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代皇家三大投毒秘法!

[複製鏈接]

1311

主題

1354

帖子

2644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64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ilkylove 發表於 2014-12-23 23: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置毒酒中
典型案例:漢平帝被鴆弒案
投毒嫌疑人:大司馬王莽

在中國幾百個大小皇帝中,第一位直接被毒殺的皇帝是漢平帝劉衎。

劉衎是西漢兩名小皇帝中的一位,9歲當皇帝,是西漢最後一位皇帝,原名「箕子」,即位后,改名「衎」。劉衎生於元延四年(公元前9年),是漢元帝劉奭的庶孫、中山王劉興之子,母親衛姬。劉衎3歲時嗣立為王。

《漢書·平帝紀》(卷十二)記載,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漢哀帝劉欣在未央宮駕崩。太皇太后王政君主持大政,撤了深受漢成帝劉驁寵幸的大司馬董賢的職位,改任新都侯王莽為大司馬,同時派員迎立中山王箕子為皇帝。

王政君是王莽的姑媽,她任人唯親,將自家侄子捧上了高位,為日後王莽篡位創造了條件。可以說,是王政君直接葬送了西漢王朝。王莽篡位時,王政君大怒,將傳國玉璽砸在地上,最後在憂憤中死去。

王政君老了,劉衎太小,這給野心勃勃的王莽提供了獨攬大權的機會。為防止大權被皇帝母親娘家衛氏家族奪走,王莽乾脆斬草除根,將衛氏一族滅門。為了搞定皇帝,他又把14歲的女兒王嬿嫁給12歲的劉衎當皇后。

當了皇帝老丈人後,王莽的野心更大了。元始五年(公元5年),劉衎知道了母親娘家受害的內情,十分不滿,臉露不悅。王莽擔心日後有事,為絕後患,頓起殺機。當年十二月的臘日,王莽利用給皇帝進獻椒酒的機會,在酒中下了毒。劉衎飲后中毒,不久「崩於未央宮」。

王莽投毒一事,見於《資治通鑒》,在《漢紀二十八·孝平皇帝下》里有這樣的記載:「莽因臘日上椒酒,置毒酒中。」劉衎中毒后,話都說不出來,最後連遺詔都未留下。而王莽還假惺惺地表示,願意代皇帝去死。

對於王莽投毒的真相,史家的意見並不統一,有的認為是無稽之談,因為比《資治通鑒》成書更早的《漢書》中並沒有此記載。另外,對王莽投毒的動機,也有不同說法,有一種說法是他為了不讓女兒懷上「龍種」,方便日後篡位,而對劉衎下了毒手。投的是哪種毒物也不清楚,謎底難揭。

釋評:用有毒的酒將人弄死,這叫「鴆殺」;用這種方法弄死皇帝,叫「鴆弒」。
這種毒酒古稱「鴆酒」。據清陳士鐸《辨證錄·中毒門》記載,鴆是一種毒鳥,主要吃毒蛇、毒蠍,鴆糞便有劇毒,將其放進酒中,便成鴆酒。「鴆酒飲之,則無不死矣」。典型的中毒癥狀是,「白眼朝天,身發寒戰,忽忽不知,如大醉之狀,心中明白,但不能語言,至眼閉即死」。

到後來,鴆酒不再囿於用鴆禽糞便配製了,可放入酒中殺人的毒藥多多,「鴆酒」成了毒酒的通稱。需要說明的是,如漢平帝這般遭鴆弒的皇帝並不少見,如晉懷帝司馬熾被劉聰用鴆酒毒殺,唐昭宣帝李柷被後梁開國皇帝朱全忠用鴆酒弄死……
2.食品摻毒
典型案例:晉惠帝食餅中毒
投毒嫌疑人:東海王司馬越

最出名的一起皇帝毒殺案發生在西晉,受害者是晉惠帝司馬衷。

司馬衷遭投毒的背景相當複雜,其間發生了一系列宮廷事件。司馬衷是西晉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弱智皇帝」。弱智到什麼程度呢?有年遇飢荒,老百姓沒糧吃,餓死了很多人,他竟然反問道:「何不食肉糜?」

晉武帝司馬炎先後生了26個兒子,根本不看好這位接班人,但因為他是長子,又是皇后楊艷所生,在「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的接班人確立機制下,司馬衷從哪方面都合格,所以,雖然心裡不情願,還是在司馬衷9歲那年冊立其為皇太子。

司馬炎對傻子坐江山總是不放心,想給兒子找個能幹的媳婦輔佐一下。司馬衷15歲那年,公選太子妃。司馬炎看中的是出身名門的衛瓘的女兒,她品行好,人長得也漂亮;皇后楊艷卻被勛臣賈充的老婆郭槐用禮物搞定了,想給兒子娶賈家的女兒。

《晉書·惠賈皇後傳》記載,幾個受過賄賂的大臣當時也說賈家的女兒好。司馬炎遂改初衷,決定在賈家的女兒中間選太子妃。起初選的是賈家的二女兒,但因她人小個子矮,連禮服都撐不起來,又改選長得很醜、比司馬衷大兩歲的賈氏長女賈南風。

司馬衷的長子司馬遹是其與謝夫人生的,特聰明。正是因為長孫出色,司馬炎最終沒有廢掉司馬衷,寄希望於孫子。因擔心司馬遹遭賈南風毒手,司馬炎一直將其秘藏。但司馬炎的皇儲計劃並沒能實現,他去世后,賈南風設計廢掉了太子。

司馬遹被廢后,先是被幽禁在金墉城內,后被遷禁於許昌宮裡。但賈南風還是不放心,便和情夫、太醫令程據商量幹掉司馬遹。程據用巴豆製成毒藥「巴豆杏子丸」,讓手下孫慮帶到許昌去毒死司馬遹。

司馬遹早有預防,怕有人投毒,每天都自己煮飯。見投毒不成,孫慮由謀殺改為逼殺,乾脆直接逼司馬遹把毒藥丸服下。司馬遹不服,孫慮便趁其上廁所時,直接用搗藥用的杵棒從背後將其擊殺。
從這件事上可以知道,投毒在西晉皇室已有先例,後來司馬衷被毒殺並不偶然。
有意思的是,賈南風不久也被毒殺了。由於賈南風心狠手辣,朝野共憤,引發了直接動搖西晉國基的「八王之亂」。賈南風在宮變中被趙王司馬倫矯詔逼喝金屑酒弄死了—金屑酒其實也是一種特殊毒藥,但放的不是毒藥,而是金子碎屑。

司馬倫毒死賈南風后,晉室更亂了。司馬倫直接逼傻皇帝司馬衷禪讓,自己當了皇帝。但其他封王不幹了,誰不想當皇帝?司馬倫只得又退位,讓司馬衷繼續當皇帝。但封王們的心都野了,都想「挾天子以令諸侯」,司馬衷遂成籌碼,被各王當寶貝爭來奪去。

最後,司馬衷被東海王司馬越用當時的「高檔小轎車」—牛車從都城長安(今西安)接回了舊都洛陽。據《晉書·惠帝紀》(卷四)記載,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十一月,回到洛陽僅半年的司馬衷「崩於顯陽殿,時年四十八,葬太陽陵」。
司馬衷到底是怎麼死的?史書的記載很簡單,僅四個字—「食餅中毒」。那麼是誰投毒的?史書無確定的答案,最大的嫌疑人是司馬越,因為只有司馬越有作案的動機、條件和時間,但因為沒有人看見,證據不足,所以史家也只能留下「或雲司馬越之鴆」的記載。

釋評:上述三起毒殺案,所用毒藥和投毒的方式不一樣。殺司馬遹用巴豆,中醫稱巴豆有「大毒」,是古人投毒常用的毒物之一,歷代禁止隨便出售。《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刑部·諸禁》(卷十九)「禁治買賣毒藥」條,將之與砒霜同列為禁藥。

殺賈南風使用金屑。「吞金」是古人自殺時較常用的方法。人喝下金屑酒後不會立即斃命,將在極度痛苦中慢慢死去,死得比喝下正宗的毒酒還慘。
殺司馬衷的方法是飯里下毒,這種投毒手段簡單,較容易得逞,所以在現代也常見。東漢質帝劉纘也是被這樣毒死的。謀殺者梁冀讓親信暗中把毒藥摻在質帝食用的餅中。有鑒於此,古代皇帝就餐前常由太監、醫生等人嘗食,沒事後才動筷子。
3.葯里下毒
典型案例:清德宗光緒帝死亡案
投毒嫌疑人:大太監李蓮英

最後一位被毒殺的皇帝是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即光緒皇帝。

載湉是清朝倒數第二位皇帝。《清史稿·德宗本紀一》記載,其父親是咸豐帝之弟醇親王奕 ,母親是清代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的親妹妹葉赫那拉·婉貞。沒有子女的清穆宗(同治皇帝)載淳駕崩后,慈禧決定讓妹妹家年僅4歲的兒子載湉繼承皇位,時間是光緒元年正月二十日(公元1875年2月25日)。

載湉年紀太小,登基后先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後由慈禧一宮獨裁。光緒十五年(1889年)二月,光緒皇帝開始親政。此時的大清王朝災禍連連,內憂外患,這深深刺痛了年輕的皇帝,載湉想變革。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六月,載湉頒布詔書宣布變法,史稱「戊戌變法」。

但是,變法運動遭到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造成了皇帝和太后兩大勢力之間的「帝后之爭」。守舊派勢力太強,博弈的結果是載湉不僅未能將慈禧擺平,反而使自己被幽禁於中南海瀛台。整個變法歷時僅103天,史稱「百日維新」。

戊戌變法的失敗,使載湉失去了自由,一直到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崩於瀛台涵元殿」,載湉再沒有過上好日子。蹊蹺的是,載湉死後第二天,也就是十月二十二日,慈禧太后也在中南海儀鸞殿死了。38歲的皇帝和74歲的太后,在24小時內相繼死去,真是天塌了,大清子民驚呆了。

載湉是怎麼死的?坊間傳聞多多,有說毒死,有說病死。其中以「毒死說」流傳最廣。

為了弄清真相,國家清史纂修工程「清光緒帝死因」研究課題組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對1980年清理載湉崇陵棺槨時獲得的頭髮、衣物、遺骨進行了毒性檢測,發現載湉的頭髮、衣物、遺骨中的三氧化二砷含量與正常值相比明顯異常。三氧化二砷即砒霜,經測算,光緒帝攝入體內的砒霜總量明顯大於致死量,最後形成結論:光緒帝系砒霜中毒死亡。

這一結論終於弄清了載湉的真實死因,但謎團並未能因此全部解開,誰投的毒?又是誰指使的?一說是慈禧太后卧病不起后,聽說「皇帝很高興」,下令在載湉服用的葯里(一說飯里)下了毒藥,讓皇帝死在她前面。而慈禧投毒疑有前科,據說她曾借進獻點心之機,暗下毒藥,除掉了最大的對手慈安太后,實現了一宮獨裁的目的。

另一說是太監擔心載湉復出后對自己不利,借慈禧之名弄死了載湉。曾在宮中生活過兩年的德齡公主在其所著《瀛台泣血記》(又名《光緒帝畢生血淚史》)一書中直接說是大太監李蓮英下了毒手。傳說畢竟是傳說,到底是誰要毒死大清的皇帝,也許永遠是個不解之謎!

釋評:砒霜是中國古代謀殺者最常用的毒物之一,其毒之狠,與「鴆」並列。清陳士鐸《辨證錄·中毒門》中,開首即談砒霜,描述頗詳:「人有服砒霜之毒,疼痛欲死,苟不急救,必至腐腸爛胃,吐嘔紫血而死。」

其實,砒霜是一味療效顯著的中藥,至今中醫都在給患者使用,其治療原理叫「以毒攻毒」,但用量和範圍控制極嚴。陰謀家正是利用「吃藥」這種路徑下毒,絕殺他人。

為防砒霜被壞人利用,古代一直將其列為禁藥,市面上不得隨便買賣。元代還實行購葯「實名制」,砒霜交易逐筆登記入冊。《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刑部·諸禁》(卷十九)「禁治買賣毒藥」條規定,如果出了事,買的、賣的兩個都要處死。

宮廷早就總結出了對付砒霜下毒的簡易檢測方法,除了用專人嘗食之外,還有專用的測毒工具。明清宮廷一般使用「銀版」、「銀針」來測試,一旦飯菜里有毒,純白色的銀器馬上變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8 01: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