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姜志勇:習近平打造「中國模式2.0版」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11-26 09: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2012年11月召開的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習近平當選為中國共產黨新一任的總書記,如今兩年時間匆匆而過,回首習近平兩年來的施政舉措和他所闡述的施政理念,我們不難發現,習近平正在努力改變中國原有的發展、穩定和改革模式,努力構建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模式,著力打造中國模式的2.0版。

  原文鏈接:http://news.takungpao.com/mainland/focus/2014-11/2838130.html

  中國模式的三階段

  一個國家採用的模式是一個國家的大戰略,包括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它至少要能回答三個問題:如何實現發展?如何在發展中保持穩定?在發展和穩定之間如何保持變革的張力?圍繞這三個問題,中國建國以來,共採用了三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毛澤東時代的蘇聯模式。在毛澤東時代,建國不久后就把蘇聯的模式照搬了過來,蘇聯模式也即斯大林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在發展上實行政府嚴格控制的計劃經濟,國營經濟佔據絕對的主體地位,農業不惜代價支持工業發展;在穩定上實行政府絕對控制經濟和社會,人民的衣食住行都要國家來安排,意識形態在國家各領域處於突出位置,通過思想的道路來實現對人的管理和控制;在發展和穩定的張力方面,因為國家對經濟社會的絕對控制,發展是低效的、粗放的,甚至是盲目的,由於計劃的極其不合理,國家出現了大躍進、超英趕美等盲目發展,在國家絕對控制形成的超穩定結構下,發展處於次要的地位,而要改變這種結構、釋放發展動力的變革自然就難以實現,毛澤東時代,國家有過幾次經濟管理變革的嘗試,但都陷入了一放就亂、一統就死的循環之中。

  毛澤東時代的模式是斯大林模式,不是中國自己的模式,因此不能稱為中國模式,真正的中國模式是鄧小平時代探索出的,這即是中國模式的1.0版,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放棄了計劃經濟和國家對價格的管制,在發展上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雖然國有企業仍然在支配國民經濟的命脈,但社會被賦予了極大的發展自主權,非公有制經濟是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建構市場、明確政府的發展職責、培養企業家,中國經濟實現了騰飛;在穩定上,國家放鬆對經濟和社會的控制,但制定遊戲規則,進行威權主義,並把經濟增長當為實現國家穩定的重要支撐,實行惠民政策,事實上這樣的策略很成功,富起來的國人已經普遍認識到,保持國家的持續穩定是繼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在變革方面,通過中西對比的差距感,中國精英普遍認為,中國要趕上西方必須進行變革,變革也是政治精英、政黨精英的普遍共識,中國共產黨要繼續保持長期執政,就必須不斷變革、不斷適應新時代、不斷讓自身變得更強大。

  鄧小平時代開創的中國模式實現了中國的發展,保持了中國的穩定,中國變得日漸強大,中國模式也日益引起世界關注,不過這種模式也存在致命的不足,主要是: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廉價資源、廉價勞動力和廉價的環境,因此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的發展是粗放的、低附加值的,且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是不可持續的,因為把經濟發展當為地方政府考核的重要指標,導致中國數據的水分太大,中國陷入虛高增長中;在穩定方面,隨著社會發展和時代變遷,人民的民主意識、權利意識、自我利益意識不斷增強,群體性事件不斷增多,而且更為值得擔憂的是政府官員和軍隊腐敗的泛濫,內外兩個因素把中國政治穩定置於危險之中;在變革方面,雖然各方都意識到了變革的重要性,但發展起來的利益集團已經可以操控變革,讓變革成為謀取集團利益的工具,變革的正義性正成為一個普遍的話題。總之,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鄧小平開創的中國模式 1.0版雖然外表依然光鮮,但內在已經問題重重,已經到了必須更新換代的時候。

  習近平上任兩年來,著力打造中國模式的升級版,即中國模式的2.0版,為此他採取了多重舉措。當然,為了比較邏輯的闡述他的施政理念和施政措施,這裡先說變革。在變革方面,他針對中國模式1.0版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全面的改革計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環境、政黨和社會六大方面。按照馬克思主義經濟作用論,經濟改革可以為其他幾個方面改革提供動力;在發展上,發展是圍繞變革的發展,通過擯棄追求高 GDP、放棄大舉政府刺激的投資、強調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促進民間企業發展,經濟的變革正在進行;通過把經濟發展帶入新常態,從而促使中國各級政府官員和企業家轉變發展觀念,嚴格控制或不再審批、新建「三高」企業,著力把生態保護放在重要地位,並制定了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對哪些國土應該禁止發展、哪些國土應該限制發展進行了規定;在穩定上,通過反腐來刮骨療傷,治標的反腐能為治本的法治建設樹立氛圍和環境,並通過機構改革、簡政放權等優化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從而提高國家確保穩定的能力。習近平兩年中採取的措施有很多,更多的措施還在醞釀中,不過他打造中國模式2.0版的決心和策略已經顯露出來。

  中國模式2.0版的特點

  治理一個國家,至少可以有三種方式:一是無為,即只保證政府的日常運轉和穩定,至於發展則不是關心的話題,這種無為的方式很大可能淪為無所作為;二是有所作為,在保證政府日常運轉和穩定的基礎上,還積極推動發展,領導人爭取在自己任期內保證經濟的增長、就業增加、民生和諧,爭取有所所為;三是領導人不僅僅追求自己任期內有所作為,還放眼長遠,著力建構制度,為未來若干年後的發展奠定基礎。採用第一種治理方式的領導人很可能是無所為的人,甚至是庸人和懶人,採用第二種治理方式的人只是守成之人,即在任期更替的接力棒中,確保自己這一棒不落後、不出亂,而採用第三種方式的則是創業之人,他能為日後的發展奠定新的基礎,如是君主的話,則是中興之主。

  習近平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現代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一詞是核心,可以說全面現代化是他追求的目標。然而仔細分析他的改革藍圖和施政措施,「現代化」的最大特點是中國的現代化,不是西方的現代化,這是國人對「現代化」理解和認識的提升,而這種中國式的現代化又可以細分為七大方面,即七大特點:

  一是政治的民主化。中國的政治發展要堅持自己的道路,走中國自己的民主發展道路,這一條道路是選舉民主、協商民主和黨內民主結合的民主制度,在今年人大成立60周年、政協成立65周年的講話中,習近平詳細的闡明了中國的民主改革策略。

  二是經濟的市場化。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經濟體制的市場化變化,繼續提升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現代市場體系的完善,更加強調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減少行政干預和行政設限;調控的市場化,更加完善行政調控和市場決定之間的互動關係。

  三是文化的中國化。習近平多次在多種場合提到中國文化,多次強調要發揮中國文化的積極作用,此外,他還把中國文化作為決定中國要走獨特發展道路的重要因素之一。在10月份召開的政治局集體學習中,學習的主題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國家治理。習近平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超過了建國后的歷任領導人。

  四是治理的法治化。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依法治國的《決定》,這是我國法治建設上的重要性文件。為什麼要在此時推進法治建設?從《決定》來看,我國現在面臨的幾乎所有重大任務和目標,例如全面改革、全面小康、環境保護等的實現,都離不開法治的保障。而從行政保障到法治保障,也是變革的自身內容,只有實現這種轉變,中國才能擺脫行政過度干預和行政權力濫用現象,建立起現代的治理體系。

  五是社會的自治化。在習近平的思路中,社會自治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政府改革的一個主要方向就是約束政府權力,減少政府對經濟和社會的干預,而社會自治能彌補行政權力收縮留下的權力空間,並對行政權力是否收縮、是否濫用起到監督作用。此外,社會自治是保證人民合理權利和利益的需要,一個連自治權都沒有的社會,其合理權力是很難得到保證的。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社會層面的價值是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要實現這個目標,社會的自治化也是必須的,沒有自治何來自由?當然,政府權力收縮后將更多依靠法治來管理。

  六是環境的生態化。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環境的狀況是有目共睹的,特別是瀰漫的霧霾,讓我們到了不得不改變的時候,而這個變革思路就是生態化。生態包括兩個方面:環境和生物鏈,有一個優美的環境,且這個環境中有完整合理的生物鏈,但環境美化容易,生物鏈完善則難。在許多山區,雖然封山育林不少年,但以前被破壞的生物鏈並沒有建立起來,生態鏈的恢復需要上百年甚至更長時間,這是一個任重道遠的事業。

  七是政黨的廉潔化。圍繞治理腐敗、建設一個廉潔的政黨,習近平已經採取了不少措施,現在黨內生活也已經進入了新常態,但未來在如何約束黨員,尤其是黨員領導幹部腐敗方面還應該有更長效的機制,尤其是應該建立腐敗的一票否決制,一旦發現腐敗,即使是苗頭,哪怕腐敗金額沒有達到懲處的標準,也應調離重要崗位、甚至直接免除領導職務,以免帶病上崗、帶病提拔,而不是口頭教育、警告了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03: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