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聖誕節專題:大喜的信息 經文:路加福音2:8-14

[複製鏈接]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14-12-19 10: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教材》2013年6期  | 作者:朱建軍

經文:路加福音2:8-14
   
2:8 在伯利恆之野地里有牧羊人,夜間按著更次看守羊群。  2:9 有主的使者站在他們旁邊,主的榮光四面照著他們。牧羊的人就甚懼怕。  2:10 那天使對他們說:「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  2:11 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  2:12 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孩,包著布,卧在馬槽里,那就是記號了。」  2:13 忽然有一大隊天兵,同那天使讚美神說:  2:14 「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有古卷作「喜悅歸與人」)。

這個時代被喻為信息時代,因為人類獲得信息的途徑極為多元化,而且信息量非常廣泛,當你打開電腦,各種信息瞬間便會鋪天蓋地地進入視線。但是,在這林林總總的信息面前,有人採集了許多健康有益的內容,有人卻搜羅了大量低級無聊的篇幅,對信息的不同選擇,也將帶來不同的結果,小則影響一時,大則影響一世。
   
昔日,受差前往伯利恆之野地的主的使者,對當時在曠野牧羊的人提供了一個信息,這個信息被稱為「大喜的信息」,之所以能夠得享如此之美譽,是因為它不但會影響人類的生命,而且還在不斷地改變著整個世界的格局。因為這個信息,許多窮凶極惡的人洗心革面,成為令人敬仰的謙謙君子;因為這個信息,許多半開化甚至未開化的地方,成為了人類文明的核心領域;因為這個信息,人與人之間消除了隔閡……
  
讓我們進入《聖經》,來思考這個「大喜的信息」,使它不僅僅是主的使者傳遞給伯利恆之野地里牧羊人的信息,更能夠成為影響我們人生的信息。
   
一、關乎萬民的信息
   
由於基督教起源於中東,又昌盛於歐洲,之後才傳入中國,而且能夠在國內自由傳播又是因著不平等條約的保駕護航,雖然對於國人而言,在如今東西方文化不斷碰撞與交流的過程中,漸漸更多了解與認可了基督教,又因國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在中國大地上已經有數以萬計的教堂拔地而起,對於基督教的態度相對於前些年溫和了許多,但很多中國人的潛意識裡依然沉積著對基督教的偏見,甚至排斥。這些偏見與排斥,都是來自於歷史的客觀因素,而這些因素恰恰蒙蔽、誤導了國人對「大喜的信息」的認識,以為這只是一些「善男信女」的精神支柱,與自己毫無關係。
   
然而,天使卻告訴牧羊的人:「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路2:10)可見,這「大喜的信息」是與每一個人有關係的,這也正是上帝對人類的心意。主耶穌固然是道成肉身於猶太的伯利恆,成為了一個地地道道的猶太人,但這並不表示他只和猶太民族發生關係。上帝最早將自己啟示與以色列人的祖先,因此,讓自己的獨生愛子降生世界成為猶太人,更能夠使他的啟示具有延續性。但基督道成肉身的最終目的卻是「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而「一切信他的」之範疇則是「世人」——全人類。

所以,主耶穌復活之後,不但向他的門徒頒布大使命:「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太28:19),還特意呼召了使徒保羅,並且明確了在他身上的使命——「要在外邦人和君王並以色列人面前宣揚我的名。」(徒9:15)
   
縱觀教會歷史,有多少上帝的忠僕,雖遠隔重洋,卻跋山涉水來到異國他鄉,就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大喜的信息是與每個人有關係的,利瑪竇、馬禮遜、湯若望、戴德生……都為此負上了極大的代價。

再從歷世歷代歸向基督的人來看,有滿腹經綸的飽學之士,也有耳不識丁的布衣鄉民;有位高權重的達官貴人,也有無權無勢的平民百姓;有家產萬貫的商界巨子,也有一貧如洗的山野村夫……他們雖然身處不同階層,卻都在這大喜的信息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生活的力量。

因此,「大喜的信息」無階級、無國界、無種族,他是賜予世間的每一個人的,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14-12-19 10:21 | 顯示全部樓層
二、拯救人類的信息
   
天使不但告訴牧羊人這個信息是大喜的信息,而且說明了其中的原因,「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路2:11)
   
對於當時處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猶太民族而言,多麼渴望能有一位大能者拯救他們脫離壓迫,重獲自由,想必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牧羊人對此更具迫切之情。天使明確宣告,有一位救主為他們而生,而且就是基督。雖然牧羊的人不像那些猶太的宗教領袖們諳熟摩西律法,但也絕非一無所知,對於上帝要預備彌賽亞來拯救他們的預言,一定早已銘記於心。所以,當他們聽到這個信息之時,便欣喜若狂,「彼此說:『我們往伯利恆去,看看所成的事,就是主所指示我的。』」(路2:15)他們長久以來的渴望得到了實現,心意得到了滿足,這樣的信息怎能不是大喜的信息呢?
   
雖然我們並不像昔日的以色列人遭受羅馬帝國的奴役,但並不表示我們就不需要接受耶穌基督的拯救。因著始祖的罪行,人類都伏在了罪的權下。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因著罪的捆綁而失去自由,痛不欲生,正如使徒保羅所說:「因為按著我裡面的意思,我是喜歡上帝的律;但我覺得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戰,把我擄去叫我附從那肢體中犯罪的律。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羅7:22—24)保羅用自己的經歷讓我們明白了罪對人的轄制與捆綁是多麼地痛苦。不過,保羅接著又說:「感謝上帝!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羅7:25上)
   
然而,世間卻總有許許多多的人不願意正確面對自己是個罪人的事實。當牧師在講道中提到人類都是罪人的時候,一個年輕人站起來,對牧師所講的提出了反駁,他認為自己就是沒有罪的人。牧師沒有與其辯論,只是問了他一個問題:「當一塊巨石壓在一具屍體上面時,屍體會感到沉重或是疼痛嗎?」是啊,人類習慣了享受罪中之樂,對於罪給自己帶來的痛苦渾然不知,所以,有罪的人更需要被耶穌基督來喚醒,並靠著耶穌基督擺脫沉重的罪擔。因為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的目的就是要將凡信靠他的人從罪惡里釋放出來。

曾有天使告訴約瑟:「大衛的子孫約瑟,不要怕,只管娶過你的妻子馬利亞來,因她所懷的孕是從聖靈來的。她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里救出來。」(太1:20下--21)主耶穌對他同時代的人明示:「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加福音5:32)使徒保羅也曾說:「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提前1:15上)
   
因此,能夠使人類不再遭受罪的奴役與捆綁的信息,怎能不是大喜的信息呢?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14-12-19 10:21 | 顯示全部樓層
三、應驗預言的信息
   
預言,是上帝常常在猶太人灰心失望之時對他們進行鼓勵和安慰的一種方式,藉此使他們重新對信仰和生活充滿盼望。在《以賽亞書》、《以西結書》、《但以理書》、《撒迦利亞書》等經卷中都充滿了對預言的記載。所以,預言在以色列的歷史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這諸多的預言中,唯有關於彌賽亞的應許最能使以色列人得安慰。眾先知通過幾百年的時間,將一副清晰的彌賽亞形象向上帝的子民刻畫了出來,從而更增加了以色列人對彌賽亞到來的盼望。
  
天使對牧羊人宣告,「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孩,包著布,卧在馬槽里,那就是記號了。」(路2:12)這「嬰孩」正是預言中的那位,先知以賽亞說:「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他的政權與平安必加增無窮。他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從今直到永遠。」(賽9:6—7上)
   
這「嬰孩」「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以色列自羅波安做王之時分裂為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兩個小國家,從這兩個國家的歷史來看,都經歷了君王的更替,但兩個國家君王更替的性質卻截然不同。北國以色列的王位是在爭奪與殺戮中更換,而且國家經歷了多個不同家族的統治;而南國猶大卻不同,不管前王是離世還是罷黜,但最終坐在王位上的依然是大衛的子孫,這些在《列王紀上、下》、《歷代志上、下》中都有記載。因此,大衛的寶座是世襲的,而天使口裡的「嬰孩」——耶穌基督正是出自於大衛的家族,《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所記載的耶穌基督的兩個家譜便可使我們一目了然。
   
所以,當牧羊的人聽到這個信息之時,必定能夠將天使口中的「嬰孩」與《先知書》中所預言的「嬰孩」聯繫在一起,否則怎麼會由心生髮要「往伯利恆去,看看所成的事」之膽量,又怎敢將羊群置於荒郊野外於不顧呢?
   
耶穌基督的降生應驗了先知的預言,給以色列民族帶來了盼望,也給全人類帶來了盼望,所以,這是絕對大喜的信息。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14-12-19 10:22 | 顯示全部樓層
四、賜下平安的信息
   
當天使的宣告結束后,又有一對天兵同那天使一起讚美上帝說:「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上帝,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路2:14)在這首讚美詩中,前半句與上帝有關,而後半句則與人有關,並且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福氣——平安。
   
《聖經》中記載了耶穌基督許多的名字,其中之一便與平安有關,即「和平的君」(參賽9:6)。並且從他所成就的事情上,也足以看到他就是賜平安的主。當主耶穌在十字架上說了最後一句話——「成了」(約19:30),「殿里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太27:51)——說明他是成就上帝與人之間和睦的主。
  
主耶穌說:「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16:33)又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14:27)

從這兩處經文中可以看出,主耶穌所賜的平安與世人所理解的不同,他所賜的平安即或是在苦難中,依然能夠得享內心中的寧靜。
   
1873年11月15日,曾任芝加哥律師、芝加哥醫學院法醫學教授、並協助創辦芝加哥西北長老會神學院的斯帕福德,命其夫人帶著豆蔻年華的四個女兒乘坐當時法國最豪華的郵輪從紐約啟程前往歐洲旅行。斯帕福德因律師業務的緣故未能同往。他們相約數星期後到法國會聚。哪知11月22日凌晨2點,郵輪突遭英國船隻的碰撞,15分種后就沉入海底,包括斯帕福德四個女兒在內的226名乘客喪生。斯帕福德夫人被一位水手救起,死裡逃生。噩耗傳來,斯帕福德痛不欲生。在這試煉的時辰,他把萬事都交託給主,只說「願主的旨意成全就是了。」他立即搭船赴歐洲,去與夫人會合。

就在他女兒沉沒的大西洋上,他寫下了一首題為《平安如河水》的詩歌:「平安如河水,潺潺(chanchan)流入我心,憂患似狂濤,正翻騰;無論何遭遇,主已經教我說:我的心,不必驚,不必驚。」

應斯帕福德之請,布立斯為本詩譜了曲,並在1876年11月最後一個星期五有一千位牧師參加的聚會上,介紹和獨唱了這首詩歌,使與會者大受感動。因為他們夫婦已經獲得了心靈深處的真正的平安,並為主做出了美好的見證。
  
在信息時代的今天,人們在不斷地捕捉最有價值的信息,以求為自己帶來更多的利益與更大的效益,耶穌說:「人若賺礙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太16:26)所以,最有價值的信息應當是能夠使生命得以保全的信息,那就讓我們抓住時機,努力獲取這「大喜的信息」,因為獲得了這信息,就可以「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8: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