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楊佩昌:德國人為何做慈善不願意留名?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5-1-5 09: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位小女孩右腿被炸斷,手術再接成功,目前正躺在床上康復;另外一個小男孩的一條腿也被炸斷,手術后居然神奇地站立起來,而且已經能夠慢慢走動。

  這家名為ZIV的醫院位於以敘邊境,除了為以色列國民提供醫療服務之外,還接受在敘利亞內戰中受傷的難民,而且是免費救治。據醫院負責人介紹,該機構資金並不寬裕,經常處於捉襟見肘狀態。

  見此情景,正在以色列訪問的企業家信力健先生馬上解囊相助,掏出一摞美元現金捐給醫院,同時還給受傷的女孩和男孩一些零花錢。看著醫院陪同人員和病人感激的神情,出於習慣,同行的一位朋友馬上拉著信總和醫院負責人照相,立即被我堅決制止。大家有些不理解:對於這樣的善舉,為何不讓照相?

  我說,我給你們講兩個故事。

  007年,歐洲教練技術學院院長施密茨博士來北京講課,連講9天。最後一天,其中一位來自河北的學員突然從椅子上滑下來,倒在地上。大家趕緊叫來救護車,把病人送進醫院。經過診斷,醫生確診這位學員得了腦溢血。

  按照原計劃,施密茨博士第二天就要飛回德國,但他臨時改變決定,把機票退掉,留下來陪伴病人。有人不解:這不是你的責任,為何留下來照顧病人?施密茨博士回答:「如果你連自己的學員都不愛,還有什麼資格當老師,尤其是教人提升素質的教練技術?」

  由於救助及時,病人脫離了危險並很快醒了過來。有人提議,捐些款以緩解病人的經濟壓力。此事得到了大家的積極響應。施密茨博士帶頭,其他學員和培訓組辦方也積極跟進,迅速湊了幾萬元交給病人。有人還製作了一張寫著捐款數額的小紙牌,讓大家拿著紙牌和病人照相擺拍。見此情景,一向溫和的施密茨博士馬上嚴肅地喊停。他說:「我們不能炫耀自己的善舉,否則就失去了慈善的本來意義。」「一旦把慈善作為炫耀的資本,你的善心將喪失殆盡。」

  儘管大家並不完全理解施密茨博士的話,但沒有人再提和病人照相擺拍的事。

  2008年5月12日,中國四川發生嚴重的地震。同年7月,北京大學邀請德國領導力學院院長皮諾先生前來中國,參加北大高端培訓「黃金周」活動。皮諾院長告訴我,他想為中國四川捐款,看有什麼方式比較合適。我說:「你在北大演講,正好要賣你的《領導力-核心揭秘》的中文版,何不把書款捐給災區?」皮諾贊同我的意見。皮諾的演講極富感染力,幾箱書很快銷售一空。

  拿到書款后,皮諾讓我陪他到郵局匯款。我說:「何不把書款交給北大,讓北大捐給四川?這正好是一個宣傳你的大好機會。」我的建議被皮諾很乾脆地拒絕,他說:「最好直接捐給受災地區,不要通過其他機構轉手。」

  到了郵局,他要求匿名捐款,這下輪到我急了。我說,你捐款既不讓北大知道,也不留下自己的姓名,這捐款有啥意義?皮諾很認真地說:「慈善的目的不是做秀,而是讓被贈者受益。捐款是凈化自己心靈的一件好事情,如果用來炫耀,你的心靈就變得不純潔了。」

  皮諾院長一席話,讓我若有所思。我這才想起,德國很多古老的建築,包括古堡修復、博物館文物的捐贈、教堂的建造和維修,很多都是私人捐贈,但並未看到如中國那樣刻有捐款人姓名和捐款數額的「功德碑」或「功德牌」。德國古老建築的修復,即便有政府支持,但普通人的捐款還是佔了很大的比重。如果沒有普普通通德國人的善舉,光靠政府的財政撥款,德國那麼多被毀壞的建築肯定不會那麼快就得以被修復。

  那麼,德國人為何熱衷於匿名捐款呢?很大程度上受宗教信仰的影響,因為在他們看來,即使別人不知道,但上帝也是能夠看見的。再說,捐款是出於個人內心,給自己心靈一次提升和凈化的機會,何必做秀給他人看?

  這讓我突然想到另外一個德國人的故事: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在南京東郊的國際學校里有一棵特殊的「聖誕樹」。每年臨近聖誕節,樹上就會掛出上百個圓形的小卡片,上面寫著一些蘇北農村孩子的名字、性別和年齡。經過這裡的外籍學生,都會輕輕地把這些五顏六色的卡片摘下來,塞進書包里,然後回家與父母一道,按照卡片上的信息去籌備他們的禮物。一個月之後,蘇北的孩子們就會收到這份來自異國同齡人的新年祝福。

  這樣的交往已經延續了好些年。只是兩地的孩子都不大清楚,這項活動始於何時,又是為了什麼。其實這源自一個悲傷的故事:

  2000年4月1日深夜,來自江蘇北部沭陽縣的4個失業青年潛入南京一棟別墅行竊,被發現后,他們持刀殺害了屋主德國人普方(時任中德合資揚州亞星——賓士公司外方副總經理)及其妻子、兒子和女兒。案發後,4名18歲~21歲的兇手隨即被捕,后被法院判處死刑。

  案發後, 普方先生的母親從德國趕到南京,在了解了案情之後,老人作出一個讓中國人很吃驚的決定—她寫信給地方法院,表示不希望判4個年輕人死刑。

  雖然普方的母親沒能阻止中國法院的死刑判決,但很多德國人認識到深層次的原因是教育問題。庭審中的一個細節給他們觸動很深:那4個來自蘇北農村的年輕人都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也沒有正式的工作,其中只有一個做過短暫的廚師,有一個擺攤配過鑰匙。於是,一些德國人和部分在南京的其他國家外籍人士開始尋求一種更積極的方式去紀念普方一家,這就是讓更多的中國孩子接受教育。他們決定以做慈善的方式紀念普方一家,把幫助蘇北貧困家庭的孩子完成學業作為最初的使命。

  不過由於種種原因,這些打算用業餘時間做慈善的外國人並沒有得到在中國成立基金會的批准,於是他們改稱為普方協會,與南京本地的愛德基金會合作,資助蘇北地區的貧困中小學生完成9年義務教育。隨著中國逐步實行免費義務教育,他們把資助對象延伸到高中。高中生每年資助2000元,初中生每年資助1200元。

  雖然這一切已經超出了普方協會最初的預想,但他們完全沒有想到,現在這個項目已經影響了一批中國人,去回報社會,關心弱勢群體。比如,一位傢具城的中國老闆從拍賣傢具的錢里拿出10萬元,捐給普方協會。又比如,一位在普方運動會上受聘幫孩子畫彩繪的中國老師,聽說是這樣一個活動,就不肯收錢了。

  協會的宗旨是「把人們心中善的力量激發出來,成為社會的矯正器」。所以協會創世人企盼,有朝一日,「慈善也會成為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協會一直在默默地做慈善,他們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給自己揚名,而是實實在在地幫助至今還上不起學的中國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05: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