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唐金鳳:劉鐵男式「成功學」(圖)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鳥兒不早起 發表於 2014-12-13 09: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劉鐵男以受賄罪一審被判處無期徒刑,中紀委官網刊文披露了諸多細節,其中提到劉鐵男的「育兒經」。其子劉德成說:小的時候每次我爸騎車帶我去奶奶家的時候,都不走大路,都串衚衕,跟我說這樣近,做人要學會走捷徑。父子同上台,貪腐「二人轉」,最終落個「坑兒」的下場。現實中,像劉鐵男這樣教育兒子的,又何止他一個?變味成功學正在肆虐,而多少人又深受其害。

  反思:成功與失敗不該二元對立

  草活一秋,人活一世。短短几十年,誰不渴望成功?儒家倡導:「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拿破崙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成功乃千古命題,中外皆然。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呼風喚雨,再加上「達則兼濟天下」之濟世情懷,成功便是功德無量。

  接著,問題來了。第一,怎樣才算成功?當下語境,成功被安放在兩維空間,縱坐標是金錢,橫坐標是地位(地位又往往精簡為官位)。去年年底,國外一家市場調查公司發布一項「全球物質主義、理財和家庭態度」調查,在20個受調查國家中,中國人對於物質的熱衷度遠高於其他國家,位居榜首。不用調查,活在當下,從「什麼都是假的,只有錢才是真的」、「錢不是萬能,沒錢卻萬萬不能」之類的格言,足以窺斑見豹。正如,剛來中國的老外常問這樣一個問題:中國人一起吃飯,為什麼聊到最後一定是聊房子?至於地位(官位),「含金量」更在金錢之上。

  第二,成功的反面是什麼?古人云「不成功便成仁」,說明在古人眼中「仁」是一種次優選擇,並不算失敗。今天的成功學,「成功/失敗」被視為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即不成功便是失敗。成不了參天大樹,做一株綠色小草就是失敗,簡單、膚淺、浮躁的成功學何其有害。按照這種標準,辭官隱居的莊子、一生清貧的陶淵明、半生潦倒的曹雪芹是成功還是失敗?

  即使昧良心發的財、搞腐敗升的官,一樣引來眾多羨慕目光。只問結果,不問來路,畸形的成功學助長功利主義、滋生機會主義、燒熾拜金主義,很容易把一些缺乏定力的人引向歧路,甚至推上不歸路。到頭來,如李斯被腰斬之前對兒子說:「牽犬而出東門,豈可得乎?」

  毫無疑問,金錢與地位都是成功的標誌,但成功絕不只有兩個單調的尺度。世界多彩,成功也應該有千萬種。為夢想而活,為追求而活,「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就不枉人世走一遭。哪怕永遠是普通人,也是成功的。

  (練洪洋)

  現象:狂熱成功學「毀三觀」

  這幾年逛書店,常常會看到一個成功學分類。這個名稱包含範圍之廣,實在讓人嘆為觀止。僅從字面意義上思考,這門學科就是教你如何成功的。這正好擊中大眾對於成功的狂熱,於是成功學越來越火。有關成功學非常有趣的一個常見現象是,每每在機場書店,總能看到這樣一幅景象:書店最顯眼的位置永遠是留給《成功人士的N個習慣》等諸如此類的書籍,書堆上還有一台電視播放著某成功學大師口若懸河的現場講座。是不是因為「成功人士」和「待成功人士」都常常坐飛機,這類書籍才擇機場而棲之?我不明白。但若是在社區或者學校的圖書館里,成功學的書籍可能沒多少人願意翻看。

  說穿了,成功學只是一個通俗的叫法,其中倒也不乏一些積極因素,比如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一些勵志故事,聽聽無妨。但眼下的成功學卻有失控趨勢,一是表現在價值觀混亂,將成功等價定義為有權有錢,管你是否服務社會,管你是否創造什麼價值,管你採用什麼手段,有錢就是王道。二是方法論往往很成問題,常以成功的「秘訣」「捷徑」等噱頭兜售些雞湯文,在字裡行間強調你聽了我的課、看了我的書就能改變人生等等。絕大多數情況下,成功學也不能幫你成功,更不會讓社會大眾「批量成功」,高瞻遠矚、堅持不懈、勿忘初心、審時度勢……這些華麗的詞語誰都會說,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人?

  我常想不明白的一個問題是,如果「成功學大師」們真的已經搞懂了所謂的成功密碼,外國的比爾·蓋茨、喬布斯,中國的馬雲、柳傳志,一眾牛人的成功秘訣他們都能信手拈來,他們為什麼不去取而代之?

  然而,我們也無需對成功學過多苛責。沒有在台下聽成功學聽得津津有味的人,也就沒有在講台上講成功學講得錢包鼓鼓的那個人。一言以蔽之,成功學的興起並不是因為有一幫善於講成功學的大師們存在,而是先有了一個對成功有著狂熱追求,且不願踏踏實實而總想著走捷徑的社會氛圍,才讓成功學如此成功。與其討伐成功學三觀不正,不如先從擺正自己的三觀做起,才是最要緊的事情。 (張漲)

  助推:家長包辦到底,唯恐落後

  上午八時上學,下午二三時放學,上下午各有一次戶外活動,幾乎沒有家庭作業,家長最大的任務是陪孩子玩耍以激發其對世界的好奇心。這是一個典型美國學生的生活;上午八時上學,下午五六時放學,成堆的作業準時候場,家長絞盡腦汁為孩子補課。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學生的生活。

  在不少家長看來,孩子最優的成長道路就是考個好學校,再找份好工作。高考、找工作,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爭前恐后」幾乎成了國人「共識」。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怎樣才能讓其脫穎而出,成為家長「苦惱」的問題。在逐步取消特長生、藝術生名額的背景下,成績仍是百試不爽的敲門磚。在考試指揮棒的牽引下,家長們煞費苦心,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也催生了不少弔詭的現實:儘管多地取消小升初聯考,取消各種杯賽,但家長依然不折不撓,想出了種種「怪招」:最近武漢市就有數千學生家長聯合輔導機構舉行聯考,硬是要為學生成績來個排名;不少學校旁邊聚集了陪讀家長,上演新時代「孟母三遷」;為爭奪優質學位,北京一學位房竟然高達每平方米34萬元……

  素質教育喊了很多年,也在社會上有不少共鳴。而局中人的學生家長,依然難以走出應試教育的束縛,難以擺脫「囚徒困境」:正當大家往應試教育的道路上趕路時,誰都不敢替孩子選擇遺世獨立。更何況,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田螺彎彎為兒亡」,父母對於子女,習慣性地背負著「無限責任」:從小孩出生到成年,父母小到家務事,大到擇校找工嫁娶。隨大流總不會錯,於是庸俗成功學大有市場。

  庸俗成功學,一方面是僧多粥少的現實逼迫;另一方面是家長「包辦到底,唯恐落後」心理驅使。從教育角度,要讓學生家長擁有更多的選擇,還在於做大、做好教育這塊蛋糕;另外家長還是要放長眼光,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陳小雁)

  吐槽:「不成功 便成仁」血淚史

  尤記得小時候,每次調皮「罷工」不寫作業,父母就會指著撿破爛的教育我說:「現在不好好努力讀書,長大后就會跟他們一樣沒出息。」被嚇怕的我,馬上開始寫作業。父母口中的「長大后要出人頭地、要有出息有成就、不要一事無成」,這些應該是我接觸到的最原始的成功學教育「雛形」了。

  父母教育兒女經常會提到:「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父母希望自己兒女成龍、成鳳本無可厚非;但把成龍、成鳳當作是兒女成功的唯一標準,那就有點不對了。還有父母為了鼓勵兒女「成龍成鳳」,口中常會「喋喋不休」放「大招」:「隔壁家二嬸孩子考試考了第一名;隔壁家張姨家孩子找到一份好工作;隔壁家老李的兒子做生意賺了大錢在市中心買了一套房子……」好像自己兒女如果不能趕上他們,就稱不上真正的「成功」,一時之間,兒女的成功就這樣捆綁在「隔壁家孩子」身上了。

  俗語有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一個人成功的價值強調的應該是孜孜不倦的奮鬥過程,成功應該是百花齊放,而不能只強調一種功利結果,但就是有的父母曲解其中原意,本末倒置,直接強調成功的結果,將成功標準進行單一化、功利化解讀。過度強調兒女一定要成龍、成鳳就是成功學教育跑偏的體現。

  還記得剛入學的一節課,老師問大家:長大要成為什麼,有同學答科學家、音樂家、將軍、官員等等,老師馬上表揚他們有理想。輪到我的時候,我說將來要成為一名建築工人,這時老師馬上糾正我要有遠大理想,以後才會有成就。

  時至今日,學校還存在另外一種成功學教育:唯分數論英雄。在學校裡面成功標準變成是考試拿高分、考取好學校。所以學校最推崇「學霸」了,「學霸」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讓「學渣」們非常「羨慕妒忌恨」。其實,學校不應該直接用分數量化「成功」,唯成績論成功,這種教育直接的結果,就讓學生「不成功便成仁」。所以有考試失意者跳樓等悲劇發生,學校唯成績論的成功學教育脫不了干係,這種成功學教育方式難道不該反思一下嗎? (陳維澈)

  另眼:

  成功學用得好

  彎路可少走

  我小時候在江南的農村長大,在那塊肥沃的紅土地上,日夜辛勤勞作的鄉農常常圍在一起討論這樣一個話題:如何才能讓小孩丟掉鋤頭,作別這個生之養之的荒野之地。

  那可能是我接觸最早的成功學,一起在泥地里摸爬滾打的同齡孩子中,突然就有一個冒尖出來,考上大學,去到大城市,臨走前接受所有鄉鄰的祝福與饋贈,甚至每家每戶都為之放一串有一千響的炮仗,喜慶與榮耀的級別堪比婚嫁。經歷過艱苦奮鬥歲月的人,都知曉這份光榮與夢想的重量。

  回過頭看,彼時支撐貧寒少年「吃得苦中苦」的,恰恰是一支叫「方為人上人」的成功學藥劑。所謂「出人頭地」,具化的指代即是拿到更高的文憑,找到更好的工作,落戶到更發達的城市,迎娶(嫁給)更好的對象,進而收穫票子、房子、車子等所謂的庸俗外物。說到底,還是成功學在「作祟」啊。

  所以,儘管泛濫的庸俗成功學不可取,但並不意味著它在某一個時段、特殊地域會起到激勵人心的作用。對於困苦中的打拚者而言,成功學縱使有庸俗的意味,它也可能是黑暗中的光芒,大海中的燈塔。對成功的渴望,讓多少人在最艱難的時刻咬緊牙關,在最頹廢的時候重拾信心,身陷囹圄仍能迷途知返,齲齲獨行而不知何為孤獨。物質上更富足,精神上更豐滿,嚮往這樣的生活,未嘗不可。

  而且,正是基於對「更美好生活」的嚮往,打拚中的年輕人才常常放言「沒有拼搏的人生不值一過」;正是對成功的渴望,才讓人們堅定理想信念,不斷完善自我,最終在實際行動上孜孜以求。「成功學」是一門關於自我管理的學問,成功學用得好,可以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也可激勵他人,促進社會不斷進步。

  所以,一些人走了彎路犯了錯誤,並不能簡單歸咎於成功學,而是可能他在打拚之初就抱有錯誤的動機,用的又是逾越法律法規底線的方式方法。這就不是成功學的應有之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13: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