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學良盛讚毛澤東:換我領導長徵兵都跑沒了

[複製鏈接]

5203

主題

5258

帖子

749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9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堅果兒 發表於 2014-11-15 10: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有史家感嘆「在當代世界級名人中,恐怕要數張學良的生平傳記最多」。不僅是生平傳記,張學良生前,被新聞記者、作家、文學家、舊部、崇拜者、憤恨者、淘金者、好事者,差不多追逐了整整一個世紀,他的每一件事,接觸過他的每一個人,哪怕是驚鴻一瞥,也會變成各國新聞的花邊,坊間有關張氏夫婦的著作汗牛充棟,往往在海峽兩岸一銷數十萬冊,各書中雖免不了瞎子摸象、人言言殊,但讀者的興趣卻並不因傳聞異辭而稍減。

  近日,由當代中國出版社和美國聖智學習集團聯合製作的《張學良口述歷史(訪談實錄)》首次系統出版。這部共7卷(含1卷註釋/索引)的口述歷史訪談實錄經過近7年的整理、編輯工作終於出版了。

  張學良解禁后,多家媒體和出版機構先後出版了一些名為張學良口述的文章和書籍。

  時值「九一八」事變周年前夕,特推出《張學良口述歷史(訪談實錄)》專輯,還原與紀念那段風雲歲月的人和事。

  由來:60次訪談,145盤錄音帶,約7000多分鐘錄音資料

  張學良是中國現代史上許多重要事件的當事人和參與者,對20世紀的中國歷史有著重要的影響。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后,張學良被囚禁達五十餘年,直到1990年才逐漸恢復人身自由,1995年後定居美國,2001年10月14日逝世。張學良恢復人身自由后受到各方關注,多國媒體和學者對他進行了訪談。1991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中心與張學良商定開展口述歷史的工作,從1991年12月至1993年8月,由張之丙、張之宇擔綱對張學良進行了60次訪談,共採得錄音帶145盤,錄音資料約7000多分鐘。這些資料現存於哥倫比亞大學「毅荻書齋」。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曾組織人員對張學良口述歷史的訪談錄音作了文字抄錄,但由於歷史、文化差異等原因,抄錄的文稿差錯很多,不堪使用。為使這一口述歷史資料發揮應有的作用,經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授權,聖智學習集團和日本雄松堂聯合當代中國出版社整理和出版這一口述歷史資料,整理工作主要由當代中國出版社負責實施。

  看點:目前在編輯整理方面傾力最多,做得最好的一部口述歷史

  張學良對其親歷的歷史事件和接觸過的眾多歷史人物都有比較冷靜、客觀的認識評價,對自己一生的所作所為、是非功過也都有坦誠的敘述。他本人敘事風格的個性化也是一大特點。訪談內容真切具體,語言風格率性獨特,方言口語生動自然,講述話題隨性而易,不囿常規。總體而言,個人色彩純粹,較少有其他因素摻雜。同時,也由於張學良的特殊經歷、鮮明的個性、90多歲高齡的記憶性失誤,以及訪談者對受訪者的遷就等原因,口述中也存在內容重複、敘述鬆散零碎等問題和缺憾。

  五大看點:

  1.這是張學良的口述回憶中時間最長,工程最為浩大,最有系統的。

  2.口述內容廣泛、豐富而詳盡,不僅涵蓋了張學良的一生,還涉及許多政治人物和歷史當事人,以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歷史、藝術、宗教、哲學諸方面。

  3.訪談時張學良所處環境較以前寬鬆,是歷次口述中最為坦誠的,涉及的話題深度超越以往,對許多事件、人物、問題進行了評論,表達了晚年張學良對自己一生和國家、民族歷史的總結性認識。

  4.全部口述歷史工作經過張學良生前親自授權。是唯一由世界口述歷史研究「重鎮」——哥倫比亞大學主持完成並收藏的版本。

  5.張學良口述歷史中唯一沒有公開出版的。

  張學良點評輯錄

  點評國民黨軍隊打不過紅軍的原因時說:「打不過共產黨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中心思想。」「我們這種軍隊,都是雇傭兵,今天我可以在你這當兵,明天我也可以到那兒去當兵。不同之點在這。所以我跟蔣先生講,我們打不過他,固然他少,我們多;他團結,我們是個散沙。」

  談到毛澤東和萬里長征時說:「毛澤東這個人啊,天生能領導。都是帶兵的,萬里長征……我要領,會領沒了,他(士兵)不跟你走,他跑了。他(毛澤東)能統御,他有這個力量。」

  點評蔣介石的失敗原因:「他不用人才,用奴才。他的思想非常舊,舊的思想,不是近代的思想。他要有機會,他真能當皇帝。」

  談到周恩來時說:「周恩來這人好厲害,連我的部下,楊虎城的人都聽他的。他說出的話很有道理。這個人好厲害,不但會講,也能處置事情,是我佩服的一個人。」

  評價他一生僅有的兩位「長官」時,說:「我父親有雄才,無大略;蔣先生剛好相反,有大略,無雄才。」

  他和訪談者閑聊釣魚,也能與人生哲學聯繫起來:「釣小魚要走,釣大魚要守。」

  在總結自己百年人生時說:「我的事情是到36歲,以後就沒有了;從21歲到36歲,這就是我的生命。」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18: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