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元旦放假,遠離祖國大陸的南沙守礁官兵在吃啥?晚上5時許,記者打電話得知,在南沙永暑礁官兵食堂,五菜一湯已經擺到了飯桌上,菜單如下:竹筍炒回鍋肉、辣子雞丁、土豆糯米蒸排骨、清蒸南瓜塊、洋蔥拌腐竹,外加紫菜蛋花湯。此外,官兵們還每人分到一個蘋果。南沙礁堡上的節日餐桌,看似都市人家普通的家常飯。然而在遙遠、孤寂的南沙,這桌飯與往日比卻顯得格外隆重而豪華。「人是鐵,飯是鋼。」這世人皆知的道理,在南沙守礁官兵那兒則是一條十分重要的「軍規」。元旦放假這幾天,剛剛換防任永暑礁司務長的胡飛忙得團團轉。他在電話里告訴記者:「現在南沙保障補給比較充足,換防前後食材品種也相對豐富,特別是補給時間從以前的3個月縮短到1個半月後,礁上餐桌變化十分明顯,逢年過節司務長更是變著花樣搞伙食,儘力給來自五湖四海的戰友做幾樣地道的家鄉菜。」圖為南沙官兵的手藝。
「蔬菜供應怎麼樣?」記者聽過太多南沙缺菜的故事。永暑礁守備隊教導員徐萬信告訴記者,現在永暑礁上的「四防」菜地能防颱風、防雨水、防日晒、防腐蝕,不光讓蔬菜的成熟期變短了,還能不時向周邊的兄弟島礁供應蔬菜。司務長鬍飛說起礁上的食譜,不僅倒背如流,還向記者細數了南沙各個島礁的「招牌美食」:永暑礁的酸菜魚、南薰礁的八寶鴨、美濟礁的肉包子、華陽礁的小籠包、東門礁的打滷麵、渚碧礁的腰帶面……「在礁上你們最愛吃啥菜?」記者問幾名剛剛換防下礁的官兵。「清炒地瓜葉。」幾名官兵的回答不約而同。怎麼是這個菜?記者一問才知,原來官兵們在礁上種過許多菜,發現唯獨種上地瓜后,長出來的葉子易活、愛長,最經得起南沙氣候無常的考驗。臨近補給前的那段時間,礁上的自產菜就成了當家菜。最困難的時候,炊事員在礁堡邊上,隨便扯把地瓜葉子炒個菜就能應急。炊事班下士林承傑,說起炒地瓜葉還有烹調心得:「這道菜別看不起眼兒,炒起來一般都得班長掌勺。一不能炒黃、二要口感好、三還得有香味,火候、油溫和時間都有講究。一鍋菜要是炒壞了,戰友們就是不說啥,我們也幾天抬不起頭來。」圖為南沙地瓜葉。
南沙另一道官兵百吃不厭的食材是黃豆,以及黃豆衍生出的各種美食。記者看到一幅照片,兩名戰士拎起一張麻袋片,上面長滿了毛絨絨金燦燦的黃豆芽。司務長李飛翔介紹說,如今南沙各個島礁上都能做豆腐、發豆芽,還能自產豆皮、豆乾、豆漿。這些手藝,幾乎都出自四級軍士長黃勝發的「真傳」。當年,為了豐富礁上的 「菜籃子」,剛任炊事班長不久的黃勝發回家探親,家人都沒陪兩天,就去了一家豆腐店打工學藝,一個月後滿載而歸。圖為新發的豆芽。
守礁人的雙手,書寫了大海上的「南泥灣」故事。炊事班長郭鵬說:「現在礁上添置了不少新型炊事用具,有烤箱,烙餅機,豆漿機……戰友們過生日時還可以烤個像樣的蛋糕。以前就是做個大個兒饅頭,上面點綴些水果,再用番茄醬畫個圖案。」南海日出日落,潮來潮往,南沙的餐桌也見證了守礁人的精神傳承。採訪中,記者還聽到了一個關於種辣椒的故事: 「那時礁上還沒有菜地,守礁後期,菜都沒了,為了看一眼綠色,聞一聞辣椒的味道,一位老兵從早已爛掉的辣椒中小心翼翼地挑出幾粒種子,種到了花盆裡。每天用節省下來的水精心澆灌。圖為南沙女兵利用巡邏之際為守礁官兵下廚。
一天天,苗綠了,長高了,可老兵也要下礁了。臨走前,老兵把辣椒苗鄭重地交給換防的戰友……」種辣椒的人沒有吃到辣椒。但從此,官兵們這樣接力種菜的故事多了起來。「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飲一啄飽蘸苦辣酸甜」,南沙官兵對這句話理解最深。從原來一天三頓罐頭,到現在一天天豐富起來的餐桌,這一變化其實點贊的是祖國的發展和強大,是「紮根礁盤、樂守天涯」的南沙精神。圖為最早的南沙永暑礁菜地。
我們再來看看20年前戰士們都有什麼吃的,由於島礁上植物非常罕見,南沙戰士們用從大陸帶來的泥土在罐頭盒、小花盆裡種了一點蔬菜。圖為華陽礁戰士種菜(1992年攝)。
當年,島礁上的生活單調艱苦,最缺乏的是新鮮蔬菜的淡水。圖為華陽礁戰士種的菜(1992年攝)。
東門礁戰士種菜(1992年攝)。
當年戰士們在廚房的後邊用木板隔出一塊兩平方米見方的地方,養著幾頭小肥豬。記者覺得這更像是他們的寵物,不會捨得殺了吃的。圖為慰問團成員參觀渚碧礁戰士在高腳屋飼養的小豬(1992年攝)。
華陽礁戰士在下廚(1992年攝)。
現在中國正大力開發南沙,島上的條件也比之前好了很多,可是這還遠遠不夠,希望祖國加大力度,早日收復南海,改善駐防官兵的生活條件。圖為南熏礁上懸掛著風乾的肉(1992年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