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清朝經濟綜述:《清史稿》食貨志總論

[複製鏈接]

152

主題

158

帖子

165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65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作者:史遇春

明朝末年,各種苛刻的政策紛紛出台。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攤派名目繁複的苛捐雜稅。而這些苛捐雜稅,最主要的是用作軍費。各種大大小小的戰爭叛亂,耗掉的不僅僅是人命,更需要靡費大量的金錢。這種惡劣的現實狀況,實質的表現就是人民生活異常窮困,社會財富極度匱乏。

滿人入主中國以後,為了贏得民心,當然,也是為了緩解社會面臨的種種困局,它首先所做的,就是廢除和減免各種各樣的苛捐雜稅。苛捐雜稅的蠲免,就是要給民眾一個喘息的機會,讓民眾首先能夠存活下去。

從滿人入關到康熙、乾隆時代,經過長時間的休養生息,國家的財政狀況逐漸好轉,人民的生活也基本安足。猜想,明末的戰亂,一定是造成了大量民眾的死亡,這種死亡的結果,就是整個社會的人口銳減。很顯然,清廷的統治者意識到了人口問題的嚴重性,意識到了人口多寡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關於增加人口的鼓勵政策,就是對於新出生的人丁,政府絕對不增加相應的賦。另外,就全國範圍來說,清廷曾經普遍免除了全天下的租稅兩三次,這是非常大力、非常艱難、非常大膽的舉措。寫史的人竟然為此發出感嘆,斷言,這種舉動是前所未有的。

自從道光、咸豐以後,以前閉鎖的海上貿易大開。港口、航運、海路的開放,並非是清廷自願的,大都是被槍炮轟擊、武力侵略、勒索威脅等達成的。這其間,也是國家變故接二連三的時候。海上貿易開放的過程中,國內的商業貿易市場、觀念、模式都受到了嚴重的挑戰,國家財富增加的道路被阻止。同時,國家為因應時局的變故,耗費了大量的人命與財富,花錢的地方不勝枚舉。最可惡的是,當權者根本就看不清當時的局勢,而且,他們對未來形勢的研判也是一腦袋的漿糊。這種結果,就是在自不量力、沒有準確的推演情況下,隨便就開啟戰端。戰爭意味著府庫錢財的雪融般耗散。這些大大小小的內外戰爭,府庫積攢的銀子、官倉儲備的糧食,沒有多久,便蕩然無存。更可惡的,還是戰敗之後的巨額賠償,據統計,僅此一項,就高達四百多兆(應該是四千億)。據說,如果用清廷的收入來還債,這些戰爭賠款,是幾十年都還不清的。

為了解決財政困局,清政府和歷代及以後的所有統治者一樣,首先下手的目標,自然是其治下的民眾,方法,也不外乎增加稅收,攤派各類名目的捐、餉、役等苛刻的欺壓民眾的強征款項。除此而外,就是實施一系列提振國力的措施:

一、        將漕運改為海運,降低運輸成本;

二、        改變以前的貨幣制度,推行國幣;

三、        實行鹽政管理,增加財政收入;

四、        開採礦產,以增加財源;

除以上幾條,還通過嘗試鐵路建設、改變郵政的模式、設立電力管理局、打通海上航運、等等的措施。

這一系列新政的謀划,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增加財政收入。但是,對於自古以來就有的富國強民的基本常識根本就沒有深究、領悟,那就是必須做到「從事生產的人多,消費的人少;生產的速度快,消費的速度慢」。想想上古三代的治平時期,那些統治者尚且知道,一旦大眾處於貧困之中,那麼,這天下你也就坐不了多久了,數千年之後,竟然連這個道理都給忘了,真真可悲。

以上為總論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0: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