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漢朝奠定了什麼樣的「中國式外交」?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12-4 08: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南越與匈奴,一南一北,皆屬大漢鄰國。但大漢對他們卻採取了一軟一硬不同的政策方針。


  世所共知,漢之中國對待匈奴,採取的是「用女人換和平」的和親政策。漢初,匈奴困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於平城,七日才解,這個大風起兮雲飛揚的高祖皇帝被強大外敵嚇著了,戰戰兢兢將本民族女人敬獻出去,開啟了「拿女人換和平」的先河。從此漢代的執政者,對於匈奴這樣的強大外敵,都無限熱愛起了和平。就連後代謳歌的「雄才大略」漢武帝,也在對匈奴作戰沒有取得徹底勝利的情況下,沿用了這一「省事的政策」。

  如果說漢朝對待匈奴的外交有些窩囊,那麼,在南越的問題上,他們卻是找回了大漢不少顏面。

  漢朝對待南越的政策,完全是另一番「我主沉浮」的架勢。

  南越國早於西漢一年建立,西漢開國於公元前202年,南越國始建於公元前203年,建國者就是那個「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南下幹部」趙佗。這位原秦朝嶺南一縣令,趁秦末陳勝吳廣起義起義、天下大亂之際,擁兵自立,建立南越國。鼎盛時期的南越國,其疆域北至中國嶺南,南至現在越南中北部,「東西萬餘里」,實力雄厚。

  趙佗之南越國,在越南史書上稱為趙朝,是越南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但在西漢皇帝眼裡,卻始終沒把南越國當作一個與之平起平坐的國家來對待。

  南越國在劉邦之漢時,年年上貢,明確漢為「宗主國」,自己為「藩屬國」。但到了呂后時代,因為呂后沒有丈夫大氣,南越國與漢中央朝廷交惡,呂后對南越國實行了經濟封鎖和武器禁運,禁止南越國周邊的諸侯國與南越國進行鹽鐵貿易。於是,不甘受氣的趙佗遂自立為南越武帝,與漢朝廷分廷抗禮。呂後有能力惹事沒能力平事,這反倒成全了南越,南越國勢遂在此時代達到最強盛,周邊小國紛紛舍漢朝而認南越為宗主國。公元前179年,呂后死,漢文帝劉恆即位,捨棄呂后失靈「大棒」,而向南越國遞出「胡蘿蔔」。他派人重修了趙佗先人的墓地,設置守墓人每年按時祭祀,並給趙佗的堂兄弟們賞賜了官職和財物。這「軟刀子」進去,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趙佗去除帝號再歸漢朝,仍稱「南越王」。

  公元前137年,百歲高齡的趙佗去世,南越國進入亂世,南越國相呂嘉殺了歸漢派南越王趙興,與中央朝廷抗衡。此時大漢正是漢武帝時期,好戰的武帝二話不說,興兵伐越,傳國五世,歷時93年的南越國於公元前111年滅亡。

  南越國亡的標誌是被漢朝接管,成為漢朝的行政管轄區域。

  同是鄰國外患,漢朝為什麼對匈奴忍讓、對南越痛下殺手下?

  除了軍事力量的強弱對比因素,核心一點,是出於漢朝對鄰國的定位。

  匈奴在漢朝眼裡,是個純粹的夷狄之國,不能與漢朝融為一體,所以漢軍作戰失敗之後,採取了和番的政策,換得了邊防的穩定。

  而南越則不然。歷代漢帝,始終把南越視為漢朝的「外延」。無論南越國的態度如何,漢朝對待南越,自始至終是「宗主國和藩屬國」的關係定位,藩屬國的國主須有宗主國任命,宗主國對藩屬國具有名義上的統治權和實際上的監管權,宗主國有主權,藩屬國有治權,一種高度自治的歸屬關係。至於藩屬國的內政,一切大政方針完全不必遵循宗主國的政策,怎麼搞是自己的事,可以說是古時候的一國兩制;但是,如果出現悖逆、叛篡這樣的情況,宗主國就有權派遣維和部隊對藩屬進行接管整頓。

  從漢朝對待兩個鄰國的不同態度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國傳統外交的思路:統撫並舉,懷柔遠人。對待匈奴這樣的夷狄,以「安撫」為主;對待南越這樣的鄰邦,則是以「統」為主。

  一個國家在世界上能掀起多大的風浪、留下多少足跡,與對外的張力與意願有關。四百歲漢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長朝代,在外交及國際地位上,它為之後兩千年封建中國牢牢打下基礎。恪守中原王道、踐行內外有別的「漢式外交」決定了中國之國際形象——一個不主動謀求世界、自成一統的王道臉譜。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7: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