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國共領袖為何年輕時都崇拜王陽明!?

[複製鏈接]

9622

主題

9699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370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iankang001 發表於 2014-12-6 10: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蔣介石和毛澤東是國共兩黨的領袖,儘管信仰不同,人生價值觀不同,不過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非常喜愛祖國的傳統文化,自然他們也有自己最為崇敬的古人,今天江湖講的就是這兩個人共同推崇的人物,他叫王陽明,是明朝著名的軍事家和思想家。

  王陽明就是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號陽明,封新建伯,謚文成,人稱王陽明。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餘姚市)人。王陽明是個人物,十二歲的時候就見識不凡,曾經做了一首詩:「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少年時候的他就希望父親帶著自己為國殺敵,結果遭到父親的當頭棒喝。畢竟年齡那麼小,誰也不相信王陽明有那麼大的抱負。十五歲的時候,王陽明遇到了一個道士,道士讓他做聖賢,王陽明當然很高興,就對父親談了自己的理想,可惜遭到父親的一記耳光,父親認為他的想法始終不切合實際。

  不過後來發生一些列的事情讓他的父親為之刮目相看。

  一是平定洪都的寧王朱宸濠之亂。當時寧王率六萬人,一路過關斬將聲勢浩大,攻下九江、南康,渡長江攻安慶。王陽明這時已經調集了八萬大軍(主要為各地民兵與農民,應該是烏合之眾),對外號稱三十萬。由於先前情報工作做得好,南昌竟然不攻自破,停了兩日,王陽明便派諸將分五路迎擊回援南昌的寧王大軍。交戰以後,寧王大軍很快腹背受敵,慘遭大敗,寧王眼觀局勢不妙,急忙調九江、南康的精銳部隊出擊,王陽明派幾路大軍迎戰並取南康。第二天,寧王群臣聚集在一起,正在船上召開「早朝」會議,沒想到王陽明大軍殺到,用小船裝草,迎風縱火,燒毀了寧王的副船,王妃婁氏以下的宮人以及文武官員們紛紛跳水。寧王的旗艦擱淺,不能行動,倉促間換乘小船逃命,被王陽明的部下追上擒獲,寧王的其它文武大臣也成了階下囚。不久,南康、九江也被官軍攻陷,寧王之亂全面平息,前後只有三十五天時間。王陽明因此而獲「大明軍神」之稱。這一仗頗有些周郎火燒赤壁的味道。

  王陽明不只是作戰神出鬼沒,而且秉承陸九淵的學說,使陸的思想得以發揚光大,因此他們被稱為「陸王學派」。在知與行的關係上,王守仁從「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出發,聲稱要知行合一。因為是儒家的集大成者,後人往往「孔孟朱王」並稱。王陽明的學問不但在中國的影響很大,在日本也很有市場,當年留學日本的蔣介石,看到電車上很多日本人都在看王陽明的《傳習錄》,看一會,閉目沉思一會。他大為震驚,於是開始閱讀《傳習錄》,併發自內心的推崇,多次自稱為王陽明的信徒,甚至改名蔣中正,中正的名諱出處來自王陽明心學中的「大中至正 」。晚年甚至把台北草山命名為陽明山以示紀念。

  不僅僅是蔣介石,青年時代的毛澤東也非常推崇王陽明。當時,毛澤東不僅讀完了王陽明的著作還逐字逐句地作出批註,還以一篇《心之力》的作文得到楊昌濟的高分獎勵。後來毛澤東對王陽明的思想更是有所批判與創新,結合中國的實際,領導中國革命從失敗走向勝利。其發明的游擊戰打法,貌似和王陽明神出鬼沒的軍事打法如出一轍。

  可見兩黨領袖為何心有靈犀共同崇拜王陽明:

  其一,王的軍事天才,能夠克敵制勝,讓人敬佩。他從來不與敵人正面交鋒,都是聲東擊西,你往南走,他偏往北,經常搞得敵人暈頭轉向。而且甭管敵軍多出他多少倍,他都敢出兵,還喜歡使陰招,什麼挖坑、造假、虛張聲勢,到最後,許多人都被他的騙術嚇跑了。如此一來總能讓對方束手就擒。蔣介石毛澤東都是帶兵的人,自然希望能夠打勝仗。

  其二,從當時的角度看,王陽明乃一代宗師,道德文章名垂後世,據說王陽明也是為官清正的楷模,從沒有收過禮、也沒有送過禮,處處為老百姓著想。毛澤東和蔣介石都是領袖人物,他們希望自己的手下也能如此,從而能讓自己執政黨的地位長盛不衰。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6: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