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同性戀不必歧視但也不必讚美

[複製鏈接]

6609

主題

690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3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OSLATER 發表於 2014-12-2 13: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今年的艾滋病日,媒體報道說,新發艾滋病中80%是20歲至39歲的青年人,其中男同性戀成為感染艾滋病最大人群,數量還在持續上升,青年學生成為病毒傳播靶心之一。

  艾滋病有性行為、輸血、母嬰等傳播途徑。近些年,賣淫嫖娼人群、吸毒人群中的艾滋病感染問題,都曾經深受關注,現在,同性戀群體成為最大感染人群。如果統計是符合實際的,應該可以說傳播出現了新的特徵。

  現在,大家都知道將艾滋病視為「道德病」,是既不客觀也不道德的。既然如此,將同性戀感染艾滋人數的上升,當成同性戀的問題,就更加沒有道理。不過,同性戀人群的感染數量出現超出其他人群的增加,終究是一個現實,需要有所正視。

  男同性戀人群有更多機會感染艾滋,這是一個事實;但男同性戀有更多的人沒有感染艾滋,這也是一個事實。這兩個事實,既可以提供預警,也可以提供安慰。預警是男同性戀者應當重視感染艾滋病的問題,安慰是男同性戀並不必然感染艾滋。一個建議是,男同性戀者應當有良好的預防意識和預防措施。

  在感染艾滋病方面,男同性戀可以說是一個特殊群體,比其他人群的風險為高。當然,你也可以說,不同的性取向都有其特殊的麻煩或者疾病,同性戀感染的疾病,種類不會比異性戀更多,異性戀也有感染艾滋病的可能。對此,我無法反對,但無論怎樣講,如果你是男同性戀者,就要比別人更加註意防範艾滋病,這也是顯然的,它既有統計證明,也有生理學上的根據。

  同性戀、異性戀或者雙性戀,是性取向的「表現型」,其決定因素是生理還是心理,是基因或者大腦結構的差異還是社會文化的結果?同性戀是本質主義的、不可改變的,還是建構而成的、學習而獲得的?這些並無定論,人們並不清楚同性戀從何而來,但現代社會文化已傾向於認為同性戀、雙性戀與異性戀一樣「正常」、「自然」。這是基於同性戀客觀存在,而且並無「社會危害性」或者自身危害性的事實,而非建立在對同性戀現象的透徹了解。這後面有現代社會文化寬容的大背景。

  今天,談論同性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有風險的事情。除了幫助同性戀獲得社會空間,其它關於同性戀的言論,都可能面臨「政治不正確」和「文化不寬容」的指責。大家都知道,因為疾病而歧視患病的人,尚且不能被接受,因為感染疾病的可能而歧視某個群體,那就更加不能接受。對此,我深以為然。但是,歧視同性戀是不正當的社會文化,是不是意味著就需要美化同性戀呢?

  我們現在讀到的與同性戀有關的信息,大多已不是排斥性的,也不是承認性的、吸納性的,某種程度上是讚賞性的。在媒體上,同志、玻璃、出櫃、斷臂、飄飄、拉拉、百合、蕾絲邊等等用於同性戀身份的辭彙,不僅不是貶損性的,也不是中性的,而是被賦予了一定的前衛含義,一些段子在暗示人們同性戀比異性戀更加符合新的潮流。新的性別審美趣味在也在產生。偽娘、女漢子、花美男、小鮮肉、中性化,形成性別體認上的新時尚。

  同性戀的數量在增加,同性戀現象在日常化,同性戀權利在被認可。在西方,這應該算是「壓制與反抗」激烈鬥爭的結果;在中國,這更多的是基於對當代世界同性戀權利運動結果的接受和共享,其中既有同性戀群體權益的內涵,也有文化上向「國際潮流」靠近或輸誠的一面。

  沒有誰能夠指定一個社會中有同性戀者多大比例才算正常,沒有誰有權歧視同性戀群體,艾滋病感染也不應成為同性戀群體被貶損的理由,但將同性戀文化塑造成時尚文化,對青年進行同性戀方向的誘導或勸化,也大可不必。對同性戀群體正常待之,這是可以的,正常待之也包括不去特加讚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5: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