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施濟津:中國真正理想的對外經濟目標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11-26 09: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日前,中國政府網正式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進口的若干意見》。《意見》明確提出了「進口促進戰略」,這表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出口導向型的宏觀政策,正在被「有進有出」的平衡貿易政策所取代。

  亞太地區許多經濟體發展的經驗,都和貿易有關係。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崛起,關鍵就是靠出口。它們從境外進口原料,然後加工出口,賺取加工費。政策基調是明顯的出口導向。中國大陸的開放,同樣經歷了這個過程。

  國務院明確提出「進口促進戰略」,標誌著中國已經在進出口政策問題上戰略轉向。《意見》開篇就提及,實施「進口促進戰略」,有利於用好外匯儲備,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提升開放合作水平。這點明了高層實施這一戰略的兩大目的,第一是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第二是強化中國在全球的經濟布局。前者是技術層面上的,後者則是戰略層面上的。

  目標:資本輸出,商品平衡

  世界上的經濟體之間,無外乎進行資本和貨物兩種貿易。在次貸危機之後,就有人提出了「Chimerica」(中美國)概念,來闡釋中美兩國之間的相互依存狀態。中國在當時是典型的「資本輸入,商品輸出」的國家,美國則是典型的「資本輸出,商品輸入」的國家。

  中國提出「進口促進戰略」,實際上是改變傳統的「資本輸入,商品輸出」的單向狀態。中國理想的對外經濟目標是「資本輸出,商品平衡」。

  長期以來的貿易順差,給中國帶來了不少困擾。最典型的是外匯占款問題,因為大量輸入外匯,中國又要將這些外匯結轉,所以必須發行大量的人民幣,導致了嚴重的通脹壓力。另一方面,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高貿易順差也並不樂見,中國和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有增無減。

  與此同時,中國有實現「商品平衡」的市場空間。與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不同,中國有廣闊的國內市場,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消費升級可以大量消化國內的輕工業產能。中國可以不像其他東亞經濟體一樣,急於為一般商品尋找銷售目的地。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中國轉向「資本輸出,商品平衡」,不僅是一種國內經濟政策,也體現了中國政府的國際戰略。「平衡貿易」不僅可以減少一些技術性的麻煩,還可以提升中國政府的經濟行動力。當許多國家都把中國作為最重要的出口市場的時候,這些國家對中國的經濟依賴程度就會提高。

  《意見》要求,要鼓勵企業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並擴大加工產品進口。這意味著,首先是資本輸出到相關國家為當地提供工作機會,然後是將這些加工產品進口到國內,一條龍地解決這些廠商生產產品的銷售問題。這表明「進口促進戰略」已經和中國政府鼓勵資本輸出的戰略形成了一條完整閉環。

  事實上,這種模式就是美國典型的製造業運行模式,蘋果在中國投資設廠最終產品大量出口到中國以外,就是這個思路。

  三大重點領域

  《意見》提出,要鼓勵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的進口,穩定資源性產品進口,合理增加一般消費品進口。

  這是三個重點鼓勵進口的領域,分別代表了這一戰略的三方面意圖。

  第一,鼓勵先進技術設備和關鍵零部件進口,表明戰略服務於製造業升級。中國政府正在推動的經濟轉型,核心是製造業的轉型,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要「減肥瘦身」,「減掉贅肉」,「練出肌肉」,把過剩產能和低端產業淘汰掉。從鼓勵「出口創匯」,到理性看待進出口,表明了中國政府要借調整進出口政策來刺激經濟「提質增效」,而不再只是為了數字指標。

  第二,穩定資源性產品進口,這是具有戰略性的舉措。目前,國際大宗商品處在價格下行的區間,在此時提出要「完善國家儲備體系」,支持和鼓勵企業建立商業儲備,適逢其時。加大戰略儲備,增強中國經濟的抗風險能力。

  第三,合理增加一般消費品進口,這不僅是為了保持貿易平衡的舉措,還有外交意味。《意見》指出,要加快和相關國家就水產品、水果、牛羊肉等產品簽訂檢驗檢疫協議,表明農產品是一個重要領域。目前中國的很多貿易夥伴發展水平不如中國,進口中國工業製成品較多,導致了比較大的對華貿易逆差。政府鼓勵中國加大農產品進口,可以相對促進中國和這類國家的貿易平衡,從而使雙邊經貿關係更加穩定融洽。

  「進口促進戰略」和基礎設施輸出成為一體兩翼

  在「加強進口」文件出台的同時,高層採取了一系列「基礎設施」走出去的戰略。中國宣布發起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習近平主持中央財經小組會議,提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成立「絲路基金」,並充分發揮亞投行的作用。

  有人將這些舉動稱之為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很明顯,進口促進戰略已經成為中國「走出去」戰略的一個環節。

  進口促進戰略中關於能源資源進口的部分,與中國基礎設施的輸出直接緊密相聯。「一帶一路」中許多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本身就是為進口資源服務的。「一帶一路」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所在國的投資環境和交通條件,為中國其他產業在該國投資提供了便利。如有「進口促進戰略」來保駕護航,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不光面對海外市場,也同樣可以針對國內市場。屆時,中國就將成為像美國一樣,完全在全球範圍內自由地配置資源和資本,為自己所用的國家。

  這種從「資本輸入、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商品貿易平衡」的歷史性轉變,將是中國和美國在全球經濟戰略地位上實現「平起平坐」而不再仰望後者的一個方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0: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