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林彪首次攻打德惠為何慘敗?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12-8 08: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長春以北85公里的吉林省德惠市,松花江以南35公里。凡是直線進入東北腹地的公路、鐵路,首先接觸的松花江就在德惠,這裡還有個松花江鄉。

  1947年解放戰爭時期,德惠是國民黨軍隊在北滿的前進基地,也是長春北面的屏障。由於德惠顯著的地理位置,成為解放戰爭時期國共必爭之地。1947年2月下旬,德惠戰役打響。   

  著名電影導演馮小剛拍攝的《集結號》反映解放戰爭的慘烈,參戰者瀟灑面對死亡,也驚恐迴避死亡。堅守陣地的連長被告知聽到集結號即可撤退,然而他始終沒能等到集結號響起,最後全連戰士陣亡。觀眾沒有了觀看抗日電影那種強烈的仇日情緒,死亡卻依然無處不在。

  雖然筆者沒有經歷過戰爭,但是覺得《集結號》里的才是戰爭,讓我震撼不已。即使如此,我也覺得其慘烈程度無法與德惠戰役相比。

  林彪指揮了著名的平型關大捷,他在日本投降后領導東北民主聯軍。孫立人是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西方讚譽他為"東方的隆美爾"。孫立人率領的國民黨新一軍是戰功最傑出的抗日部隊,贏得「天下第一軍」的美譽,是國民黨五大主力之首。抗戰時期遠征東南亞,曼德勒會戰以不滿1千兵力,擊退數倍日軍,解7千英軍之圍,救出被俘的英軍、傳教士和新聞記者5百餘人。1945年日軍投降后,新一軍進入香港九龍區域參加了日軍在香港的投降儀式,這應該是中國軍隊在鴉片戰爭后第一次踏上香港故土。美國曾準備讓新一軍代表中國佔領日本,但後來到東北打內戰。

  1947年2月18日,東北民主聯軍,也就是解放軍,第二次越過松花江,沒多久就攻下了城子街,接著4個師包圍了德惠,當時守德惠的是新1軍第50師。

  解放軍6縱首長和司令部有關人員率騎兵偵察連於2月26日上午先期進駐廣興店(現名四青咀子,縣城以東9公里)縱隊指揮所,在事先沒有看地形的情況下,就通知各師師長、政委於2月26日下午到縱隊開會,研究和部署攻打德惠。

  4個師打1個師,是退是守,50師展開了激烈地爭論。此時,杜聿明和孫立人的意見也出現了分歧。杜讓50師突圍出去,孫立人則讓50師千萬不要突圍,3天內他帶兵去解圍。蔣介石手諭:「德惠一戰,事關國際信譽和黨國命運,只許勝利不許失敗。」 可見重視程度。

  50師師長潘裕昆是湖南人,黃埔軍校四期,與林彪同窗,潘裕昆當時在黃埔四期步兵一團第五連,林彪則在步兵二團第三連。兩人都是行武出身,參加北伐,身經百戰;兩人也都是國共雙方最善戰的抗日名將,解放戰爭期間終於在德惠遭遇,一決雌雄!此時已非彼時,雖是黃埔同學但已經各為其主敵我對陣,都視對方為敵、稱對方為「匪」。

  2月23日,正值春節期間,德惠攻堅戰開始打響。德惠,發生的是一場炮對炮的戰爭。新一軍師、團均有炮兵分隊,全部美式裝備,火力很強,構築的堡壘式防禦工事固若金湯。東北民主聯軍(解放軍)投入火炮80門,大都是日本裝備,這是東北我軍第一次向國民黨主力軍進行的正規攻城作戰,還是我軍建軍以來首次進行步兵、炮兵、坦克兵諸兵種參加的協同作戰。

  當時解放軍在林彪等指揮下,開始進攻德惠。但是由於解放軍不會步炮協同,平分兵力四下受阻,遭受慘重損失。而許多炮兵是原先日本關東軍的日本兵,雖然訓練有素,射擊精準,但是他們並不積極支持這次解放戰役,而是故意把炮打偏,或打出的炮彈沒有引信,結果沒有爆炸,不能發揮應有的效果。而國民黨50師炮兵接受美式訓練,又經過長期戰爭熏陶,善於使用大炮作戰,招招致命。據許多老人講,在這場排山倒海的炮戰中,在德惠100裡外都能聽到震耳的炮聲。潘裕昆說:「共軍在圍城之戰中採用的是人海戰術,一波倒下去,一波又衝上來,但他們的人海,最後還是抵不住火海」。因此他的結論說:「德惠之戰,是人海對火海之戰。」德惠郊外還進行白刃戰,進行刺刀拼殺。

  筆者有幸在2013年收藏到劉白羽1947年出版的《英雄的記錄》(報告文學集),裡面有兩篇文章專門寫到德惠,一是《王曰才攻進望河鋪》,「鋪」今天為「堡」。還有一篇為《郭家屯殲滅八十八師戰記》,都充分反映了解放軍在德惠境內戰鬥的激烈和殘酷。儘管這兩篇文章不像作者其他耳熟能詳的文章里極盡對景色的描寫,但是不失為解放前最為珍貴的德惠實地記錄。

  在《王曰才攻進望河鋪》一文中,劉白羽寫道:「望河鋪是德惠車站以東,飲馬河邊上一個村落。因為敵人司令部就在車站上,——誰控制這一個村落,邊便成為外圍作戰的焦點。」顯而易見,劉白羽和共產黨部隊沒有搞清敵人駐防德惠的具體情況,誤以為「敵人司令部就在車站上」,實際上是在鐵南大白樓的地下室里。

  2月28日,王曰才在進攻受阻,重機槍手負傷情況下,勇敢地把重機槍搶了回來,然後擔任突擊隊員,利用地形地物,冒著敵人密集的火力,率先攻進望河鋪,把地堡里的敵人殲滅俘虜,獲得了表彰。

  「王曰才是一個三十歲的山東人,長方形臉孔,寬額,講話時總是微笑著。」

  這篇文章是劉白羽完成於「三月十日,松花江岸上」,估計是採訪了王曰才。

  而根據軍史的記載,攻佔望河鋪主要是坦克的作用,也有王曰才等某個步兵的突出作用。第1隊4輛坦克配屬6縱17師50團1一個營,攻打德惠東南望河堡的國民黨新1軍50師1個加強連。1號車是輛小偵察坦克,2號車和3號車是日本97式戰車。下午15時50團佔領望河堡,被國軍火力嚴密封鎖。

  望河堡戰鬥中,坦克衝擊速度過快,造成步坦脫節,步兵遭敵火力封鎖和殺傷,沒有了步兵的協同,對坦克自身也很不利。兩個班30多人竟只剩下1名戰士。3號車很快摧毀了五六個地堡,殘餘之敵潰退到屯東北角小廟的大地堡群里。由於向守敵喊話無效,3號車不到兩分鐘打出十幾發炮彈,掀開了5個大地堡的頂部,剩下的一名步兵戰士機靈地繞到敵人地堡群側翼,用衝鋒槍封鎖住地堡出口,40多個敵人被迫繳槍投降。步兵後續部隊及時趕到,一舉攻佔瞭望河堡,估計這個人就是王曰才。

  孫立人和陳明仁帶著3個師的援軍如約趕來。為了避免兩面受敵、陷於被動,在夏家店指揮的林彪下令停止進攻。"回去了!"林彪氣呼呼地把望遠鏡丟到雪地上,"紅軍過大渡河的時候,一門炮三發炮彈就打了勝仗。這回倒好了,炮越多越不會打仗了!"林彪在由原日本籍士兵參與的警衛隊伍掩護下,開始向松花江以北轉移撤退。

  德惠戰役前,解放軍提出"吃菜要吃白菜心,打仗要打新一軍"。德惠之役后,反流傳「只要不打新一軍,不怕中央百萬兵」。孫立人誇耀「福星臨德惠」。

  解放軍退卻后,國民黨東北司令長官杜聿明吹噓「德惠大捷,殲滅共軍十萬」。蔣介石欣幸過望,在南京慶祝,以自己的名命名50師149團為"中正團",鄭明發連孤守松花江橋頭堡,抵抗24倍解放軍24天,賜名"中正連"。潘裕昆據說獲得蔣介石的「免死金牌」。德惠之仗,是孫立人職業生涯的最後一仗。德惠戰役作為國民黨經典戰役一再被讚揚,台北還設立一條「德惠路」紀念。

  我還接觸了新一軍軍長潘裕昆的外孫晏歡,他是抗戰遠征軍文史顧問,和父親晏偉權對德惠戰役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擁有很多當年德惠戰役的照片,十分難得珍貴。

  來自他鄉的年輕士兵橫屍曠野,堆積如山。根據德惠史料記載,解放軍犧牲800多人,民間則說至少2萬。潘裕昆和孫立人看到德惠那麼多解放軍屍體都心痛流淚,說一將功成萬骨枯,認為打日本人都沒有這樣狠。「中國人打中國人,這是何苦呢?」2008年8月,筆者走訪97歲的郭德輝老人,他是當年國民黨德惠縣警察局局長,對我回憶起解放軍死傷之慘重還嘆息不已。

  當時國民黨記者于衡在《1945---49 在中國東北到底發生了些什麼?------新聞記者親歷記》中對德惠戰後描述:

  在德惠解圍之後,孫立人將軍和中外記者團,先後抵達德惠。筆者是隨記者團赴德惠採訪的記者之一。那次赴德惠採訪的記者,包括北平益世報特派員高慶琛,上海申報特派員趙展。我們坐了火車之後,改乘軍用吉普。在出發之前,每一位記者從第四綏靖區司令部領了一幅氈靴,一支手槍,一個手電筒,一套新的軍用厚大衣。

  當我們換乘軍用吉普車時,巳經天黑,天空並飄著清雪,我清楚的記得,那一天的氣候是零下十七度,坐在吉普車的前座上,腳凍得很痛。雖然腳上的氈靴很厚,仍不足以禦寒。那次採訪確是一次冒險的採訪,因為敗退的共軍,仍留在我們經過的公路不遠的村莊中,雖然我們的車隊,有一隊士兵保護,但戰鬥隨時可以發生。而且車隊前後的距離很遠,不能相互照顧。

  車行在前不著村,后不把店的東北大草原上,遠處看不見燈火,近處也看不見燈火,大地寂寂,風雪凄凄。在午夜時分,才到達潘裕昆的師部。我們到達德惠后的第一件事,是用溫水洗臉,吃飯,聽取潘裕昆的簡報以後,就鑽進帶拉鏈的羊絨被中睡覺。第二天一早,出城去看戰爭的現場。那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看到堆積起來像座小山似的人的屍體,凍得僵硬像似魚市場上的凍魚。因為是凍的殭屍,看上去都沒有血跡。屍堆里有十五六歲的女兵,頭髮上還扎著俏皮的紅繩子。有些膽小的同業,用手擋上了眼睛,戰場的四周,用一句「屍積遍野」來形容,實在不能算過份。

  記得那一天早晨,是個晴天,但寒風凜烈。德惠城內,有些房屋被炮火打得倒塌,有些地方,還在冒著一縷一縷的青煙。電線也被打得七零八落。玻璃窗的碎片,也散落到街上。但我們的士兵,卻滿有精神的荷槍站崗。

  2010年4月,我在北京採訪了當年駐守德惠的國民黨副營長尤廣才。他於1919年9月3日出生於山東棗莊,1938年考入黃埔軍校16期步兵科,畢業後到後來駐守德惠的50師任特務連連長,他還作為抗戰遠征軍入緬參加了密支那、八莫等重大戰役。在德惠戰役中,他所在的第二營駐守山東屯,和解放軍進行戰鬥。他在地堡里通過電話向潘裕昆提議用重炮射擊,圍堵解放軍,被採納。尤廣才在山東屯一個很小範圍內就清理出解放軍屍體200多具。不過,尤廣才也負重傷。1948年初他在瀋陽坐著師長潘裕昆的專車結婚。五十師參謀長陳時傑給他做的證婚人,師長潘裕昆也出席了婚宴。可是結婚只有1年多,他就在1949年初的遼瀋戰中被俘,后被押入勞改營、農場等地進行勞動改造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

  德惠戰役不僅造成了軍人的慘重損失,也給平民帶來巨大危害。國民黨新一軍用重炮轟擊解放軍攻入的山東屯,造成平民傷亡。一個母親掩護兒子不幸中炮遇難,多年後,兒子成為老人,每想至此還孩子般地痛哭失聲。

  母親老家在郭家,據說當時數千陣亡士兵堆在一起。善良的外公每逢過年過節,按照當地風俗到墳前送燈祭奠,他說「這些小夥子(陣亡者)看著燈肯定樂得搶著就跑!」聽來讓人寬慰又辛酸。就在2010年春節,這個小村還堅持為當年戰死者燒紙。

  長春的國民黨守將是在抗戰中負傷最多的鄭洞國。國民黨殺民養軍,導致城中百姓與守軍爭食,出現了人吃人、賣人肉等慘劇,死屍發漲、爆裂之聲不絕,臭不可聞,最後國民黨部隊投誠。據長春市政府網站等有關資料介紹:「10多萬人民群眾在國民黨『殺民養軍』的政策下飢餓而死,長眠在長春這塊土地上。」 有的資料甚至認為長春死亡20多萬人。民間俗語"鐵打的德惠,紙糊的長春"流傳至今。

  而在1946年7月,就是新一軍在德惠期間,慘絕人寰的霍亂瘟疫席捲城鄉,2萬多人死難。德惠有關史料認為是新一軍帶來的霍亂。我採訪的新一軍老戰士尤廣才回憶說,霍亂不是新一軍帶來的,來前很健康,到德惠后打疫苗預防霍亂。

  筆者深深的期待,在德惠的土地上,再也不要發生戰爭,任何的屠戮和血腥、暴虐就此打住!集結號吹響吧!!!

  作者長期關注德惠歷史和建設,作為特邀嘉賓,參加2010年5月24日德惠建治設縣百年慶典,其徵文和圖片入選百年慶典活動,並將其收藏的上百件有關德惠的史料文物捐獻給德惠檔案館,其「倡議九一八全國鳴警報活動」入選德惠百年大事記。‍

339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22811
沙發
sousuo 發表於 2014-12-9 08:2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04: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