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紀委為什麼號召領導幹部學習曾國藩?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鳥兒不早起 發表於 2014-11-30 09: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王岐山近日造訪「六尺巷」,倡導做官先做人。大力推進依法治國,可以促進社會進步,但人自律在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過程中也非常重要。法律再健全、體系再完備,最終還要靠人來執行。領導幹部如果在德上出了問題,必然導致綱紀鬆弛、法令不行,必然違紀違法、走向腐敗。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這也是一代儒臣風範的體現。近代史上,清朝儒臣曾國藩便很好地實踐了「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

  【六尺巷來歷】

  清朝時,在安徽桐城有個著名的家族,父子兩代為相,權勢顯赫,這就是張家張英、張廷玉父子。康熙年間,張英在朝廷當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因兩家宅地都是祖上基業,時間又久遠,對於宅界誰也不肯相讓。雙方將官司打到縣衙,又因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縣官也不敢輕易了斷。於是張家人千里傳書到京城求救。張英收書後批詩一首寄回老家,便是這首膾炙人口的打油詩。「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閱罷,明白其中意思,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出動讓出三尺房基地,這樣就形成了一個6尺的巷子。兩家禮讓之舉和張家不仗勢壓人的做法傳為美談。

  曾國藩被譽為晚清「中興第一名臣」,其為官之道無疑引起後起政治家的極大興趣,亦被歷史內 化為其人格魅力所在。20世紀前半期中國的兩大關 鍵人物——毛澤東與蔣介石,都十分推崇曾國藩的治事為人之道。毛公「獨服曾文正」,蔣公稱其「足為吾人之師資」。曾國藩之所以引起後人廣泛關注甚至崇拜,很大程度是因其具有儒家道德觀念中的理想人格魅力。他對於自己很嚴格,注重修身。

  同治十年(1871),曾國藩於金陵督署中總結 自己的修身之道,歸納四條,記入日記。

  第一是「慎獨」。曾國藩以為,能夠做到「慎獨」——即使一人獨處、即使在內心深處,也保持和實行儒家的行為規範,才能使心靈達致「安靜」境界。他認為,修身之道最難在於養心。心既然知道有善,知道有惡,卻不能實用其力為善去惡,這就叫做「自欺」。一個人內心深處方寸之地,自欺與否,別人是不知道的,只有自己清楚。所以,《大學·誠意》一章兩次講到慎獨:如若果然能夠好善、嫉惡,力去人俗,以存天理,則《大學》中所將雖「自謙」,《中庸》中所講的「戒慎恐懼」,便都能切實做到。曾子所言「問心無愧」,孟子所言「俯仰天地,不愧不怍」,「養心莫善於寡慾」,都不外乎於此。能夠「慎獨」,則心懷坦蕩、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斷無「行有不慊,於心則餒」之時。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心泰然,始終感到愉悅滿足、寬平寧靜。因而「慎獨」乃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葯之方,也是修身的首要之務。

  第二是「主敬」。曾國藩以為,能夠「主敬」,則可致身體強健。他說,「敬」之一字,孔門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則千言萬語,不離此旨。內而專靜純一,外而整齊嚴肅,是「敬」的功夫。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是「敬」的氣象。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想顯達,首先要幫助別人顯達。已成就事業之人,不擔心自己能否成功,如同富人百物有餘,不需外求。已顯達之人,四通八達、路路暢通,如貴人登高一呼,群山四應。人們誰不願自己成就事業以致於顯達呢?若能推己及人,使別人也能成事顯達,則可與萬物同春那樣美滿了。後世論求仁者,莫精於將天下蒼生視為同胞,宏援廣濟。惟如此,才算得上是「仁」,否則即有悖於「德」,有悖於做人的準則。如真做到這些,雖成事顯達,卻任勞任怨,默默無聞,天下人眾望所歸,有誰不心悅誠服地擁戴他呢?天下平,是「敬」的效驗。程子謂:「上下一於恭敬,則天地自位,萬物自育,氣無不和,四靈畢至,聰明睿智,皆由此出,以此事天饗帝。」做到 了「敬」,則無美不備。「敬」的切近之效,尤在於「固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莊重恭敬,則精神飽滿;懶散隨便,則鬆弛懈怠,這都是自然的反映。即便衰老病軀,一遇壇廟祭獻之時,戰陣危急之際,也不覺神為之悚,氣為之振。這便足以知道 「敬」,能使人身強矣。若人無眾寡,事無大小, 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則身體變得強健,又有何物可疑?

  第三條是求仁。曾國藩以為,能做到「仁」,即可獲得人們心悅誠服的擁戴。他說,每個人都是 「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百姓及世間萬物從根本上講,同出一源。如果只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那就違背了大本一源之道。至於享受優厚俸祿、高居人上的大官,則有拯民 溺、救民飢之責;每日讀書學古、粗知大義的文人,則有覺後知、覺后覺之責任。若只知自我完善,而不知教養百姓,則大大辜負上天厚待眾人之本心。儒家教人,最要莫過於教人「求仁」。自己若想成就事業,首先要幫助別人成就事業,自己若想賢達,首先要幫助別人顯達。已成就事業之人,不擔心自己能否成功,如同富人百物有餘,不需外求。已顯達之人,四通八達、路路暢通,如貴人登高一呼,群山四應。人們誰不願自己成就事業以至於顯達呢?若能推己及人,使別人也能成事顯達,則可與萬物同春那樣美滿了。後世論求仁者,莫精於將天下蒼生視為同胞,宏援廣濟。如真做到這些,雖成事顯達,卻任勞任怨,默默無聞,天下人眾望所歸,有誰不心悅誠服地擁戴他呢?

  第四條是習勞。曾國藩以為,能夠習慣於勞苦,則神仙也會欽敬。凡人之常情,莫不好逸而惡勞。無論貴賤、智愚、老少,皆貪於安逸而憚於勞苦,自古至今無不相同。人一日所著之衣、所進之食,與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則別人認可,鬼神贊同,認為他是自食其力。若種地農夫、織布農婦,一年到頭辛勤勞作,不過得到幾石糧食、幾尺布,而富貴之家,一年到頭安逸享樂,不務一業,吃的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酣眠高卧,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都不會贊同,其何能長久?古代聖君賢相做事,如商湯通宵達旦,文王無暇進食,周公夜以繼日,均無時不以勤勞自勵。《無逸》這一篇章,推論到勤勞則長壽、安逸則夭亡,屢試而歷歷不爽。若為自己著想,則一定要操習技藝,磨練筋骨,遇到困惑,便努力學習和實踐,認真思考,居安思危,而後可以增智慧而長才識。為天下著想,則一定要吃苦受累忍飢挨餓,一人沒有收穫,就應看作是自己的罪過。大禹之周乘四載,過門不入;墨子之摩頂放踵,以利天下,都是極儉以奉身,極勤以救民。荀子喜歡讚譽大禹、墨翟之行,正是因其勤勞。軍興以來,經常見到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艱苦者,無不受到重用,顯赫於時。絕無材技、不慣勞責者,則受到唾棄,饑寒交迫而死。故勤勞則長壽,安逸則夭折。勤勞則有材,而為人所用;安逸則無能,而被人唾棄。勤勞則普濟眾生,神靈欽慕;安逸則無補於人,神鬼不佑。所以君子欲成為人神均信賴之人,最要莫過於勤勞。

  這四條心得亦成為曾國藩教育子侄的家訓內容,即所謂「立人達人」。他對兒子說:「余衰老多病,目疾日深,萬難挽回,汝及諸侄,身體強壯者少。古之君子修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強,而後有振興之象;必使人悅神欽,而後有駢集之祥。今書此四條,老年用自警惕,以補昔歲之愆,並令二子各自勖勉。每夜以此四條相課,每月終以此四條相稽。仍寄諸侄共守,以期有成焉。」

  以上選自《重讀曾國藩》(東方出版社)。(《重讀曾國藩》以全新的歷史視角、不偏不倚的中肯態度、清晰的歷史脈絡,全方位解讀晚清歷史風雲人物曾國藩,重新梳理了其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方面的心得智慧,全面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最後的精英的內心世界,生動還原了曾國藩所處的晚清社會的情與難。)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0 11: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