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紅樓夢》研究從辨是非到論功罪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11-26 08: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同一部文學作品的思想含義,讀者之間存在理解上的分歧與差異,中外賢哲皆有揭示。西方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的說法,我國有魯迅關於《紅樓夢》的如下生動歸納:「……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魯迅全集·集外集拾遺補編·〈絳洞花主〉小引》)。

  魯迅先生的歸納,貌似客觀羅列。但是,作為一位卓有建樹的中國小說史研究者,他顯然有著自己是與非的判斷。魯迅先生本人,吸收了胡適的研究成果,認為《紅樓夢》「大部分為作者自敘」。作為運筆如刀、文辭犀利的雜文家,他的歸納,對所羅列各家均有明顯的嘲諷意味。

  有些令人吃驚的是,「新紅學」的代表人物胡適對「舊紅學」的蔡元培的批評。胡適《紅樓夢考證》,一上來就對前人的研究來了個全盤否定,說「向來研究這部書(按指《紅樓夢》)的人都走錯了道路」,怎麼個錯法?「他們不去搜求那些可以考定《紅樓夢》的著者、時代、版本等等的材料,卻去收羅許多不相干的零碎史事來附會《紅樓夢》里的情節」。胡氏將他們分為三派,蔡元培被作為第二派(說《紅樓夢》是清康熙朝的政治小說)的代表人物。

  對蔡元培歷二十餘年寫成四萬字《石頭記索引》,胡適的評價很不客氣,說是「一種很牽強的附會」,是「完全任意的去取」,「實在沒有道理」,說蔡元培用心引許多書,「心力都是白白地浪費了」。

  令人吃驚,並非指胡適論著措辭的犀利,而是當年胡適與蔡元培的關係,還有蔡元培的反應。胡適留學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后,是蔡元培慧眼識人將其聘為北京大學文科教授,蔡元培於胡適有知遇之恩;胡適寫作《紅樓夢考證》時,是北京大學教授,蔡元培當時是校長,二人是「上下級關係」;論私交,胡適對蔡元培是由衷地敬重的,稱其為「我所最敬愛的蔡先生」。

  蔡元培對於胡適的尖銳批評,似乎並未勃然大怒,更不曾利用手中職權對胡適進行打擊報復,而只是在《石頭記索引》的《自序》中表示對於胡適的批評「殊不敢承認」,並提出了四點商榷的意見。在答覆蔡元培的商榷的文章里,胡適則堅持認為,「蔡先生的方法是不適應於《紅樓夢》的」。

  吃驚之餘,我們不得不承認,胡適對蔡元培的批評固然非常尖銳,但是,並無惡意。胡適在答覆蔡元培的商榷文章中引用亞里士多德的話說:「朋友和真理既然都是我們心愛的東西,我們就不得不愛真理過於愛朋友了。」

  發生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那場關於《紅樓夢》的批評,情況大為不同。

  這裡只說一說被毛澤東稱為「兩個小人物」的李希凡、藍翎對俞平伯的「批評」。1954年3月,俞平伯在《新建設》雜誌上發表了《紅樓夢簡論》一文,從此招致李希凡、藍翎的一系列「批評」。他們不但批評了俞平伯源於「反現實主義的」「自然主義的主觀主義」的一系列錯誤,更是提出如下說法:如果對俞平伯那樣的學者「把馬克思主義當作一件時髦外衣,骨子裡仍然販賣著舊貨色」的現象熟視無睹,「不和它劃清界限,不展開激烈的鬥爭,不徹底地肅清它」,「…不僅毒害了年青一代的讀者,同時也將戕害了古典文學遺產和對古典文學的研究工作。」他們認為,俞平伯的紅樓夢研究「直接地抵制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古典文學研究領域中的傳播和運用」。因此,「清算『新紅學家』、尤其是俞平伯的反動觀點,就是保護祖國的文學遺產。」

  魯迅對前人紅樓夢研究的生動歸納,胡適對蔡元培《石頭記索引》的尖銳批評,都是文人學者之間的爭鳴,是辯是非,屬於文藝、學術範疇;而李希凡、藍翎對俞平伯的「批評」,顯然已經超出了文藝、學術而進入了政治鬥爭範疇,是論功罪,已經演變成了一個階級、一個政黨(執政黨)對一個文人的審判。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1: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