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關於姓氏不得不說的秘密:姓別婚姻 氏別貴賤

[複製鏈接]

4406

主題

4492

帖子

6230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2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兩色風景濃 發表於 2014-11-24 14: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姓字的本意 是女人生的子女

  姓氏現在往往被連在一起用,然而,從姓氏的本意來看,二者原本並不是一回事。

  姓,會意字,從女,生聲。「女」為女性、女人;「生」為生育、出生。「女」「生」為姓,其本意即為女人生的孩子隨母親姓。姓的甲骨文中,「生」 像植物萌芽的樣子,表示萬物生生不息,正如人類代代相傳。對於姓,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的解釋非常明確:「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生亦聲。春秋傳曰天資因生以為姓。」班固在《白虎通德論》卷九中也同樣闡明了其「女」「生」的本意:「姓者,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者也。」

  古人的名字極為複雜,由姓、氏、名、字、號五個部分組成,所以,姓氏最早是分開的,並不是一個詞。姓產生於前,氏出現在後。據考證,中國人在五千年前三皇五帝時期已有了姓,而且,子女最初都隨母親姓。在母系社會,同一個母親所生的子女都是同姓,姓字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代表了一種血緣關係,是家族基因的延續。所以,一些古老的姓如姬、姜、姚、妘、媯、姒、嬴等,都是女字旁。顯然,姓所標誌的血緣關係最早是由女性來確定的。母系氏族社會中,人們 「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這便是姓產生時的社會背景。

    姓「別婚姻」 氏「別貴賤」

  到了伏羲氏族社會時期,隨著同一祖先所繁衍的子孫越來越多,一個家族往往會分成若干支系,並散居到各個不同的地方。各個分支的子孫除了保留姓以外,為了相互區別以表示自己的特異性,便要取一個稱號作為標誌,這樣就產生了「氏」。也就是說,「姓」是一個家族所有後代的共同稱號,「氏」則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不同支系。氏族社會時期實行「族外婚」,同一個氏族的男女不能結婚,「姓」因而也起到了「別婚姻」的作用。這即是《通志·氏族略》所云:「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別貴賤。」《國語·周語》記載:「姓者,生也,以此為祖,令之相生,雖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屬也,享其子孫共相連屬,其旁支別屬,則各自為氏。」由此可見,姓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

  秦漢以後 姓和氏合二為一

  周代,姓氏制度已相當嚴密,成為宗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禮不娶同姓」被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通志·氏族略》記載:「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也就是說,先秦時期,男子稱氏,女子稱姓,但姓與氏都是貴族才有權使用的稱號,沒有名字的平民百姓,人們統一以其職業稱呼,如庖丁是對姓丁的廚子的稱呼、優孟是指姓孟的俳優等。商周以前,姓用以區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說。氏用以區別貴賤,貴者有氏,而貧賤者有名無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秦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已經微乎其微,並漸漸合二為一。《通志·氏族略》記載:「秦滅六國,子孫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在寫《史記》時,更將姓氏混同成一個概念。清初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於秦始皇則曰『姓趙氏』,於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其中甚至出現了孔子「字仲尼,姓孔氏……」其實孔子原本姓子,孔是他的 「氏」。

  「敬」姓歷史上 曾兩度改「苟」姓

  至於敬姓改「苟」姓等改姓的尷尬,則是中國古代一種特有的避諱現象。古代避諱的規矩很多,據起迄年代與《春秋》相同的《公羊傳·閔公元年》記載:「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而被迫改姓大多是為避禍或避皇帝的名諱。商紂王時期的比干原本姓子,被害后他的兒子為避禍就在子后加了個 「小」字,改姓孫;司馬遷遭受宮刑后,他的兒子有的在馬前加了兩點水,有的在司字的左邊加了一豎,改成了姓馮或姓同……

  因避皇帝名諱而改姓的更是屢見不鮮,南宋著名史學家鄭樵在撰寫的《通志·氏族略》中曾列舉出不少:「籍氏避項羽諱,改為席氏;庄氏避漢明帝諱,改為嚴氏;師氏避晉景帝諱,改為帥氏……」因避西楚霸王項籍的名諱,姓籍的改為姓席;因避漢明帝劉庄的名諱,姓庄的改為姓嚴;因避晉景帝司馬師的名諱,姓師的改為姓帥……此外,還有因避漢宣帝劉詢的名諱,姓荀的改姓孫;避漢文帝劉恆的名諱,姓恆的改姓常;避漢哀帝劉欣的名諱,姓欣的改姓喜;避漢哀帝父親劉慶的名諱,姓慶的改姓賀……

  其中,歷史上姓「敬」的人家遭遇的改姓風波最為曲折,後晉滅亡后,為避石敬瑭的名諱改成「苟」姓的家族大多改回「敬」姓,可是到了宋代,為避宋太祖趙匡胤之祖父趙敬的名諱,又不得不再度改成「苟」姓。

沙發
想飛的兔子 發表於 2014-11-25 10:27 | 只看該作者
狗娃,八斤,嘎子,三娃子等等,呵呵,還是這些叫起來順口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04: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