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朝鮮老百姓起名不能叫「正恩」?(組圖)

[複製鏈接]

6609

主題

690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3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OSLATER 發表於 2014-12-5 09: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韓聯社12月3日的報道說,他們獲得一份朝鮮的內部文件。這份2011年1月5日的老文件,是金正恩的老爸金正日下達的,內容是禁止朝鮮普通老百姓叫「正恩」這個名字。該文件要求,勞動黨各級黨組織和人民安保機關要對與「金正恩大將」同名的老百姓做好思想教育,讓其主動改名,並修改各種身份證明材料;另外,對於那些想給子女起名「正恩」進行出生申報的人,要勸其使用其它名字。這件事情的真假,無法證實。既然韓聯社言之鑿鑿,且當它有。

  當年確定金日成唯一領導體制的時候、確定金正日為金日成繼承人的時候,這老二位的名字都曾經禁止老百姓使用,現在恐怕依然沒有解禁。這消息,是韓國統一部一位官員接受KBS採訪時披露的,雖然他對禁止與金正恩同名一事不置可否,但卻告訴我們,朝鮮的前兩代均有過同樣的政策。由此可見,在朝鮮,這類事兒不新鮮,甚至是個傳統。

  如果不接受思想教育,非要堅持叫「正恩」這個名字,怎麼辦?韓聯社的報道里沒有說,那老文件上有沒有也不得而知。但以朝鮮人民的思想覺悟,恐怕沒人不聽這個勸,除非有視死如歸的膽識或者乾脆已經活膩味了。再者說,以朝鮮人民的思想覺悟,大概也沒人會主動找麻煩,即便是在金正恩出生之前就叫了「正恩」的人,也會自覺自願地去把名字改了。誰敢跟「天降偉人」叫板呢?總得避諱吧。

  避諱這事兒,是我大中華文化或者說是儒家文化的產物。孔子作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最早玩兒的是不說尊、親、賢三者的壞話,即便此三者干過什麼不好的事情也要寓褒貶於曲里拐彎兒的文筆之中,是之謂「春秋筆法」。孔子的意思,我想無非是為了塑造尊、親、賢者的完美形象,給廣大人民群眾樹立一些「高大全」的光輝榜樣,畢竟人民群眾是需要領路人和燈塔的,否則還不知在黑暗中摸索到什麼時候。

  避諱,在孔子那裡,是個技術活兒,不然也不會開創天地、自立一家 「春秋筆法」的門戶兒。這活兒複雜,不容易掌握,所以,後人大約是為了普及推廣,就做了簡化,「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也就從諱事諱言變成了諱名字,尊、親、賢這三者的名字就不能隨便叫,也不能隨便寫了,就出了國諱、家諱、聖諱;再後來,上級領導的名字也不能隨便叫,又出了個憲諱。

  打從秦始皇統一了六國,避諱這事兒就開始了擴大化。秦始皇叫嬴政,正月就改成了端月;他爹叫子楚,楚地就改成了荊。漢武帝叫劉徹,蒯徹就得改成蒯通;漢光武帝叫劉秀,秀才就得叫茂才。唐太宗叫李世民,觀世音菩薩就得簡化成觀音菩薩;四阿哥胤禛變成雍正爺,眾兄弟名字里的胤字就得換成允。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出在宋朝田登那兒,「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還有個笑話,出在五代時十朝元老馮道身上,「道可道非常道」到了他的門人那裡,就變成了「不敢說、可不敢說、非常不敢說」。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這還僅僅是口頭兒上的避諱,落到寫上,那就是一改字、二空字、三缺筆。比如說,皇上名字里有個恆字,姮娥就得改成嫦娥,恆山就得改成常山;皇上叫李世民,王世充、徐世績就得寫成王充和徐 績。至於缺筆,那就是所諱之字的最後一筆或中間一筆不能寫,這叫諱缺;比如說,康熙爺叫玄燁,玄字的最後一點和燁字的最後一豎那時候是萬萬不能寫到紙上的,缺一點一豎叫「政治正確」,要是把筆畫都寫全了,那寫字的人可能就要缺腦袋了。

  自古以來的避諱規矩很多,限於篇幅,不能展開來說,那是能寫出一本書來的大題目。現在在我大中華,諱已經不需要避那麼多了,什麼「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師名」 之類的事情也基本上沒了,但有一點諱恐怕還是要避,那就是家諱,兒子的名字如果用了爹或爺爺的名字,還是行不通,一來怕外人笑話,二來爹或爺爺也不幹;當然,藝名除外,因為那隻代表技藝的傳承。老布希和小布希兩位美國總統,爹叫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兒子叫喬治·沃克·布希(George Walker Bush),這要放在我泱泱大中華,非得讓人笑話死不可。化外之洋人,不提也罷,難怪古人要叫他們「夷狄」,這也太不(wen)講(hua)規(cha)矩(yi)了。

  朝鮮是一個神秘的國家,在避諱這事兒上也有幾分神秘。雖然屬於受我大中華影響的文化圈,老百姓也不能叫「正恩」,但金日成、金正日、金正恩這三個名字寫成漢字,看上去怎麼都有些奇怪;就算朝鮮語本身,김일성、김정일、김정은,也還是看著彆扭。但我們之所以感到奇怪和彆扭,大抵是因為常常習慣用我們傳統的避諱規矩去套朝鮮的現實,畢竟人家已經不用漢字好多年,跟著漢字而來的那套老規矩也可能早就被革命掉了;又或許人家特意要從父名中借一個字過來,以顯示「白頭山天降偉人」的正宗血脈。這都是各國國情及特色,我們真的不能拿我大中華的規矩套人家,也別跟人家談普世價值這回事兒。

  至於日成、正日、正恩這幾個名字的唯一性,我們根本也不用替朝鮮人民打抱不平。以朝鮮官方的公開報道來看,朝鮮人民對金家各代「天降偉人」的愛戴那是絕對發自內心的,要命都給,遑論改個名字?那名字不就是個符號嗎?叫啥不是叫?再者說,韓聯社披露的朝鮮內部文件中,人家也只是說通過思想教育來勸說人民,你想誰敢不聽勸啊?那地方可是朝鮮!

  這樣一比較下來,還是我們這邊好,起碼姓名權是受法律保護的。誰要是讓你避諱,你可以用《民法通則》第九十九條來保護你的名字;當然,你爹或你爺爺的要求除外。

  最後附贈一個笑話。南宋有個官,叫錢良臣,他有個兒子很孝順,也喜歡讀書,每見到書中有「良臣」二字,為避父諱,就讀成「爹爹」。某日讀《孟子》,讀到「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一句,按習慣讀成「今之所謂爹爹,古之所謂民賊也」。至今仍是笑談。由此推想,在朝鮮,「正恩」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用的名字。不信,你琢磨琢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15: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