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富士康印度工廠倒閉 談中國手機品牌時代(圖)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鳥兒不早起 發表於 2014-12-15 10: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據《印度時報》網站12月11日報道,因訂單削減,製造業巨頭富士康宣布將於12月24日關閉其在印度欽奈的工廠。2006年,富士康「跟隨」其大客戶諾基亞公司的腳步來到印度。近些年諾基亞訂單的減少並直至被微軟公司收購,富士康的訂單量極劇減少。富士康發言人表示,該決定是基於工廠的客戶群和相應的客戶需求的改變而做出的。但這一決定的背後是1700名工人可能面臨失業。

  曾幾何時,三星投資越南建廠,諾基亞攜富士康轉戰印度。一時間,中國人口紅利消失的聲音此起彼伏。但就在11日富士康印度工廠倒閉的消息一出,一直以來被認為將被東南亞人口紅利搶奪市場的中國,卻呈現另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備受成本上升、輿論糾紛的郭台銘,最近五年來中國建廠的步伐並未停止,百度搜索「富士康建廠」相關新聞,今年8月、11月富士康將投資在河南鄭州和山東菏澤建廠的新聞赫然在列。

  一直備受人口紅利困擾的中國,製造業為何依舊如此堅挺?

  越來越多本來是中國製造業強項的行業,紛紛落地東南亞各國,有關中國人口紅利的恐慌就一直蔓延。作為深耕中國市場的所有企業,尤其是未完成國際化轉型的三大巨頭BAT,它們對中國市場的依附之深是無法想象的。假如中國經濟開始大倒退,那麼依附在中國經濟環境之上的公司都只能急速衰弱、甚至倒閉。

  如果有人問你,如何打敗體量已經超過美國最大電子商務公司亞馬遜三倍的阿里巴巴,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所有中國人不再進行消費。在阿里巴巴發展已經和中國經濟深度結合的情況下,一損俱損,阿里巴巴資本市場的被追逐,最大的原因就是看好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勢頭。不然,你有什麼解釋?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何在人口紅利恐慌的多年,為何中國經濟似乎並未受太大影響。

  其實這背後就是一個產業升級的故事,隨著中國依靠人口紅利,依靠廉價勞動力經歷了血淋淋的陣痛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如此一來,就造就了龐大的資本市場,這個資本市場一端是有著龐大儲蓄的消費群體,另一端是手握龐大資金的資本大鱷。有了消費群,有了投資方,一個產業升級的故事就開始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國產手機的風生水起,「中華酷聯」、小米、酷派這些老牌手機的崛起,還有樂視、百度、騰訊這些垂涎手機製造的新生力軍。中國資本方發力,要搶佔以前只買國際巨頭產品的中國消費方的戰役已經打響。

  中國手機產業的快速發展是一個橫切面,但沒有品牌意識將是大患

  雖然,從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的發展依然堅挺。但作為靠代工起家的中國經濟,代工產業被東南亞各國取而代之的憂慮並非空穴來風。一些本來是「中國製造」已經不知不覺中產生了變化,取而代之的是「印尼製造」、「越南製造」。據調查顯示,從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隨著中國製造成本節節攀升,目前東南亞鞋業已搶走中國30%的訂單。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經濟已經開始轉型。隨著國際巨頭代工業務的東移,2008年至2012年中國一度出現兩輪很嚴重的倒閉潮,一些嚴重依賴鞋子、服裝、電子等產品加工的珠三角州工廠無不遭到了滅頂之災。

  但,以中國手機產業的蓬勃發展為橫切面,中端產業在恰好的時間恰好的出現。在高端商品的積累上,在知識產權、品牌運作、研發經驗和產業鏈布局等等方面中國品牌商們有所欠缺。但隨著中國代工產業的蓬勃一時,技術積累和製造產業鏈的積累,大批的有技術的工人,最重要的是大批的有錢人,為中國中端品牌商品的出現提供了基礎。在國際高端品牌代工業務的緩慢退出下,中國中端品牌商品發展也在有序的進行。

  不過,最危險的局面出現了,富士康印度欽奈工廠的倒閉,最大的原因是因為該工廠依附的諾基亞手機巨頭的衰落連鎖反應。這也證明了,中國代工廠向中端品牌商品輸出轉型的路線是正確的,但最為可怕的問題來了,在國產手機,抄襲成風、價格戰愈演愈烈、缺乏研發精神的種種問題,為未來埋伏下了巨大的隱憂。

  從代工被逼向轉為產出品牌商品,這是一個國家經濟運行的必然階段。一旦代工走向了天花板,如果不能從製造轉型創造,那麼必然是一場聲勢浩大、殘酷無情的經濟危機。然後犧牲代工時代的積累,回到起點繼續以血汗工廠競爭世界的老路子(不然又能怎麼辦呢)。那麼開始自己創造,可以脫離對其他經濟體的嚴重依附,自產自銷,甚至外銷,雖然是被迫,但也是必然要走的方向。

  如今,以國產手機品牌商為代表的「中華酷聯」、小米、魅族等國產手機開始走向全球,一副從打工仔,轉身為全球中端產品的品牌商路子已經清晰。但如今缺乏進取觀念的以國產手機為代表的中國企業,隨著全球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視、品牌巨頭們研發精神的高昂,國產品牌商尚未茁壯的小身板子,面臨著多重的圍剿。如果突圍不成功,中國為了養活龐大的13億人口,必然將忍痛將經濟發展的時針撥回30年前,缺乏了品牌輸出能力,就只能自甘墮落,和東南亞各國比拼誰更能吃苦。

  不過,近些年雖然好消息不多,但一些跡象已經證明國產企業已經開始發力,已經開始了星辰大海的征途。就在今年,華為公布了2013年自己在研發方面全年投資307億元人民幣,占其全年銷售收入的12.8%。2014年10月30日,聯想正式收購了摩托羅拉移動業務,其中包含2000項專利技術和谷歌受權其餘手機專利技術使用權,以及摩托羅拉移動品牌和商標組合。2014年12月3日,小米、京東等投資方以4000萬美元入股美國移動製造設備商Misfit等等。雖然手段不同,但一出品牌突圍的大網正在緊鑼密鼓的羅織。

  另類的人物老羅提出為何中國手機不能賣3k元的質問,振聾發聵引人熱血沸騰。當然,會說的老羅說的不錯,但真本事方面還需提高。不過,在這種中國產品為何不能賣高價的忽悠,能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不正是表明著,中國消費者已經準備好迎接中國品牌時代的到來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6: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