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辭官背後有何隱情?「副廳」棄官當「中醫」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鳥兒不早起 發表於 2014-12-29 14: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不為「良相」,願為良醫。日前,陳延武辭去湖南益陽政協副主席,抖落一身「副廳級」光環,當起了「陳老中醫」。年過半百,淡然告退。

  官,本是一種社會職業,同醫生、清潔工等各行各業一樣,都是社會的需要。有許多一技之長的人,走上管理崗位,甚至棄「專」從政,把專業知識與精神帶入了新的領域,當然,也可能會有「工作需要」和「個人興趣」的矛盾。陳延武也曾在仕途奮鬥,以求實現抱負。只是,驀然回首,發現從醫之心仍「在燈火闌珊處」,毅然離開,既是追尋個人夢想,又是對身份的重新定位。

  這兩年,幹部辭官已不新鮮。有為求圓夢辭職的,如北京市昌平區原區委書記關成華,重返大學校園,潛心讀書、觀察、思考。有想「自我掌控生活」辭職的,如浙江省平陽縣原副縣長周慧在辭職感言中說:「這一刻,彷彿雲淡風輕。」有因為工資低辭職的,如四川古藺縣石寶鎮原副鎮長趙光華,吐槽工資僅夠給孩子買奶粉、尿布,工作6年還靠父母接濟。有不滿足現狀辭職的,如廣州市公安局政治部人事處原處長陳偉才,告別戰鬥20年的公安崗位,改任珠海格力電器副總裁。

  透過辭官現象,看到的是政治生態、社會發展的深層變化。

  辭官者之所以有此勇氣,與改革深化、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緊密相連。回顧歷史,體制內的人曾三次集中「溢出」。第一次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一批公務員趕潮下海;第二次是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后,改革開放步伐加快,民營企業政治地位提高,大量公務員再度辭「官」;第三次是 2000年前後,政府機構改革精減人員,不少幹部辭職。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為人才雙向流動奠定了更堅實的社會基礎。幾天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獲得通過。機關事業單位與城鎮職工的養老金並軌,更加促使人們以平常心看待「官」與其他職業間的多元選擇。

  辭官者的動機千差萬別,但不能說完全與「為官不易」無關。十八大以來,從嚴治吏、反腐倡廉成為新常態。八項規定真落實,「老虎」「蒼蠅」一起打,當官有權不能「任性」,更不敢腐敗。從嚴治黨、從嚴治吏的大環境下,過去那些認為當官旱澇保收甚至油水十足的人,發現領導幹部很多時候屬於「高風險低收入」的 「弱勢群體」,千軍萬馬奔仕途的熱潮自然會有所降溫。

  去職者漸行漸遠,在職者應忠於職守。「官」作為一種社會職業,並無好壞可言,但如何為官,是有好壞之分的。為官一任,不能因制度嚴了就「在崗不在狀態」。或會幹不如會看,見風使舵,選擇性辦事;或會辦不如會推,推諉扯皮,不辦事、少辦事;或善為不如善拖,拖延應付,馬虎辦事;或善管不如善轉,尸位素餐,吃公家飯,干自家活。這些心態與行為,既與為民宗旨不符,也與公職操守相悖。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建立通暢的交流渠道,讓官員能上能下、能進能出;改革幹部人事制度,讓幹部人盡其才,各盡所長。有朝一日,幹部的有序流動,定會成為新常態。那時,再有辭官者,人們自會司空見慣、以平常心對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20: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