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晴天霹靂 — 母親為我而逝

[複製鏈接]

1964

主題

3428

帖子

4684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68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來源: 金竹陶器

四十二年前,過木板橋時我掉到了河裡,母親阿媽為了救我溺水亡故。

阿媽的突然離世如晴天霹靂,是我一生的難以承受之痛。我極愛我的阿媽。要是我死去能讓阿媽復活,換回她的生命,我願意替她去死。遭此重大打擊,飽受苦難而堅強的父親一夜白了頭,兄弟姐妹的命運也隨之突變,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絕境。

母親去世時,六歲的妹妹最小,最大的哥哥不到十四歲。我和妹妹是老幺,備受阿媽和全家人的呵護寵愛。沒有了阿媽,妹妹用她那纖細弱小的手,掙扎著和殘疾的姐姐一起,擔起料理一家人生活起居的重任,做飯,洗衣,養雞,餵豬。妹妹從此與學校無緣,沒進過學校大門。每當我回想起妹妹那忙碌的幼小身軀,就會悲從心來,淚流滿面,一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揪心刺骨的痛,讓我無法自制而痛哭失聲。

那年春天的梅雨季節里,我,二哥和阿媽去探望身體不適的姐夫。我們在姐姐家住了兩夜。第三天中午,天空突然轉為晴朗,陽光明媚。晴朗的天空讓母親再也坐不住,要回家。姐姐家離我們家四十多里,那時的交通主要靠走,這段路要走七八個小時。

姐姐說:阿媽,這四十多里的路,回到家要走到天黑。兩個老弟又小,你們再住一夜,明日一早動身回家。

母親見天晴了,一大家人的事情都需要她去料理,歸家心切,說:天陰下雨都一個多月了,家裡要洗要曬的太多了。過些日子農事又要忙了,還是現在就回去好。

姐姐拗不過母親,只好陪著阿媽,哥哥和我,匆匆忙忙走上回家的路。姐姐要送我們一程。離姐姐家五里處是朝陽河,是我們回家的必經之路。姐姐不放心,要送我們過了朝陽河,她就回去。

朝陽河是當地的主要大河,是灌溉稻田的水源。千百年來,它是沿河兩岸村民的生命之河。朝陽河盛產魚蝦,茭白等水產品,是沿岸村民們改善生活的重要資源。河水溫和時,它是男女老少游泳嬉戲的好去處,也是村民們放養鴨子的好水地。洪水暴發時,河堤崩塌,河水泛濫,淹沒房屋田地,吞噬生命,給人們帶來痛苦和災難。

我們行走在鄉間的纖陌小路上。油菜花已經盛開,小路兩邊是一片又一片的金黃色田野。是啊,這已經是春末了。母親歸心似箭,農忙季節就要到了。我們疾步而行,很快就到了河堤上,沿著河堤再走兩里路,就到了那座簡易木板橋。過了橋,一直到家就再也不用過河過橋了。

我們在河堤上匆匆的走著,太陽已經偏西。河岸兩邊滿是青綠色的大葉柳樹和小葉楊柳,嫩嫩的綠色柳枝,隨著微微的春風,飄曳著,跳躍著。成行的白鷺在高高的天空飛過,成群的黑色的燕子不時的疾速而去。幾隻滿身翠綠的打魚翠(水翠鳥)沿著河水尋覓美食,時而掠過水麵,動作極快,撲通一聲扎入水中,叼著魚立即衝出水面,箭一般的飛去。一群烏鴉來來回回的扑打著黑色的翅膀,不時發出刺耳的呱呱呱的叫聲。河水有些混濁,嘩嘩的急速流淌著,水位比我們前天來姐姐家時高出了不少。

在河堤上走了一陣,我看到木板橋了,它將朝陽河東西兩岸連接了起來,是兩岸村民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這橋極其簡陋,是由十二個木橋墩連著十三板(節)橋組成的(圖)。橋墩呈門字形,由三根木棍組成:兩根木棍打入水底的沙土中作為木樁,另一根木棍固定在兩根木樁的頂端。每板橋由三根長短差不多的木頭並列固定在一起而成,架搭在鄰近的兩個木樁橋墩上。每板橋的兩端都要突出橋墩一尺左右,這樣導致兩板橋的接頭處是相鄰的,不是直接對接上的,這樣的橋就不在一條直線上。每走過一板橋,在其末端接頭處,必須將腳橫著挪到另一板橋上。如果直著走,就會掉到水裡。



(圖片來自網路。與我們當時過的木板橋很相像)。


由於木板橋製作工藝簡單,走在上面常常感到橋在晃動,不常走橋的人會感到害怕。想到馬上就要從這橋上面走過去,看著那十幾節的木板橋,打量著橋下面嘩嘩的濁濁流水,我心裡有些害怕。我們都是旱鴨子,不會游泳。萬一掉到水裡,可怎麼辦?到了橋頭,哥先過了橋。可能是看到我在猶豫,阿媽說:陶器,你在前面,阿媽跟著你,阿姐在最後。

走了三四板橋,我突然感到頭暈了。水是靜止不動的,橋在往上游跑,接著橋就象是在飛。我腦袋一片空白,很快就什麼都看不見了。也許我已經沒有了知覺,但還在繼續往前走,在兩節橋接頭處,沒有橫著挪到下一節橋上,直著走,踏空掉下到水裡了。我再有知覺時,是在水裡扑打著哭泣著。睜開眼時,看到阿媽就在我旁邊的水裡掙扎。阿媽說:乖崽,別哭。這是母親留給我的最後一句話!

我時有知覺時無知覺的隨水流漂著。不知過了多久,漂到了一淺水處。我的腳觸到了水底河床,站立起來,這時我聽到了姐姐撕心裂肺的哭喊聲,眾人的嘈嚓聲。我掙扎著爬到了滿是鵝卵石的干河床上,又冷又怕,躺在那裡哀哭。後來人們找到了我,姐姐的小姑子將濕漉漉的我背回了家。

救命啊!救命啊!我和阿媽落水后,姐姐催淚的呼救聲,讓善良的村民扔下手中的活計,跑到河道來救人。沒多久河床上河兩岸就聚集了很多人。河床上,大人們手拉著手組成人鏈,並排著站在水裡,橫跨過混濁的河水,想攔下剛剛被河水吞噬的阿媽。岸上的人們拿著竹竿,沿著河水向下游跑著,呼喊著,去找尋著阿媽的蹤影。懷著找到救到阿媽的願望,鄉親們就這樣的忙碌著。

天還沒黑,天氣就變了,烏雲密布,電閃雷鳴。直到天漆黑了,人們也沒能找到阿媽。姐姐還癱坐在河岸上哀哭,她無法放棄希望。她親眼看見阿媽被河水吞噬逝去,而無力救出阿媽,那是一種怎樣的撕裂心腦的痛!阿媽是被水劫走了,今天是找不到了。姐姐悲傷過度暈倒,被村裡幾個青壯年用擔架抬回到家。

夜裡,開始下起傾盆大雨。洪水暴發,河水已漫過河堤。後來的幾天,都是下著大雨小雨。村裡的十多戶親友們,每天都冒著春寒,穿著蓑衣,戴著斗笠,沿河而下,去尋找阿媽的遺體。

阿媽落水后第7天的早晨,在落水處下游的十多里河岸烏堤竹林邊,親友們找到了阿媽的遺體。天氣放晴,氣溫上升。母親遺體必須放入棺木,再儘快送到我們家。入棺前,我們姐弟見了母親最後一面。母親閉著眼睛,鼻孔和嘴角流出一些血,像是在向我們訴說著,這些天來,她所受的苦難。鄉里說法,母親嘴鼻流血,是因她見到了至親。姐姐看到母親,悲哀過度而再次昏厥。七天七夜來,大雨小雨幾乎沒停過,姐姐天天哀哭,根本就沒睡過。淚水已哭干,她那沙啞的悲號,她那因悲痛過度而蒼白的面容,她那反覆的悲鳴:阿爺(土語阿爸)怎麼辦?阿爺怎麼過啊?令在場的老老少少的鄉親們都為之動容,為之悲哀,為之落淚。

姐姐婆家的青壯年鄉親們,用板車拉著棺木,一路護送著送母親回到家。我提著油燈,走在最前面,每逢過河過橋,都要告訴母親:阿媽,要過河了,要過橋了。姐姐被轎子抬著,一路哀哭。

到家已經是黃昏。兄弟姐妹見到棺木,永遠也見不到母親了,哭成一團。殘疾的姐姐不能說話,但她已經明白,母親已逝,再也不能給她關愛,給她呵護。她用手撫摸著拍打著棺木,哇哇哎哎的呼喚著母親,滿臉的淚水,嗚嗚的哀哭,悲傷至極時,用前額撞擊著棺木。站在旁邊陪著流淚的嬸娘和堂嫂只好用力把她拉開。

我抬頭找妹妹。六歲的妹妹由村裡的蘭大娘背著,獃獃的望著母親的欞柩,看到我也沒什麼反應。我們都是蘭大娘接生的,我因為皮膚黑,母親曾開玩說,是蘭娘接生時沒給我洗干盡。我怕被人嘲笑,去找過蘭大娘要她給我重洗。妹妹最小,平時和我一起玩得最多最瘋。她已經十天沒有見到阿媽了。她找阿媽找了很多天了,也哭了很多天了,已經哭幹了眼淚。只聽得到她的沙啞的嗚嗚的哭泣聲。她明白阿媽就躺在靈柩裡面,阿媽再也不能拉著她的纖細柔嫩的小手,去串親戚,去串門兒,去河邊洗衣洗菜。阿媽再也不會摟著她,親著她,抱著她,哄著她,寵著她,逗著她了。阿媽那疼愛的聲音,妹妹是永遠也聽不到了。

快到家時,我提著油燈,換位跟在了靈柩後面。看到母親的靈柩,父親強忍悲痛,沒有掉一滴眼淚。父親一邊招呼著感謝著送靈柩的客人們,目光一邊掃來掃去,尋找著什麼。他突然凄厲的叫了一聲:陶器呢?!他已經精疲力盡,以為我也死去。也許報殤信的人沒說清楚。我提緊油打:阿爺,我在這。

阿爺安排堂兄們準備好飯菜茶水,搭好睡鋪,讓遠方鄉親們喝一杯熱水,吃一頓飽飯,睡一個好覺。連日來,是他們頂著風,冒著雨,抵抗著春寒,沿著滔滔洪水的河流兩岸,冒著危險,找尋著母親的遺體。他要親自拜謝來自姐姐婆家的遠方鄉親,我們的恩人們。大堂兄辰子在席上招呼客人們吃飯,父親把我們三兄弟帶到恩人們跟前,顫抖著低聲道:跪下,叩頭拜謝恩人們。然後自己也跪下,叩頭。飯席上的兩位長者和大堂兄辰子急忙過來扶起父親。在一傍看護父親的鰥居多年的三伯父,早已淚流滿面,拉起我們三兄弟,回到母親的靈柩傍守夜。

父親心中的痛,我們無法知道。撫養五個孩子的重擔,一下子落在他的肩上。母親落水溺亡第五天,父親得知消息,悲痛至極,難以自己,當即靠著牆滑下癱坐在地上,只有一句話:怎麼辦?

要是阿媽活著,我們一家就會有幸福的生活。阿爺,有阿媽幫你承擔,你的苦難就會輕的多,少得多。有阿媽在,阿妹,你就有機會上學深造;阿哥,你們就不會輟學,繼續你們的學業;大阿姊,你不能說話,可阿媽懂你,能給你一生的愛;二姊,在你生產最需要阿媽的時刻,阿媽就會立刻給你關愛;三姊,你就不會背著沉重的負疚,日夜哭泣,為我們一家人操碎了心。
沙發
彩貝一一 發表於 2014-4-13 20:5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2

主題

182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198
3
秋收冬藏 發表於 2015-1-14 08:00 | 只看該作者
痛入心扉的往事,寫時您一定是淚流滿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2: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