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白話近現代史傳:中立解密彭德懷耿直剛正的一生(圖)

[複製鏈接]

5055

主題

5090

帖子

7157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15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菊花包子 發表於 2014-11-29 14: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彭清宗,少年殺死地主被通輯,改名彭德懷;之後他青年北伐,壯年長征,被評詩"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中年指揮百團大戰,卻被毛澤東批評將"陣地戰"打成了"消耗戰";在暮年時,此事被冠以"反黨抗日"、"勾結國民黨抗日"等罪名飽受批鬥,1974年11月29日,他因直腸癌去世,年76歲。

  

  貧苦童年

  貧下中農家庭出身,六歲啟蒙,八歲時因母死父病,家境轉壞而輟學,砍柴換米。據《彭德懷自述》中所載:彭年少時,某年除夕,家無餘糧,祖母叫他和弟弟彭金華往富家門第乞食,彭寧願餓肚子,也不說自己是招財童子(乞丐)。因此彭一直說自己是貧下中農出身。

  早期軍事生涯

  本名彭清宗,1916年基於生計等因素加入唐生智軍第二師當士兵,表現優異,授以軍官訓練,升為排長,又升任連長。因殺死華容縣注滋口惡霸地主歐盛欽被通緝,改名彭德懷,逃亡。

  1922年參加軍校測驗,保送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堂,1923年畢業。1926年任營長,不久湖南軍加入中國國民黨北伐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軍,任八軍一師一團一營營長,參加北伐戰爭。

  1927年冬任一團代理團長。1928年1月任團長。

  

  紅軍時期

  1928年4月彭德懷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介紹人為北伐軍八軍一師的政治部秘書長段德昌。一團書記官共產黨員鄧萍主持了彭德懷的入黨儀式,彭德懷正式加入中共組織。

  1928 年7月率部發動平江起義,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紅五軍,開闢了湘鄂贛根據地。11月,率紅五軍與朱德、毛澤東領導的紅四軍在井岡山勝利會師。1930年6月,紅五軍擴編為紅三軍團,任總指揮,是紅軍的主要指揮員之一,屢建戰功。在第五次反「圍剿」中,批評李德的錯誤指揮為「崽賣爺田心不痛」。

  1934年10月,率部參加長征,是毛澤東復出后所倚重的主要軍事指揮員之一。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擁護毛澤東的主張。后擔任紅一方面軍司令員。

  長征途中,毛澤東十分讚賞彭德懷的軍事才能和作戰精神,贈詩:「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彭德懷自述》也記載了此事,由於彭身陷囹圄,記憶偏差,字句有少許出入)但是毛澤東的俄語翻譯師哲的回憶錄也記載,毛澤東也曾指責彭德懷「剛愎自用,目空一切」。

  

  抗日戰爭

  1937年七七事變后,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被授予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中將軍銜。

  1940 年8月,由彭德懷擅自發動、指揮了針對華北日本佔領軍交通線、據點、封鎖溝為主的進攻戰役,投入105個團,超過50萬人,取得了進行作戰1,824次,攻克據點900餘個,破壞鐵路474公里、公路1500餘公里、橋樑和隧道等260多處,繳獲各種炮53門、各種槍5800餘支(挺)的戰果,史稱「百團大戰」;因此戰役打響后彭德懷得到了中共中央的嘉獎,事後還榮獲國民政府頒發的獎章和蔣中正親自發出的嘉獎令。但後來彭也一度受到毛澤東等人的批評,認為彭沒有執行毛澤東的抗戰相持時期的軍事戰略(即「山地游擊戰為主,可能條件下進行陣地戰,避免決戰」),打成了「消耗戰」,過早的暴露和不必要的犧牲了中共領導的一些抗日力量。為此彭在華北座談會上被批了四十天。 1945年8月,彭德懷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抗日戰爭結束后成為首批被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授予抗戰勝利勳章的軍事將領之一。文革中挨批時造反派材料中出現了「彭德懷干這麼大事也不和我商量,我們的力量大暴露了,後果將是很壞」的說法。當代予以平反,不過現代報道有說法提到劉伯承對彭的「臨機專斷」有看法。

  第二次國共內戰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彭德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西北野戰軍(後為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47年3月胡宗南率中華民國國軍重點進攻陝甘寧邊區時,彭德懷主動放棄延安,「利用運動戰術」,以劣勢兵力各個擊破戰勝了優勢敵軍,挫敗了國軍對陝北的重點進攻。1948年4月收復延安。1949年率部攻佔西北五省。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西北軍區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朝鮮戰爭

  1950 年北朝鮮發動朝鮮戰爭,9月15日聯合國軍在韓國仁川登陸,10月9日越過「三八線」,在北朝鮮和蘇聯請求下毛澤東決定出兵朝鮮半島,林彪因病未成為軍隊統帥,而10月8日彭德懷被任命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率軍入朝作戰。10月,彭德懷利用美軍及韓國軍隊分兵進攻的機會,發起第一次戰役重創美國和韓國軍隊,美韓軍隊退回清川江以南。11月24日,志願軍在彭德懷的命令下主動放棄陣地,採取主動示弱,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故意採取「增兵減灶」的戰術引誘美軍深入,而誤以為是對志願軍後方的空襲產生了效果,迫使志願軍後撤的麥克阿瑟命令美軍和韓軍展開全面進攻,以左翼的美第八集團軍與右翼的美第10軍為首發起了全線進攻。當美軍進入志願軍的包圍圈后,彭德懷下令志願軍發起第二次戰役,志願軍將美第八集團軍擊退至「三八線」。10月,毛澤東派其精通俄語、英語及法語的兒子毛岸英擔任彭德懷的機要秘書兼翻譯,任職於大後方的本部內。難料毛岸英到部方一個多月,即遭美軍空襲而陣亡。彭德懷感到十分愧疚,但在毛澤東的安撫下,彭德懷開始擺脫心結。之後志願軍又發起第三次戰役,突破「三八線」,一直進攻至「三七線」。

  此後,由於對前線情況了解不夠充分,而前階段又取得了勝利,毛澤東命令彭德懷繼續進攻,毛的這個判斷後被認為是失誤的。彭德懷多次陳述志願軍經過長時間的作戰已經十分疲勞,加上後勤供給在完全沒有空軍保障的情況下遭受美軍轟炸損失嚴重,前方戰士的糧彈已經出現短缺的實際情況,尤其是因為入朝鮮作戰的倉促,很多士兵沒有發到冬衣,在朝鮮的嚴寒環境下出現大量的非戰傷亡,甚至比戰損更大等的實際情況,甚至親自到北京向毛陳述不能繼續深入的理由,然而被毛拒絕,要求必須繼續進軍,無奈之下彭只得命令志願軍繼續深入韓國南部。

  1951年1月志願軍發起第四次戰役,橫城反擊戰取得勝利,之後在砥平里戰役中失利,為了避免陷入被動,志願軍開始主動後撤,聯合國軍取代麥克阿瑟擔任總司令的李奇微發起反擊計劃,志願軍一面撤退,一面通過阻擊戰遲滯聯合國軍的前進,傷亡慘重,並退回「三八線」。4月,志願軍發起第五次戰役,向南進攻聯合國軍,殲滅8萬多聯合國軍,為五次戰役中殲敵最多的一次。但志願軍本身也承受了極大的傷亡,特別是在後期的撤退行動中。最終志願軍撤回「三八線」,在鐵原一線經過與聯合國軍的血戰阻止住聯合國軍。之後,雙方轉入了持久的陣地攻防戰。

  1951年7月10日雙方停火,但停火談判持續長達兩年時間,其間大小戰役不斷,均為雙方在三八線附近的拉鋸戰,包括白馬山戰役和著名的上甘嶺戰役(美國稱為三角高地戰役)、金城戰役等等,雙方均傷亡慘重,終於在1953年7月27日正式達成停戰協議,彭德懷於關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工作的報告中說(一九五三年九月十二日):「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今天的任何帝國主義的侵略都是可以依靠人民的力量擊敗的。它也雄辯地證明:一個覺醒了的、敢於為祖國光榮、獨立和安全而奮起戰鬥的民族是不可戰勝的。」朝鮮戰爭正式結束。在停戰後的1953年7月31日,由金日成主持的「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務委員會」在平壤召開,期間授予了彭德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的稱號及一級國旗勳章。1953年8月11日彭德懷回國,取代周恩來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

  

  《彭德懷自述》封面

  1954年至文革前

  1954 年任國務院副總理併兼國防部長,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位列朱德之後,排在第二位。1956年彭主張建立專業化的軍隊,將主官的指揮權定在政委之上。毛澤東對此反對,但是此時他的焦點放在劉伯承和羅榮桓兩人身上。彭最終在毛的支持下擊倒了劉伯承,但也使得軍隊中對他產生了怨氣。而到了1958年毛也說服了彭確立主官政委並立的制度。

  由於在戰略預備隊等問題上和粟裕累積起來的意見不和,彭德懷對粟裕每周向毛澤東彙報一次都不滿,粟在報告寫上「彭副主席轉報毛主席」,彭說「我不是你的通訊員」,不寫,又說粟是越級告狀,粟的計劃也長時間得不到批複,曾經打算請辭總參職務未獲准。1957年朱可夫被解職后,毛澤東也開始擔憂將領擁兵自重,打算整頓軍隊,在這種背景下。1958年,在毛澤東的支持下,彭德懷連同陳毅、聶榮臻、黃克誠等人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對粟裕進行了極不公正的批判,粟裕被扣上了「資產階級個人主義」、「裡通外國」的帽子,直到粟裕逝世十年後,於1994年才得以徹底平反。直到今天《彭德懷全傳》還說粟裕擅權布置打馬祖列島,是嚴重的錯誤。

  彭德懷個性直爽、衝動,敢於毫無顧忌地發泄自己的不滿,1959年在江西廬山召開的當年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期間,他寫信給毛澤東,信中首先肯定1958年大躍進的成績是正確的;接著指出大躍進的問題所在,「1958年的基本建設,現在看來有些項目是過急過多了一些,分散了一部分資金,推遲了一部分必成項目,這是一個缺點」,「1959年就不僅沒有把步伐放慢一點,加以適當控制,而且繼續大躍進,這就使不平衡現象沒有得到及時調整,增加了新的暫時困難」,他直截了當地指出:「浮誇風、小高爐等等,都不過是表面現象;缺乏民主、個人崇拜,才是這一切弊病的根源。」

  

  1957年11月,彭德懷和蘇聯水兵合影

  這封信遭到毛澤東估判與批評。彭德懷跟毛澤東起了衝突,忍不住回敬:「在延安你操了我四十天娘,我操你二十天娘行不行?」 最後彭德懷與黃克誠、張聞天、周小舟等人被打成「彭黃張周反黨集團」,彭本人被誣陷為「裡通外國」。定為彭德懷反黨集團的首要份子,被嚴厲批判並被免去國防部長和軍委副主席職務,職務由林彪接任,革職以後住在北京頤和園附近的掛甲屯吳家花園屯田六年,自食其力。1961年10月30日—12月26日到湖南湘潭縣家鄉調查,將所寫的5個調查材料送中央參考。1962年6月16日,彭為了說明歷史問題,寫了《八萬言書》,請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印發給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9月十中全會上,批判所謂彭德懷反黨集團的「新的進攻」,毛澤東給彭德懷加了一個新頭銜—「修正主義分子」。1964年12月20日— 1965年1月4日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被撤銷副總理職務。

  1965年9月,中央工作會議同意第三個五年計劃「以國防建設第一,加速三線建設,逐步改變工業布局」的方針。在這個大背景下,考慮到當時的國內外形勢,毛澤東認為彭德懷、黃克誠、習仲勛等人不宜留在首都,遂提議把他們掛職下放,分配到外地去。

  9 月7日,康生在彭德懷、習仲勛專案委員會常委開會時特別講道:「中央最近分配這些人(彭、黃、習)的工作,我們了解有兩方面:一方面更便於我們審查他們的活動,所以我們不要鬆氣(有人插話:他們一出去,就會叫);二方面還表示希望他們轉過來,轉不轉過來,全看他們自己。」

  中央安排彭德懷工作的同時,專案審查委員會搞出了《彭德懷反黨問題審查報告》第五稿,認定「彭德懷和黃克誠這些人是反革命、階級敵人」;黃克誠隨即被安排在山西省擔任副省長。

  1965 年9月23日,被毛澤東請到中南海談話,毛對其承認「也許真理在你那邊」,並對在場的其他中央領導同志稱「我過去反對彭德懷同志是積極的,現在要支持他也是誠心誠意的。對老彭的看法應當是一分為二,我自己也是這樣……在我的選集上,還保存你(彭德懷)的名字。為什麼一個人犯了錯誤,一定要否定一切呢?」彭德懷最終被派往四川擔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線」建設委員會第三副主任一職。

  1965年11月10日,彭德懷離開北京前一周左右的時間,毛澤東正式批准發表了姚文元的文章《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並示意全國報刊轉載。12月21日,毛澤東公開出面講話,進一步點透了他發動這場大批判的關鍵意義。他說姚文元的文章很好,但是還沒有打中要害:「《海瑞罷官》的「要害問題是『罷官』。嘉靖皇帝罷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們罷了彭德懷的官。彭德懷也是『海瑞』」。

  

  我永遠是人民的兒子——彭德懷元帥

  文革時期

  1965年11月30日,彭德懷來到四川省成都市,擔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線」建設委員會第三副主任(主管電力、煤炭、石油、燃氣),其住處為成都市人民東路附近的永興巷7號;1966年6月,在三線建委局以上幹部學習《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會上遭批判。

  1966年12月北京地質學院造反派王大賓等紅衛兵在江青的授意下,前往四川成都把彭德懷強行綁架后,乘坐火車押回北京。

  彭德懷在被關押期間,1967年1月1日,曾向毛澤東寫下了最後一封信,在信中他簡略地介紹了自己被關押的經過,並稱「向您最後一次敬禮!祝您萬壽無疆!」 這封信由監護點層層上送到周恩來處,他在中央碰頭會上宣讀後,將信送請毛澤東、林彪和江青閱。毛澤東在中南海看到了彭德懷這封信,拿起一支黑鉛筆,在信上畫了一個不規整的圈,沒有批語,在毛家灣的林彪和江青同一天也都在信上畫了圈。

  在康生和陳伯達的支持下,1967年 7月9日韓愛晶強行針對彭德懷逼供和毆打,聲稱「審斗會」要「刺刀見紅」,要彭德懷交待「你為什麼在廬山會議上寫信反對『三面紅旗』?」「你為什麼反對毛主席?」彭德懷被「打翻在地」七次,前額受傷出血,第五和十肋骨骨折,李鍾奇還當眾打彭德懷耳光。 對於此前韓愛晶等指責他「為什麼要發動百團大戰」、「在華北搞『獨立王國』」,彭德懷打斷韓愛晶的話予以反駁。 對於「百團大戰」因自己被批鬥受牽連 ,彭德懷即使在獄中寫「交代檢討」,也肯定了「百團大戰」業績和歷史意義,只在具體的指揮上自己沒有做得更好進行了嚴格的自省和檢討。

  1974 年9月,彭德懷因患直腸癌,得不到醫療救治,身體狀況急劇惡化,去世前他希望見離異的妻子浦安修一面,但當時正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進行勞動改造的浦安修拒絕見他。10月以後,陷入昏迷狀態。1974年11月29日下午14時25分,在北京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即「三〇一醫院」)因病去世,享年76 歲。12月17日遺體進行火化,骨灰盒上的紙條上寫著化名「王川、男」三個字。彭德懷的骨灰盒被中共中央專案組派人送到四川省成都市,后保存在成都東郊火葬場。

  恢複名譽

  1978年,中國共產黨宣布為其恢複名譽,受到全面公正的評價。鄧小平稱他是「優秀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領導人」、「作戰勇敢,耿直剛正,廉潔奉公,嚴於律己,關心群眾,從不考慮個人得失。」

  1978年12月22日,彭德懷原秘書綦魁英、警衛參謀景希珍受命護送彭德懷的骨灰乘飛機去北京。 24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會堂為彭德懷和在「文革」中被迫害逝世的陶鑄共同舉行追悼大會。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悼詞。追悼會結束后,其骨灰盒被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第一室。

  1981 年6月27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決議中說:「廬山會議後期,毛澤東同志錯誤地發動了對彭德懷同志的批判,進而在全黨錯誤地開展了『反右傾』鬥爭。八屆八中全會關於所謂『彭德懷、黃克誠、張聞天、周小舟反黨集團』的決議是完全錯誤的。」

  彭德懷在獄中所寫的材料後來被編輯成《彭德懷自述》一書出版。

  1999年12月,彭德懷的侄兒侄女將其伯父骨灰遷出「八寶山革命公墓」,歸葬湖南湘潭烏石故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3: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