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國統區經濟大崩潰:薪水多到麻袋裝(組圖)

[複製鏈接]

4795

主題

4842

帖子

709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9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吃貨一號 發表於 2014-11-21 16: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國民黨自1912年8月25日正式誕生之日起,就面臨著不間斷的政權爭奪和統一中國問題。因此被迫長期投身於各種戰事之中,在經營民生方面無暇深入顧及。可以說1945年抗戰勝利之時的國民黨,在軍事鬥爭有相當豐富經驗,於國家經濟建設卻是泛善可陳,以至於之後不斷地出現重大經濟政策失誤。圖為 1948年上海,工人們手捧著厚厚的薪水合影,因為通貨膨脹,這些法幣只能購買到極少的生活物資。

  

  在抗戰勝利之初,上海等地物價出現了下跌的可喜現象。而此時國民政府擁有600萬盎司黃金、9億美元,接收的日偽產業摺合法幣約10萬億元,相當於當時法幣發行額5569億元的20倍。此外,還有美國給予的剩餘物資約20億美元,這些豐厚的財力、物力完全可以用於整頓稅收、平衡財政收支、抑制通貨膨脹,但是缺乏治理經驗的國民黨沒能抓住機會,反而昏招迭出。 圖為1948年上海發薪前。

  

  在當時,由於受到戰爭破壞影響較小,上海、江浙等汪偽政權控制區物價水平較低、其發行的儲備券購買力強,而國民政府控制區則因動蕩不安而物價水平高、其發行的法幣購買力差。國民政府勝利接受汪偽區域時,法幣與上海地區原汪偽政府發行的中儲券實際購買力比值大約為1:35,原淪陷區民眾迫切希望參照這個實際購買力指數來確定合理的兌換法幣比例。圖為1948年上海,工人用麻袋扛著巨額法幣。

  

  然而在1945年9月27日,國民政府財政部公布了《偽中央儲蓄銀行鈔票收換辦法》,硬性將法幣與偽中儲券的兌換率定為的1:200,遠遠高出實際購買力比值的1:35,這就意味著淪陷民眾資產一夜之間縮水了82.5%,這無異於對淪陷區民眾財產的一次大洗劫。一時間民怨沸騰,民間流傳口號:「想中央,盼中央,中央來了更遭殃!」圖為1948年上海,工人用麻袋扛著法幣前去發薪。

  

  由於1法幣能兌換200偽中儲券,而且汪偽控制區物價水平較低,吸引了巨額法幣流向這些地區消費購物,國民政府此時錯誤地大量印發法幣,導致當地民眾擔心貨幣貶值而進行的搶購風潮,從而印發了抗戰勝利后第一次物價飛漲狂潮。到1946年初,南京城內稻米價格比抗戰勝利前暴漲了500倍。圖為工人領薪水。圖為1948年上海,工人排隊領薪水。

  

  而國民政府混亂的對原日偽資產接收,也極大破壞了上海、江浙等主要工商業發達區域的經濟秩序,大批工廠、企業、商店在接收中倒閉、停工。抗戰時上海原有工廠4050家,到1946年底,已經倒閉了3160家;到1947年,工廠的開工率僅為平時的20%。而北平、天津的工廠在接收后倒閉十之七八,青島 700餘家民營工廠全部歇業,廣東400家工廠剩下不足100家,瀋陽3000餘商號倒閉2000多家。這些企業的關停,使戰後經濟喪失了恢復活力的根源,也為之後的惡性通貨膨脹埋下了伏筆。圖為1948年上海,工人正在清點薪水。

  

  企業大規模關停倒閉導致了社會失業人數大增。有數據顯示,1946年上海、南京、北平三地有失業人員和無業人員260萬。到1947年,僅上海一地失業和半失業人口就超過了200萬,連公教人員和學生都處於飢餓或半飢餓狀態。因此引發了連續的反政府遊行示威。 在1946年,僅上海一地有記載的罷工和勞資糾紛爭議就達1716起;到1947年,該一數字更加上升到到2538起。圖為國民黨統治大陸晚期的通貨膨脹。圖為1948年上海,工人租用人力車,用麻袋把薪水運走。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實行了嚴格的貨幣、物資管制措施,抑制民眾的需求以保證作戰供給和控制市場秩序。隨著國民政府「還都」南京,這些管制措施相繼停止,老百姓生活所需全由市場買賣交易,物價隨物資供應、貨幣發行量而大幅波動、失控。相比之下,終整個1946~1949內戰期間,中共一直對控制區內實行嚴格的貨幣和物資管制措施,特別對區域內的糧食、棉花等主要農產品進行嚴控,禁止流向國統區。圖為1948年上海,工人當街清點薪水。

  

  在抗戰後期,國民政府財政支出的60%以上要依靠美國貸款和物資援助,因此才沒有陷入崩潰;如果美國繼續保持對國民政府的強力財政和武器支援,則經濟和軍事狀況可維持下去。但對腐敗、混亂的國民黨統治深感失望的美國,在調停國共內戰失敗后,出於停止中國內戰的考慮,在1946年7月開始停止了對華武器運輸,並基本停止對國府的經濟援助,其它歐洲國家也紛紛效仿。自美國援助停止后,失去外援的國府財政立即陷入惡化。圖為1948年上海,工作人員正在清點法幣。

  

  對1946年6月正式開始的國共第二次大戰,蔣介石等國府高層顯然準備不足,對抗戰中成長起來的中共武裝力量和蘇聯對中共援助強力援助評估出現嚴重失誤,中共武裝表現出了驚人的戰力,東北、華北、西北、華東等地雙方鏖戰不已,國府不得已動用80%以上的財力來維持幾百萬部隊的武器彈藥和糧餉供應。圖為用法幣點煙的美軍士兵。

  

  大規模戰事給原本就入不敷出的國民政府帶來極其沉重的負擔。1946年,國民政府全年財政總收人為2.8769萬億餘元(法幣),總支出為7.5747萬億元,其中用于軍事支持佔59.9%,赤字為4.6978萬億元;在1947年,財政總收入雖然增加到13萬億元,因為戰事總支出高達43萬億元,赤字急劇擴大為30萬億元,膨脹了整整5.39倍。圖為1948年底,為了回收部分通貨,國民黨在上海部分銀行發放一部分黃金,允許市民兌換,引發搶購慘案。

  

  到1947年下半年,國民政府已基本耗盡了抗戰勝利之初的軍事物資和黃金、美元儲備。而此時國統區內富庶的江浙、上海地區工商業因為前期糟糕的接受日偽資產行動而萎靡不振,稅收無法支撐龐大支出。漏屋偏遭雨,1946、1947兩年華南、華中地區都出現了大面積荒災,國統區受災人口在1947年接近可怕的 1億人。最為不利的是,此時美、歐等國紛紛中斷了對國府軍事和經濟援助。內憂外困中,為應付戰事開支國民政府被迫採取了最後的手段:大量印製法幣。圖為國統區一座外牆剝落的樓房外,3個辛苦勞作的婦女在數幾疊法幣,由於嚴重的通貨膨脹這些法幣並不能買什麼東西。

  

  在1946年,國民政府中央銀行總共增發了2.6942萬億元的法幣,此舉已經造成了國統區物價大幅上漲;但在1947年,別無他法的國府陡然增發了 29.4624萬億元法幣,增發量比1946年增長了9.94倍!在1948年國共內戰形勢惡化時期,僅1~7月半年多一點時間,國府又增發了 34.1573萬億元法幣。圖為1948年上海通貨膨脹后,一麻袋法幣只能夠買到極少的米。

  

  在沒有國家實物和外匯儲備保障情況下,如此超大規模增發,結果必然導致貨幣急劇貶值。在1946年9月,3050元法幣能夠兌換到l美元。然而到1948 年1月,就須17.8萬元法幣才能夠兌換到l美元,法幣兌換率貶值了整整94%;到了1948年8月,則要118.08萬元才能夠兌換到1美元,比 1946年9月貶值了99.7%。圖為1948年,國統區出現搶購狂潮,民眾拿著幾乎一文不值的鈔票搶購一切可以買到的東西。

  

  法幣急劇貶值的結果就是惡性物價上揚。以上海為例:在1948年1月,l擔米價值法幣150萬元;5月漲至1擔米580萬元;到8月則漲至1擔米6500萬元了。法幣的價值已經貶低到不抵自身的紙張和印刷費用了。圖為民眾哄搶貨物。

  

  在1948年的上海,由於物價飛漲,當時的工資採取了怪異的基本工資×每月物價指數方式,勞苦大眾的每月工資要看政府宣布的物價指數來確定具體數值。儘管如此,由於物價實際上漲高於政府公布的物價指數,大眾生活越來越困苦。圖為民眾哄搶貨物。

  

  1948年5月,蔣介石當選中華民國行憲后第一任總統,為挽回經濟頹勢,蔣改組內閣,很快推出一套經濟改革措施,從財政貨幣政策、產業市場化和治理腐敗三個方向同時出擊,試圖挽大廈於既倒。其中以貨幣改革作為衝鋒的戰略突破口,進行強制性幣制改革,以中央銀行所存的黃金證券作保證,發行金圓券以代替法幣,動用各地行政力量來收兌或收存民眾手中持有的黃金、外幣以保證金圓券幣值,進一步強化經濟管制。圖為上海通貨膨脹后油價調整。

  

  1948年8月19日,國府突然頒布了《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金圓券發行辦法》,《人民所有金銀外幣處理辦法》,《人民存放國外外匯資產登記管理辦法》和《整理財政及加強管制經濟的辦法》等一些列重大財經政策,宣布實施一些列強制措施。圖為通貨膨脹後上海民眾排隊加油。

  

  同時,國府在上海、廣州、天津設置了三大經濟管制區,分別委派蔣經國到上海、宋子文到廣州、張厲生到天津任經濟督導員,賦予行政和警察指揮大權,動用重典以監督各項經濟措施的執行。其中蔣經國作為蔣介石大兒子,到了上海后即高調宣布「只打老虎、不打蒼蠅」。圖為國統區通貨膨脹后的街頭海報。

  

  為此,蔣經國親自指揮上海警備部稽查處等6個單位的軍警, 加上青年服務隊之類的組織,組成一個龐大的經濟警察隊伍,日夜出沒於全市市場、庫房、水陸交通碼頭等場所進行搜查。為「殺雞儆猴」,他還先後下令以私套外匯、隱藏黃金、囤積居奇、投機倒把等罪名,將林王公司經理王春哲、米商萬墨林、紙商詹沛霖、上海大亨杜月笙之子杜維屏、申新紗廠大老闆榮鴻元等64人分別予以判刑、處死或逮捕。圖為1948年蔣經國到上海「打虎」后,發起的反奸商遊行。

  

  國府的經濟強制措施取得一些成效,到1948年10月,國政中央銀行共收兌了價值2億美元的黃金,僅上海一地就達到1.7億美元之巨。而1948年9月物價總算得以暫時穩定。圖為1948年,國統區一名小女孩用成堆的法幣來買東西,此時法幣已嚴重貶值。

  

  但事實證明,1948年8月推出的緊急經濟管制措施過於激進,新發行的金圓券在沒有相應黃金、外匯或實務儲備擔保的情況下毫無保障可言,民眾對金圓券信心全無。而強制民眾以300萬:1比值兌換法幣和收兌民間黃金、外幣的做法,等同於又一次強制收刮民財,激發了新一輪巨大民間怨恨,繼而嚴重動搖前線作戰國軍將士的信心。圖為1948年12月,上海一個男子在街頭做貨幣兌換的小生意。

  

  而這些強制措施中,最為失敗的是將國統區各地物價和工資凍結在1948年8月19日水平。這一嚴重違背經濟自然規律的強制措施曾短暫地平抑了飛漲物價1多月時間,但對金圓券毫無信心的商家們很快就以停產、罷市來間接表示抗議,商鋪里物品日漸稀缺。

  

  圖為民眾正在搶購黃金。

  

  終於,在1948年10月2日,上海首先發生搶購風潮,市民見物即買,盡量將金圓券花出去,上海各商店貨架幾乎全部一空。搶購風潮從上海迅速蔓延到全國各地,天津「百分之九十九的貨架都空空如也」、北平「米麥糧食店早已十室十空」,後來發展成為全國規模的搶米狂潮,國統區一片混亂,各地根本無法管制。圖為民眾正在購買黃金。

  

  1948年10月31日,無奈中的國府公布《改善經濟管制補充辦法》,宣布從11月1 日起解凍物價,取消「限價」政策。從此,物價就象洪水決堤一般地突飛猛漲起來。隨著國共大戰東北、華東、中原形勢惡化,國府要繼續投入巨資用于軍備,只能繼續加印金圓券。1948年11月12日,國府頒布《修正金圓券發行辦法》,宣布金圓券貶值10倍,並撤消20 億元的發行限額,改為「另以命令處之」。從此以後,金圓券的發行量勢如脫韁之野馬,急速擴大。圖為民眾搶購到手的黃金。

  

  隨著國統區物資越發匱乏和金圓券的濫發,1948年12月國統區物價即比8月上漲325倍,1949年2月又漲至834倍,到4月15 日竟然狂漲至62714倍。此時,國統區正常的貨幣體系已經崩潰,民眾拒絕使用國府發行的金圓券。國府的財政經濟危急、進而崩潰加劇了自身軍事危機。尤其是軍費問題上的困難,隨著軍費困難的日益嚴重,國民黨軍隊的武器裝備越來越差,給養完全失去保障。在此情況下,國軍官兵充滿強烈的厭戰情緒,逃亡事件與日俱增,部隊的戰鬥力因此大為削弱。圖為蔣經國和蔣介石合影。

34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871
沙發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11-22 00:53 | 只看該作者
國民黨亡在經濟上,不是打仗上。前方士兵都沒得吃,又拿不到軍響,還怎麼打仗。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0: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