5.3%,回到長期正常水平。美國就業市場逐步回歸常態將有助於改善美國家庭財務狀況並提升未來收入預期,為未來消費支出擴張奠定堅實基礎,形成經濟增長、就業改善、收入提高、消費增加的良性循環,增強美國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和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
美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14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美國經濟按年率計算分別大幅增長4.6%和5%,創2003年以來最佳表現,這也主要歸功於佔美國經濟總量約70%的個人消費開支分別為當季經濟增長貢獻了1.75個百分點和2.21個百分點,顯示個人消費作為美國經濟增長主引擎的地位日益穩固。
受全球原油需求增長放緩和原油供給持續增加影響,2014年下半年國際油價大幅下跌近50%。由於歐佩克國家堅持不減產,美國等非歐佩克國家原油產量繼續保持增長,全球原油市場供過於求的局面短期難以獲得實質性改善,2015年國際油價將繼續保持低迷已成為市場共識。
這對於生活在「汽車輪子」上的美國來說是一大福音。目前全美平均汽油價格已從夏季的每加侖3.5美元下跌35%至每加侖2.3美元。美國能源部預計,油價低迷將為美國家庭平均一年節省550美元的汽油開支,這將刺激美國家庭增加其他商品和服務消費,預示著2015年美國消費支出將實現穩定增長。
第二,奧巴馬不致全跛。
跛腳鴨的概念源於18世紀中期。倫敦證券交易所(LondonStockExchange)的股票經紀人用這個詞語形容那些拖欠債務的經紀人。據稱,這些人信譽被毀,只能蹣跚前行。美國人將這一說法用於政治領域。
美國總統任期的最後兩年以失去國會參眾兩院多數席位開始。但這並不意味著奧巴馬現在已經成為「跛腳鴨」:恰恰在外交政策方面,美國總統仍有行動能力。
中期選舉受辱后,奧巴馬單方面提出移民改革,又與中國達成氣候變遷協議,並恢復美國與古巴關係。他警告,2015年將同樣地主動出擊。新一年,府會將有不少角力,奧巴馬會否決一些共和黨主導通過的法案,但共和黨也明白總統有否決權,因此府會可能在雙方都接受的政策上妥協,甚至通過一些重要法案,譬如移民改革。
今後兩年,東亞、俄羅斯和中東仍將主導美國的地緣政治議事日程。奧巴馬面向亞洲的「再平衡」和增兵政策也會得到共和黨控制的國會支持。奧巴馬將向日本這樣的盟友以及中國這樣的競爭對手表明,美國仍然是一個太平洋大國。
他也還會努力和中國發展建設性關係。歐洲可以從美國在亞太地區發揮的穩定作用受益,但在該地區歐洲其實只被美國看作搭便車者。
在俄羅斯和東歐問題上,情況則完全不同。共和黨多數議員要求對俄羅斯採取更強硬的路線,而奧巴馬政府基本上支持歐洲通過政治方案解決問題的努力。因此,今後幾個月里奧巴馬在這方面還會更加依賴德國和歐盟實際上的領導角色。
但美國也會要求德國和歐盟為烏克蘭的經濟穩定和北約防務提供更多資源,並向俄羅斯表明破壞烏克蘭和其他東歐國家的穩定將付出代價。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還將和歐盟一起阻止烏克蘭武力奪回分裂地區。在世界政治的其他一些問題領域,美國政府不僅將向俄羅斯展示對話意願,而且也將表明合作意願。
在中東問題上,儘管美國和歐洲擁有共同立場,但也要理解它們的優先考慮有所不同。美國優先考慮打擊伊拉克的「伊斯蘭國」。歐洲則認為,鑒於難民和歐洲的「聖戰」分子,應該更加優先考慮的是敘利亞問題。
美國政府已經把最初由歐洲發起的伊朗核問題談判完全變成了它自己的事情。美國高級官員現在說,問題不是能否達成完美的協議,而是協議制定的準則能否足以讓伊朗和「核彈」保持足夠遠的距離——如果能,那好於沒有協議。這符合歐洲的方案,但不符合國會多數人的意見。奧巴馬似乎打算必要時在這個問題上逆國會多數意見而行。
第三,貨幣政策奏效。
在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破產之後的那些天里,全球經濟面對一次大崩潰,其規模可能是很多人有生之年都未曾見過的。那一年的11月,美聯儲啟動了第一輪非常規政策,進行了大規模的資產採購,也就是所謂的量化寬鬆(QE),希望以此避免這樣的災難。
前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BenBernanke)認為,歷史已經證明美聯儲在2008年金融危機過後為刺激美國經濟復甦而採取的新奇舉措是正確的。
美聯儲和英國央行都為陷入困境的銀行提供了財務支持,並大規模部署了「量化寬鬆」(QE)等工具,以便幫助修復嚴重受損的本國經濟。其結果是,美國和英國經濟增長的速度遠快於歐盟,這是因為歐盟所採取的舉措沒有這麼激進。
伯南克在稱:「通過穩定金融體系的方式,我們避免了各自經濟原本會遭遇的遠為糟糕的後果。」
量化寬鬆政策的批評者認為,美聯儲宣布該政策成功還為時過早。他們表示,美聯儲還必須成功的減少資產負債表創紀錄的規模,而且要不對經濟造成任何嚴重的副作用。
伯南克表示,他之所以用「難以置信的刺激措施」來應對金融危機,是因為他一生的學術研究都是有關大蕭條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另一場大蕭條。他表示,「我覺得我做的學術工作得到了回報,我可以用它來解決面臨的問題,這是非常令人滿意的。」
只要一國的中央銀行(美國是美聯儲),將借貸利率壓得夠低,又能維持長期,資本主義制度經濟最終都可重拾活力;何況過去五年半,伯南克和耶倫還大量注資進入金融市場,推行所謂量化寬鬆政策。美國經濟復興,美聯儲貨幣政策是重要原因。
第四,股市未見泡沫化。
自2009年3月份低點反彈以來,美國牛市持續時間長達近6年。股市連續上漲時間越長,市場對美股是否存在泡沫的爭論越激烈。
美銀美林報告稱,儘管高回報率、低波動率的時代已過去,但美股的長期牛市仍將持續。從歷史上看,牛市平均持續時間為5年,最短2年,最長可達9年。經濟增長背景及其他市場條件比單純的時間規律更為重要。
位於紐約的三山宏觀基金(ThreeMountainCapital)首席投資官、紐約大學客座教授陳凱豐表示,如果在一個真正有泡沫的市場,或者一個非理性投資的市場,你會看到成長股的表現遠遠超過價值股,但是2014年,許多成長股暴跌。
他認為,目前美股市場仍然是一個理性投資的地方,至少沒有典型的泡沫特徵。
被譽為「技術分析教父「(GodfatherofTechnicalAnalysis)的拉爾夫•阿卡姆波拉(RalphAcampora)也並不認為美國股市出現泡沫,「在我看來,泡沫發生在大眾熱情高漲、隨意地將錢投入市場的環境下,現在還沒有出現這種情況。」
他承認美國股市上漲斜率有些陡峭、可能略為超漲,但他「不會與市場動能對抗、而是享受它」。
英特爾、思科、微軟這些老牌公司在經歷10年甚至更長的熊市之後再次向上突破,可能確認了我們當前處於一輪長期牛市。他不建議投資者去追高,但對於已經持有這些股票的投資者而言,應該堅定持有。他指出,包括像美國銀行、通用電氣等老牌公司,未來幾年的上漲潛力依然很大。
的確,很多科技藍籌股仍遠遠低於歷史峰值。以思科為例,2000年的峰值接近75美元,而現在股價只有28美元,但今天的銷售額和利潤遠高於14年前。通用電氣也是如此,2000年的峰值約為42美元,現在大約26美元。
拉爾夫•阿卡姆波拉表示,他之所以看好美國股市長期走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斷有人對美股牛市提出質疑,而這恰好構成市場上漲的重要動力。
他表示:「我從來不會與趨勢對抗,市場現在告訴我們美國也許是未來幾年最佳的投資場所。」
第五,汽油價格暫難回升。
2014年以來,由於歐美經濟體經濟增長乏力,在需求不振的情況下,原本市場寄希望於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會減少原油產量來提振原油價格,但是OPEC一個月前仍決定保持產量目標。與此同時,在OPEC以外國家產油量強勁增長,這更加快原油價格直線下跌。
供過於求的現象至少會持續到2015年上半年,理由有兩個。
首先,石油供應很可能會增加。儘管面臨財務壓力,但美國頁岩油行業有能力增加產量。同時,沙烏地阿拉伯及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的其他成員國除了展開名義上的減產,也不大可能做什麼別的。
其次,需求增長將繼續如2014年下半年一樣疲軟。在這些條件下,可以預期油價將跌破每桶50美元。
美國打壓國際油價的第一手,增加石油供給。在其他產油國石油產量相對穩定的情況下,美國憑藉自己的頁岩油氣開採技術,這兩年大量增加石油產量。美國到底增加了多少石油產量呢,就是增加到可以自給自足的水平,過去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現在卻可以出口石油了。
美國打壓國際油價的第二手,降低未來石油消費預期。美國通過不斷增加自己的石油戰略儲備,大幅提高石油現期庫存,降低未來石油消費的預期。油價跳水,中國日本搶購石油增加儲備還要支付不斷上漲的油輪運費,美國卻可以自己直接消化吸收自產的頁岩油,海運的運費都省了,真可謂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可能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那就是以特斯拉為代表的美國高能電動汽車業強勢崛起,一方面讓老牌汽油車生產商們如坐針氈,另一方面,也嚴重打壓了未來的石油消費預期。電動汽車用電不用油,而發電可以用煤,也可以用天然氣,或者頁岩氣。
頁岩油氣開採技術和高能電動汽車技術,就是美國打壓國際油價的金剛鑽。而且美國掌握的這兩個油價殺手鐧,目前還只是一個在發威,另一個還在充電蓄勢中。所以,美國打壓國際油價還留著後手。
第六,共和黨聲勢將更大。
美國新一屆國會議員將於當地時間6日正式就職,共和黨全面控制參眾兩院,此時共和黨領袖卻正在考慮依靠法律力量,而不是他們在國會取得的新優勢來阻止奧巴馬的第二任期施政措施。
民主黨說,法律行動顯示共和黨找到更為方便的工具,也顯示司法機構願意為保守政策目標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
共和黨一年前因在預算議題上作梗而迫使聯邦政府關張,一度影響民意支持率。如今為著眼於兩年後的總統選舉,多年來首次面「當家做主」的共和黨必須向民眾證明,自己在立法機構的執政能力強於民主黨。
路透社分析,在移民改革、能源政策等兩黨政策嚴重對立的議題上,共和、民主兩黨今後可能繼續爆發論戰。
讓兩黨領導人處心積慮的是2016年總統大選。中期選舉后,兩黨各自醞釀總統候選人提名的趨勢將逐步明朗,一批新老政治明星將在2015年新年前後宣布是否參加黨內角逐的決定。
雖然已將參眾兩院置於自己掌控之下,但共和黨人還是絲毫不敢掉以輕心,決策者們正在挖空心思制定下一步戰略,以避免該黨遭遇贏了中選、輸了大選的「悲劇」。共和黨正面臨兩大難題:一是至今仍沒有令人眼前一亮且能匯聚選戰資源的潛在總統候選人;二是如何平息公眾對其連續數年以極端政治方式阻撓奧巴馬施政的不滿。
第七,移民改革法案並不悲觀。
美國總統奧巴馬4日結束年度假期返華府,面對共和黨主導國會的新生態,他有備而來,將訪問三州直接面對民意,暢談施政。但共和黨已表明,合作不代表所有的法案都通過。
奧巴馬已警告,他將不惜動用總統否決權,阻止共和黨對他施政的攻擊。
包括醫改、移民法案和及與古巴恢復邦交,共和黨早已點燃戰火,但要怎麼對待白宮,黨內鷹派和鴿派意見有所不同,主要考慮的是放眼下屆總統選舉,共和黨不能背負凡事「為反對而反對、導致國事一事無成」的罵名。
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MitchMcConnell)講得委婉,國會的重要目標當然是立法,但為讓法案生效以給總統簽名的機會,他不會讓這種想法主導國會運作。
共和黨籍眾議員戴維斯(RodneyDavis)挑明了說,如果奧巴馬真心想和國會合作,雙方才有機會解決國家迫在眉睫的挑戰。
以下情況使它獲通過機會大增:總統選舉將於未來一年升溫,矽谷是競選經費重要來源,兩黨都會到矽谷籌款;而科技公司極力遊說兩黨進行移民改革,以引進外國人才。兩黨極可能各取所需,達成協議。
第八,蘋果智能手錶難有大突破。
在蘋果的歷史上,Apple Watch 也許是爭議最多的產品之一。自從 Tim Cook 在發布會上展示第一張產品圖,吐槽聲和讚美聲便同時開始了。
蘋果的產品一向具有顛覆性和變個性,iPod 裝得下上千首音樂,iPad 顛覆了 PC,iPhone 終結了黑莓主導的手機時代……但是 Apple Watch 並不是這樣。儘管 Apple Watch 在健康追蹤方面有著優勢,但是這並非剛需,蘋果手錶依然缺少殺手級功能。
Apple Watch 僅僅支持 iPhone,這其實會制約其銷量。Android 手機的市場份額大於蘋果,如果 Apple watch 一直只是支持 iPhone,其他平台的手機用戶永遠不會選擇它。
自從有了智能手機,人們開始了用手機查看時間,手錶變成了一個裝飾品。既然手機可以滿足我們的需求,為什麼還要智能手錶呢?這是 Apple Watch 需要回答的問題。
這個論點和上一個略有重疊,現代人的包里已經塞滿了各式各樣的設備,手機、平板、遊戲機……對用戶來說,Apple Watch 似乎並沒有什麼不可替代性,讓人不得不帶。
入門級的 Apple Watch 定價 350 美元,比入門級的 iPhone 6 合約機還要高出 150 美元。許多用戶會認為 Apple Watch 並非必需品,而且它和競爭對手相比並沒有明顯優勢,高價勢必會造成更大的困境。
儘管受到各方爭議,Apple Watch 仍然是 2015 年最值得期待的產品之一。人們對它的不滿和吐槽,多源自期待太高,已經從神壇回歸人間的蘋果,並不需要每一個產品都具備「顛覆意義」,就 Apple Watch 和可穿戴設備市場而言,二者都具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蘋果智能手錶定今春上市,但不可能達到像iPhone和iPad人手一機的盛況,因為不是人人都喜歡將小型計算機穿戴身上。智能手錶市場可能未成熟,還有待開拓。
第九,中國企業加速赴美。
2015年中國經濟成長雖放緩,但中國企業進軍美國之勢會增強。
在國內市場站穩了腳跟的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為了追求進一步增長,正在紛紛進軍矽谷。像百度挖來被譽為人工智慧研究第一人的吳恩達(Andrew Ng)那樣,中國企業積極吸引優秀人才,不斷追趕美國企業。

不僅大型企業。像獵豹移動CEO傅盛這樣、離開限制眾多的中國、在矽谷創業的年輕中國人也正在增加。為中國創業者提供支持的華源科技協會(HYSTA)的會員數已經超過6000人。
運營成員中包括銀湖資本(Silver Lake Partners)等美國著名基金的經營者,而支持者則包括阿里巴巴、百度和雅虎的創始人。

阿里巴巴通過上市籌集了250億美元資金。這筆資金無疑將進一步推動中國企業在美國的併購(M&A)。將矽谷染成紅色的中國企業的存在感有望不斷提升。
繼阿里巴巴后,最受矚目的是「小米」。這家近兩年迅速崛起的平價手機生產商,剛籌到11億元資金,可能利用這筆資金來美拓展市場。小米生產Android智能手機,美國的Android手機市場屆時將受到衝擊。
第十,「奧記健保」可望站穩陣腳。
2013年底,奧記健保初上路,聯邦健保平台幾乎崩潰;2014年底,奧記健保進入第二年,單是10月,登記人數已有670萬,接近奧巴馬政府的目標。
奧記健保實施后,低收入戶是最大受益者,標普民調發現,奧記健保使美國無保族大幅減少。而得不到政府補貼的中產階級,無論新加入奧記健保或由僱主提供健保,保費都大幅上漲,醫療質量卻未相對提升,中產階級又被剝了一層皮,明顯是大輸家。
奧記健保導致聯邦政府開支大增、就業機會減少的預言,都沒有出現。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22: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