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台灣「九合一」選舉落下帷幕 國民黨慘敗

[複製鏈接]

5950

主題

8072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290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仲國民 發表於 2014-12-3 15: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4-12-03 04:42:38來源:綜合 作者:澎湃新聞
周六(11月29日),台灣「九合一」選舉落下帷幕,國民黨慘敗,馬英九於今天宣布將辭去黨主席職務。自2001年以後較穩定的所謂「北藍南綠」狀態被打破。
  我們關注三個問題:
  1.國民黨為什麼會輸?
  2.國民黨慘敗的經濟影響如何?
  3.如果2016年民進黨上台,會怎麼樣?
  1
  國民黨為什麼會輸?
  原因一:政黨定位不清晰
  大陸一般人往往只知道,國民黨和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的差別,國民黨堅持「九二共識」,而民進黨則傾向「台獨」,但實際上國、民兩黨在經濟社會政策上也有差別。按照西方民主政治的標準,國民黨是個「右派政黨」,而民進黨則是個「左派政黨」。
  國民黨是「國際民主聯盟」(也稱「保守黨國際」)的成員,而民進黨沒有加入大的國際性政黨組織,但有比較明顯的「左派」政黨傾向。
  民進黨在社會福利、環境保護、核電建設、對外貿易等領域,都有比較明顯的「左派」訴求,主張增加社會福利,對自由貿易尤其是兩岸經貿持保留態度,反對核電建設等,這些訴求形成了一整套「反權貴」和維持台灣經濟社會獨特性、構建「小而美」的台灣社會的論述體系。
  反觀國民黨,雖然作為一個右派「保守黨」,但卻不像西方國家的保守主義政黨,能夠通過宗教信仰凝聚選民的支持,在美國和歐洲國家存在的一些重大爭議性社會問題(持槍權、同性戀和反同性戀、墮胎權等),在台灣並非作為「右派」的國民黨和作為「左派」的民進黨的主要分歧所在,因此國民黨的政策面目顯得非常模糊。
  智谷趨勢研究中心注意到,馬英九執政至今,一直強調自身在推動經濟增長上的能力,但台灣社會的民生卻未有改善,房價高企,青年就業率低,大學生畢業起薪持續下降,貧富差距不斷拉大,民眾對經濟上的成果沒有實際感受,台灣經濟被稱為「無感經濟」。作為後工業化社會的台灣,民眾對於比較宏大的經濟數據沒有切身體會,而國民黨當局提出的政見很大程度只強調台灣經濟發展、同韓日競爭等宏觀層面,卻無法下沉到民眾的實質體驗,加之不斷爆發的社會問題、食品案件等,都加劇了民眾對國民黨當局的不滿。因此,這次選舉民眾對國民黨投出「不信任票」。
  原因二:選民結構大改變
  本次選舉標誌著,自2000年以來意識形態主導台灣選舉,形成比較固化的政治結構的局面,正在被打破。
  從2010年起,在「兩蔣」時代結束后出生的青年人開始進入選民年齡,「80后」、「90后」的參與大大改變了台灣選民結構,過去的藍綠兩大陣營的所謂「基本盤」佔比在降低,而「80后」、「90后」的選民的意識形態色彩則不明顯。
  總體而言,台灣青年選民的特徵包括大量使用網際網路、台灣「主體意識」較強以及經濟地位不鞏固。這三點都是對國民黨非常不利的因素。傳統的台灣選戰,依靠的是所謂「組織力量」,國民黨有很多傳統的組織資源,可以在每一個街區、每一個社區進行拉票的動員和部署,但民進黨在網際網路上的布局更為成熟,民進黨更善於通過臉書等社交網路,爭取青年的支持。
  台灣青年一代由於成長在1996年所謂的首次「總統直選」之後,台灣政治的本土色彩已比較濃厚。更由於種種原因,台灣青年對中國大陸總體上有隔閡,這強化了一部分台灣青年的政黨認知。
  再者,是台灣青年一代在經濟上的相對弱勢地位。經濟上的弱勢者,往往對當前的政治現狀更為不滿。國民黨雖然有一系列的經濟政策布局,但這些戰略考慮難以說動面臨現實經濟窘境的青年人,而國民黨現實呈現出的「權貴形象」卻令人印象深刻。智谷趨勢統計,近年來活躍的國民黨籍政治人物幾乎全是「官二代」,本次選舉中敗選的台北市長候選人連勝文(前國民黨主席連戰之子)、吳志揚(前國民黨主席吳伯雄之子)等都系出「政治世家」。連勝文、吳志揚等人的敗選,也反映出新一代青年選民對於國民黨老化陳舊的政治風氣的不滿。
  原因三:傳統支持者不投票
  本次選舉,許多傳統的國民黨支持者因為對台灣當局的失望,選擇不投票。
  剛剛結束的「九合一選舉」,投票率是67.59%,而兩年前的領導人選舉,投票率是74.38%。參加本次選舉投票的選民1226萬,而參加2012年領導人選舉投票的選民總數,則是1335萬。智谷趨勢研究中心研究發現,與上次選舉相較,沒有投票的大多是傳統的國民黨支持者。
  僅以國民黨勝選的新北市為例,在這次選舉中,朱立倫的得票率大幅滑坡,從2010年52.61%下降到50.06%,相較民進黨候選人的領先優勢從11萬票猛跌到2.5萬票,但民進黨候選人在新北的得票絕對數並沒有增加。
  換言之,民進黨的得票率走高,不完全是由於支持民進黨的選民出現增加,而在於許多國民黨的支持者因為不滿當前馬英九當局的施政,不願出門投票。


  上圖是2010年台灣「五都」選舉、2012年台灣領導人選舉和本次縣市長選舉國、民兩黨候選人在新北市的得票數。從中可以看出,2010年新北市長選舉和2012年台灣領導人選舉,蔡英文在新北的得票數都在100萬到101萬之間,而本次選舉,民進黨籍新北市長候選人游錫堃的得票數為93.5萬,比蔡英文此前兩次的得票數要低。這正證明了前述判斷,民進黨並不那麼受歡迎,但不滿國民黨施政的選民更多。
  傳統國民黨支持者投票意願低,除對馬英九當局的施政不滿以外,也源於國民黨近年來長期的內部消耗。尤其是2013年在馬英九和台灣立法機構負責人王金平之間的「馬王政爭」,對國民黨內部的團結有相當大的傷害,也使一些相對溫和偏中間的國民黨支持者的選票流失。
  2
  國民黨慘敗的經濟影響如何?
  國民黨此次在「地方」選舉中落敗,意味著台灣民眾對馬英九政權投下了「不信任票」,在未來一年半的任期中,馬英九幾乎已沒有推動任何重大政策的可能。
  雖然目前國民黨仍然是台灣立法機構的多數黨,但2013年馬英九和立法機構負責人王金平決裂之後,國民黨執政當局在立法機構推動各項重要法案的通過並不順利。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兩岸貨物貿易協議等,在立法機構順利通過的可能性都很小。現任的「立法委員」面臨國民黨整體的頹勢,將進一步和所在政黨做切割,避免自己2016年的當選連任受到國民黨整體下滑趨勢的拖累,立法機構和台灣當局之間的不同調將持續。
  馬英九辭去黨主席職務,兩岸領導人不再具有合適的所謂「政黨對政黨」身份。馬英九和習近平見面的可能性將完全喪失。兩岸關係在政治和經濟領域的發展都可能趨向停滯,進入一個「平台期」,直至2016年領導人選舉之後。
  由於民進黨總體而言是個「左派」政黨,在經濟上更加關注社會再分配,也就是所謂「分蛋糕」的領域,而對經濟發展的指標訴求不高(所謂「做大蛋糕」)。智谷趨勢認為,在民進黨主導權加大的背景下,台灣地區的經濟增長難有大的起色。
  中國大陸和韓國的自貿區談判已實質上完成,中韓經貿關係將快速升溫,而兩岸經貿關係將面臨瓶頸。長此以往,台灣在國際經濟整合中可能會更加「邊緣化」,未來一年多,台灣和韓國的經濟差距還將拉大。
  3
  2016年民進黨會贏嗎?
  2016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民進黨勝利的可能性比較大,而國民黨勝出非常難。因為從歷史經驗觀察,在領導人選舉之前的「地方」選舉中得票率走高的政黨,在下一屆領導人選舉中的得票率也會增加。(2004年領導人選舉除外)
  其一,新一屆領導人選舉受在任領導人民望的影響很大。2008年台灣「大選」,民進黨候選人謝長廷、蘇貞昌慘敗給馬英九、蕭萬長,原因之一就是受到陳水扁貪腐的影響,沒有政治立場的「中間選民」一邊倒傾向國民黨,即使是傳統的民進黨支持者也不乏失望者不參加投票。由於未來一年多,馬英九的民意支持率難有走高的可能性,2016年國民黨候選人受馬英九拖累的可能性很大。
  其二,總體來說,民進黨已比較適應年輕選民增加的新選民結構,而國民黨老化的組織很難應對民進黨凌厲的攻勢。國民黨至今仍然是個等級森嚴的高度組織化的官僚型政黨,而民進黨則是一個扁平化的、組織活力較強的選舉型政黨。國民黨在接下來一年多時間內出現脫胎換骨的根本性變化,幾乎沒有可能。
  其三,國民黨幾乎沒有可以與蔡英文匹敵的合適候選人。目前來看,民進黨方面態勢非常明朗,如無意外,代表民進黨參選的將是現任黨主席蔡英文。蔡英文不是傳統官僚出身,有海外留學背景,不屬於老牌民進黨政治元老,而是形象清新的政治中生代。反觀國民黨方面,無論是現任副領導人吳敦義,還是郝龍斌、胡志強、連勝文、吳志揚等人,都不可能有對抗蔡英文的人氣,唯一一位在「六都」選舉中勝出的朱立倫,要在對陣蔡英文中佔得領先也很困難。
  上面三方面,是民進黨在「大選」中勝選的有利因素,當然民進黨也有短板。
  最大的變數是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上的態度。由於民進黨至今仍有「台獨」黨綱,在兩岸政經互動中比較消極。在2012年的領導人選舉中,不少選民並不是因為支持國民黨而投票給國民黨,而是出於對民進黨執政帶來的台灣政經環境的不確定性而支持國民黨。這種現象如果持續到2016年,民進黨勝選也並不是「十拿九穩」。
  其次,「六合一」選舉中表現出的主流民意是「不滿國民黨」,而不完全是「支持民進黨」。在2016年的「政權保衛戰」中如果國民黨支持者為了捍衛政權,投票意願升高進而導致投票率走高,國民黨的候選人也不排除能夠「險勝」。智谷趨勢研究中心注意到,國民黨支持者在「九合一選舉」中作壁上觀,但在「大選」中支持國民黨候選人,並非沒有可能,因為「大選」畢竟不同於「地方」選舉,它的意識形態色彩更加濃厚,因為它會對兩岸關係和台灣前途產生更加直接的影響,選民的投票行為也會更加審慎一些。
  【如果民進黨上台,會怎麼樣?】
  2016年的「大選」,按照慣例,將是領導人和「立法委員」的「二合一」選舉,選民不僅要選出新一屆領導人,而且要選出新一屆的「立法委員」,「二合一」選舉的結果有以下四種可能:


  依照台灣政治的慣性,出現「結果4」的可能性很低。出現「結果1」和「結果2」的可能性最高。
  假如民進黨上台,是「結果1」還是「結果2」,會有很大的差別。下面分別做推演。
  如果是「結果1」,將重演2000年到2008年陳水扁政權期間的所謂「朝小野大」(執政黨是立法機構少數黨,在野黨是立法機構多數黨)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民進黨可以有兩種選擇,一種選擇是保持其傳統的意識形態,尤其是在兩岸關係上的強硬立場,僅在立法機構內尋求和國民黨妥協,進行一些經濟社會政策的調整。但這種立場是姿態性的,由於受到國民黨佔據立法機構多數的制約,民進黨並不能實質性推動「台獨」,但兩岸關係將受到較大衝擊,但並不至於出現嚴重倒退。
  第二種選擇則是在兩岸關係上採取更加靈活務實的態度,和國民黨佔多數的立法機構合作,共同推動兩岸經貿關係和政治關係的進一步改善。目前,「馬王政爭」的因素嚴重影響了台灣當局和台灣立法機構之間的協調,這方面的影響一旦解除,台灣立法機構或將為更多涉及兩岸關係的重要法案「放行」,兩岸關係在民進黨執政的框架下並非沒有改善空間。
  如果是「結果2」,民進黨將實現在台灣的「完全執政」,台灣的政治經濟走向將完全由民進黨主導,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有四種狀態:


  執政黨的行為方式和在野黨的行為方式一般存在差別。民進黨一旦「完全執政」,出現這四種政策取向的可能性皆有。
  在兩岸政策上,民進黨堅持原有立場的可能性比較大。一方面,民進黨在所謂「本土論述」中所得甚多,民進黨並不願意在這個問題上做重大調整。
  但另一方面,民進黨改走務實立場的可能性也有。兩岸關係的改善,畢竟對於維護台灣地區的政治安全和穩定,以及促進台灣經濟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如謝長廷等民進黨籍政治人物,也曾有過支持「憲法一中」(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只有「一個中國」)的表示,本次台北市長的當選人,被視為具有「深綠」背景的無黨籍人士柯文哲,也有過「中華民國是我的底線」的表述,因此民進黨執政后採取激進「台獨」路線的可能性也不大,但能否轉向積極推動兩岸關係還有變數。
  在經濟社會立場上,民進黨可能會做調整。民進黨雖然標榜「草根」和「反權貴」,自身卻並非完全沒有「權貴色彩」,只不過相對比國民黨更淡而已;而在社會福利方面,台灣的社會福利水準已經很高,國民黨提高「健保費」等一系列措施雖然引發民眾不滿,但實際上已是社會福利不堪重負下的不得不為之舉,要再增加福利也不現實;民進黨可能堅持的僅僅在核電、環境等新興議題上。
  民進黨的傳統經濟社會立場,對於提升台灣的國際競爭力作用有限。如果民進黨不能在這方面作出適應全球化和區域整合趨勢的重大調整,台灣經濟的頹勢難有明顯改觀。民進黨如果要在經濟政策上做大的調整,前提還是要在兩岸政策上有所轉變,畢竟中國大陸已是當今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台灣的最大貿易夥伴,妥善處理和大陸的關係是改善台灣經濟必須選項。
  智谷趨勢研究中心對上述四種民進黨政策取向的後果進行推演。
  取向1:在兩岸政策上堅持原有立場,在經濟社會政策上有調整
  此種可能性高。
  在政治上,兩岸關係將趨於停滯,有轉冷的風險。如台灣當局採取新一波實質性推動「台獨」的措施,即使未必宣布「台獨」,大陸也可以基於《反分裂國家法》第八條關於「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時,「國家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和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條款,通過武力方式解決台灣問題。
  在經濟上,台灣現有的經濟狀態不會有實質性改變,尚有陷入停滯甚至通脹的風險。
  取向2:在兩岸政策和經濟社會政策均堅持原有立場
  此種可能性較低。
  在政治上,這種取向和取向1的效果相同。
  在經濟上,台灣會更強化社會福利和環境保護,但應對國際經濟風險的能力會進一步降低。過度強化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和「反權貴」,可能加劇台灣的資本外流。
  取向3:在兩岸政策上有調整,在經濟社會政策上堅持原有立場
  此種可能性有,但不太高。
  在政治上,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轉向務實。民進黨和中共的互動將接近目前國民黨與中共互動的水平,但在民進黨總體上比較保守、收縮的經濟社會政策基調下,兩岸經貿關係難有進步空間。
  在經濟上,兩岸關係保持良好將帶來一定的增長紅利。但如果民進黨在島內推動社會福利、環境保護等議題的力度過強,在兩岸關係保持穩定的情況下台灣資本流向大陸的可能性比「取向2」還將進一步增加,導致台灣經濟更加「空心化」。
  取向4:在兩岸政策和經濟社會政策上均作調整
  此種可能性較低。
  在政治上,民進黨實質上放棄「台獨」黨綱,民進黨和中共的互動接近甚至達到目前國共互動的水平。兩岸經貿合作的各項議題得到順利推動,兩岸經濟一體化程度加深,兩岸維持較低的政治對抗風險。
  在經濟上,兩岸關係保持良好,兩岸經濟融合程度的加深。兩岸經貿關係的政治環境接近中韓經貿關係的政治環境,台灣有望融入環太平洋經濟整合大框架,經濟處境可能出現新的改善。
  綜合上面四種政策取向,民進黨「完全執政」后兩岸關係「春暖花開」的可能性較低,兩岸發生武裝衝突的可能性將升高。台灣島內的經濟社會狀況,可能出現改善的機會不大。
  中國大陸將繼續強化對兩岸關係的主導權,這是兩岸政治經濟實力差距日漸增大造成的。目前,和台灣隔海相望的福建省已提出,在2020年前GDP總量要超越台灣,這一目標的實現是大概率事件。隨著兩岸經濟和軍事實力差距的持續拉大,台灣當局在兩岸關係中的博弈籌碼和轉圜餘地將出現降低,不因台灣執政黨的變化而變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21: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