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2015年物聯網的世界該如何連接?(圖)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物聯網將會進一步推動「分享經濟」的深化,對於用戶來說,使用比擁有更重要。實時的數據對需求高度響應,擁有硬體—— 從房子到汽車—— 更多是為了使用服務,所以未來最基本的消費模式,要麼是用戶租用硬體獲取服務,要麼是服務商補貼硬體出售服務。

  

 
   2015年是物聯網之年。微信正在把自己打造成一個連接的中樞,實現人與物的相連,產生新的消費和應用場景。例如,一家叫艾拉物聯的公司,會打通微信用戶與一家拉斯維加斯的酒店,不僅完成在微信上的酒店預訂與支付,而且能用微信控制房間內的室溫、照明、冰箱、 窗帘、門鎖等。

  不久前我在深圳參加了一個物聯網會議,由IDEAS與科通芯城聯合舉辦。IDEAS是騰訊前 CTO熊明華創辦的一個組織,匯聚全球的技術專家與創業者,探討下一代網際網路,今後將在矽谷和中國每年輪流舉辦年會。熊明華認為:「本來做硬體是一個非常苦逼的活,從去年開始這個風向有了180度的轉化。從智能硬體、從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開始給了整個投資界和資本市場很強的信息,也就是說智能硬體在未來的幾年不僅是硬體,將會是下一代移動網際網路的入口,所以智能硬體就是下一代移動網際網路。」

  物聯網是一個比移動網際網路更加複雜的生態系統。與目前手機是所有個人設備的中心不同,物聯網的終端設備將會變得異常多樣化,可能會達到數百萬種;設備的數量也將遠遠超過智能手機。據《經濟學人》的預測,到2020年,將會有500億個智能設備,平均每人有7個智能設備,而到2025年,將達到1萬億個智能設備,城市地區每4平方米就會有一個智能設備—— 城市幾乎完全被智能設備覆蓋。從聯網的複雜程度和產生的數據量來看,物聯網比移動網際網路再大10倍,並不誇張。

  儘管物聯網聽起來複雜,但其未來在於個人用戶的體驗。正如ARM創始人兼CTO Mike Muller所說:「網際網路提供了一種簡潔之美:您可通過同一個網路瀏覽器找到並控制您的燈泡,而不必知道或在意正在使用的是 WiFi 還是 3G 。網路瀏覽器不在意是需要一台還是數千台不同的伺服器才能通過衛星、電纜或光纖連接到您。 它也不關注旅程的終點是藍牙還是 Zigbee。 網際網路之所以能夠正常運作,就是因為協議和服務層掩蓋了這些層下的複雜性。」

  我在IDEAS會上看到這樣一些初步實現「簡潔之美」的公司:有眼鏡式的頭戴移動劇場,其視覺體驗遠遠超出了劇場大片,具備了更加超強的現實感;而另外一家公司,則把晶元植入人體,實時獲取具備臨床價值的人體參數;一位中國設計師開始推出極度個性化的智能珠寶;還有中國大疆創新這樣把無人機上獲取的圖片進行社交分享。在工業領域,有實現人手般輕柔靈巧抓取的機器人。

  下一代的網際網路,也許還包括人聯網(Internet of Human, IOH)。人體本身是一個巨大的資料庫,而即人與人之間「正常」的交往之外,還會通過人體內的感測器傳遞實時數據,實現健康等方面的應用。

  物聯網已經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但如果真正迎來網際網路時代,還要克服幾大挑戰。正如Muller指出的,「物聯網允許任意設備在任意位置加入並將所有設備連接在一起,但困難的是使這項工作對於用戶而言能夠儘可能得簡單、方便、流暢,就像當今網頁與設備的交互那樣。」 目前,設備、應用與服務完美結合的產品尚少。

  與言必稱大數據不同,物聯網必須建立堅實的小數據基礎,才能有大數據的應用。優秀的產品會產生有價值的數據,但這些數據都是鎖在「信息孤島」中的小數據。如何讓服務商之間的數據可以共享,保證數據的安全、個人隱私的保護,在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大數據的服務,仍然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許多人都在講IOT領域會再造幾個BAT,或者再造100家小米。但物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可能與目前的網際網路公司完全不一樣。據科技諮詢機構高德納的觀察,到2018年,物聯網一半的解決方案將由成立不到3年的公司來提供。

  高能效的感測器和控制器無處不在,物聯網直接嵌入到消費者最終的行為中,未來設備本身將成為服務的一部分,正如目前運營商補貼用戶購買手機一樣,會越來越普遍。如果把汽車看成是物聯網設備,Uber的崛起,很大程度上象徵了年輕一代的用戶更看重便捷的交通而不是擁有汽車。

  物聯網將會進一步推動「分享經濟」的深化,對於用戶來說,使用比擁有更重要。實時的數據對需求高度響應,擁有硬體—— 從房子到汽車—— 更多是為了使用服務,所以未來最基本的消費模式,要麼是用戶租用硬體獲取服務,要麼是服務商補貼硬體出售服務。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2: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