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如何摘掉孩子「自私」的帽子

[複製鏈接]

111

主題

124

帖子

736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3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打豆豆 發表於 2015-1-6 08: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孩子到了3歲左右,會變得自私自利,只顧自己不顧他人是這個年齡段的特點,我認為,只要引導得當,即使是3歲大的孩子也能夠做到「為別人著想」。我的教育方法有兩大原則,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己所欲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道德教育的基礎。道德,說到底就是對他人的責任,對公共的責任。我們本身也是「他人」中的一員,也是「公共」中的一員。我們希望他人怎樣對待我們,自己就要怎樣對待他人。

我們希望公共社會、公共環境是怎樣的,自己就要為這樣的社會和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因此,「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很容易讓孩子接受的道理。理解這種對他人、對公共的責任的最好辦法,是將心比心。

你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和鼓勵,你就會多多讚賞別人,多多鼓勵別人,你就少了苛責和批評。我發覺,每次溪溪剛一出現「自私自利」的苗頭時,我就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跟她講,她很容易聽進去,然後就會表現得很好。

當然,這中間也偶爾會出現她堅持不與人分享、堅持自己的意見,遇到這種情況,我會視情況或尊重她的意見,或退而求其次給她一次自由選擇的機會。

我會偶爾允許她的「自私」,但前提是不可以妨礙別人,如果超越了這條線,我就會「強制執行」。不過,到目前為止,我似乎還沒有 「強制」 執行過。我相信,只要我做足了溝通和講理的工作,孩子是無須「強制」的。

除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實施的另一個道德教育的方法是——「己所欲施於人」。之所以要求孩子做到「己所欲施於人」,還是緣於「多替他人著想」的教育思路。也許有人會說,己所欲,他人未必也有「欲」。

的確如此,但我寧願先讓孩子懂得「己所欲施於人」,然後再慢慢告訴她,有些時候,「己所欲未必要施與人」,孩子可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判斷。因為在現實中,大多孩子只知道「己所欲」,而不懂得「己所欲,他人也有欲」。

這樣的孩子往往表現得自私自利,而灌輸給孩子「己所欲施於人」的道理,孩子就有了「為別人著想」的心理,即使過一點也不是壞事,「禮多人不怪」嘛。等孩子大些后,再調整也不晚。

理解「己所欲施於人」的道理,可以充分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同情心、助人心。當孩子有了好吃的東西時,要想到周圍的人也想吃,這樣,孩子就會變得慷慨大方;當孩子有了好玩的玩具時,要想到周圍小朋友也想玩,這樣孩子就不會長時間霸佔。

當孩子遇到困難希望有人來幫她時,孩子就要想到別人遇到困難也希望有人幫,這樣孩子就會變得樂於助人。每次我給溪溪買了好吃的東西,當她在津津有味地品嘗時,我會對她說:「這麼好吃的東西,媽媽也想吃一口。」

溪溪一般第一反應是「不」,我不依不饒:「好吃的東西不光你一個人想吃,爸爸媽媽也想嘗嘗,好嗎?」這時溪溪開始動搖,有時會馬上分給我們吃,但有時還會堅持說「不」。

我會依然不依不饒,直到溪溪給我們為止。有時,我買好東西的時候故意只買一個,帶回家對溪溪說:「媽媽這兒有好吃的,但只有一個,你說該給誰吃呢?」我的提問促使溪溪思考,溪溪第一個想到的是:「溪溪吃。」

我接著問:「那媽媽呢?」「媽媽也吃。」聽到溪溪這麼說我心裡很高興,說明孩子已經意識到了好東西不能獨吃,要分享。在吃東西之前,溪溪的心裡已經想通了,然後我們就一人一半。

再後來,每當溪溪吃第一口好吃的東西時,我就問:「溪溪,好吃的給媽媽分享一點吧。」孩子就會很自然地給我分享。

時間長了,女兒在吃東西上養成了「為別人著想」的習慣后,在玩玩具時,也是如此。溪溪「為別人著想」的習慣一經養成之後,我每天都收穫著她體貼懂事的良好行為,這些行為讓我默默感動著。

小編總結:我認為,只要引導得當,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能夠做到「為別人著想」。謹記教育方法有兩大原則,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己所欲施於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23: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