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李嘉誠:不被逆轉的神話

[複製鏈接]

1264

主題

3083

帖子

7985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798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籽棠 發表於 2014-11-14 14: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李嘉誠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家學淵源對少年李嘉誠的影響是深刻而久遠的,李嘉誠的許多優秀品德就是在這深厚的家學中得到了培養。李嘉誠的曾祖父李鵬萬,是清朝甄選的文官八貢之一。李嘉誠的祖父李曉帆是清末的秀才,也屬鴻儒飽學之士。李嘉誠的父親李雲經,自幼聰穎好學,15歲時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省立金山中學,畢業時成績名列全校第一名,由於家境貧寒無力繼續求學,只得秉承家訓,走上了治學執教之路。


知識決定命運
    李嘉誠三歲就能詠《三字經》、《千家詩》等詩文,正是幼童時代的啟蒙讀物,使李嘉誠接受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李嘉誠五歲入小學念書,「之乎者也」的讀書聲與觀海寺的誦經聲交相混雜,回蕩在街頭巷尾。年幼的李嘉誠並不滿足於先生教授的詩文,極強的求知慾帶領他展開了更為廣泛的閱讀,尤其對那些千古流傳的愛國詩篇,他更是沉醉其間,這在李嘉誠年少的心裡,深深埋下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根基。李氏家族的古宅,有一間珍藏圖書的藏書閣,李嘉誠每天放學回家,便泡在這間藏書閣里,孜孜不倦地閱讀詩文,由此他被表兄弟們稱為「書蟲」。年少的李嘉誠讀書非常刻苦自覺,經常點燈夜讀。李嘉誠在這樣的求學、求知的氛圍中,讀完了小學,也完成了對他一生都有深刻影響的少年時代的國學知識的汲取,為李嘉誠後來的發展與輝煌奠定了寶貴的基礎。

     14歲的李嘉誠因生活所迫,來到茶樓打工,每天要工作15個小時以上,回到家后,他還要就著油燈苦讀到深夜。由於學習太用心,他經常會忘記時間,以至於想到要睡覺的時候,已到了上班的時間。他的同事們閑暇之餘聚在一起打麻將,李嘉誠卻捧著一本《辭海》在啃,時間長了,厚厚的一本《辭海》被翻得發了黑。到中南公司做學徒后,白天做工晚上的時間全由自己掌握。這時,李嘉誠給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標——利用工余時間自學完中學課程。儘管李嘉誠有十分強烈的求知慾望,但卻為沒有教材而發愁。因為他的工資微薄,既要維持家用還要供養弟妹上學,根本沒有多少多餘的錢用來買教材。李嘉誠只能買舊教材。當李嘉誠回首這段往事時這樣說:「先父去世時,我不到15歲,面對嚴酷的現實,我不得不去工作,忍痛中止學業。那時我太想讀書了,可家裡是那樣的窮,我只能買舊書自學。我的小智慧是環境逼出來的。我花一點點錢,就可買來半新的舊教材,學完了又賣給舊書店,再買新的舊教材。就這樣,我既學到知識,又省了錢,一舉兩得。」

     李嘉誠在香港生活,要融入這個國際化的大都市,必須要解決廣州話和英語這兩個語言關的問題。李雲經要求兒子「學做香港人」,一來可以立足香港社會,二來可以直接從事國際交流。倘若將來有出人頭地之日,還可以身登龍門,躋身香港的上流社會。李嘉誠把學廣州話當做一件大事來對待。他拜表妹表弟為師,勤學不輟,苦練不止,很快就學會一口流利的廣州話。李嘉誠學英語,幾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在上學、放學的路上,他邊走邊背單詞。夜深人靜,他怕影響家人的休息,獨自跑到屋外的路燈下讀英語。天剛亮,他又一骨碌爬起來,口中念念有詞,不是在朗讀就是在背誦英文。即便在茶樓打工、中南公司當學徒,在每天10多個小時的辛苦勞作后,李嘉誠仍從不間斷的堅持業餘時間學習英語。功夫不負苦心人,李嘉誠憑著刻苦學習的毅力,幾年後熟練地掌握了英語。就是到晚年,年逾古稀的李嘉誠在接受採訪時還說:「我每天晚上都要看英文電視,溫習英語。」

在李嘉誠日後幾十年的商海搏擊中,廣州話和英語都使他在生意上得心應手而受益匪淺。在香港,華人中流行廣州話,不懂廣州話可以說寸步難行。英語更是給李嘉誠帶來了無法估量的巨大財富。在長江塑膠廠創業之初,李嘉誠憑著一口流利的英語直接與外商接洽,從而贏得了至關重要的致使塑膠廠起飛的訂單。他曾這樣形容過自己「人家求學,我是在搶學問。」他認為,善於「搶學問」,就是在搶財富,搶未來。

    李嘉誠語重心長的諄諄告誡人們:「知識改變命運。」他堅信:「今天的商場要以知識取勝,只有通過勤奮的學習才能通往人生新天地。」這都是李嘉誠積幾十年從商曆程的肺腑之言和經驗之談。從清貧困苦的學徒少年到「塑膠花大王」,從地產的大亨到股市的大腕,從商界的超人到知識經濟的巨擘,從行業的至尊到現代高科技的急先鋒……李嘉誠一路走來,幾乎都能佔得先機,發出時代的新聲,爭得巨大的財富。他一生勤奮學習,博覽群書,靠知識引導前行,敢於不斷嘗試新的未曾涉獵的領域,並屢有豐厚的斬獲。他的每一次戰略抉擇,既能適應產業、行業趨勢的變遷,又能夠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有學者評價李嘉誠說「他是躍進到現代化的永無止境的變動之中的人」。

    在李嘉誠創建「長江塑膠廠」的頭幾年,在香港當地的塑膠及玩具廠已有300多家,長江塑膠廠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家,而且還只是一家經營狀況良好,但缺乏特色的名不見經傳的小廠。顯而易見,這樣的市場競爭是激烈的,工廠的生存處境是艱難的。李嘉誠意識到,只有尋求巨大的突破,才能使長江塑膠廠從同行業中脫穎而出,獲得飛速的發展。李嘉誠時刻敏銳地關注著塑膠行業的任何一個動向。終於,李嘉誠在閱讀英文版《塑膠》雜誌時,發現一則有關義大利的一家公司,用塑膠原料設計製造的塑膠花即將銷往歐美市場的消息。李嘉誠當即做出判斷:塑膠花的面市,必將引發塑膠市場的革命性變化。於是,他在一無資金二無技術三無人才的窘境下,隻身一人飛赴義大利求師學藝。在義大利的這段日子,李嘉誠靠著堅忍不拔的毅力、吃苦耐勞的精神、好學求索的智慧和精明能幹的膽識,非同尋常的學到了塑膠花生產技藝,不久便滿載而歸。從此,香港迎來了一個塑膠花的黃金時代,也使李嘉誠榮獲蜚聲香港的「塑膠花大王」的美譽,為李嘉誠打造未來的商業王國攫取了第一桶金。







人棄我取低進高出
    香港社會結構的失衡,雖然發作於回歸之後,病根卻早在80年代即已種下。在英治時代,雖然港英政府亦喜歡藉助華商領袖的勢力,來維繫社會平衡,但是,總體而言,香港還算是一個健康均衡的社會,從香港的流行文化,即可知香港是一個市民化,平民化和多元化的社會。在經濟領域,香港雖然是全球知名的自由港,貿易發達,但是,實業亦非常發達,其精工製造,一度全球聞名。但是,到了80年代,《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之後,香港社會即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央政府的未來設想是實現「港人治港」,但是,這個「港人治港」的潛台詞,很多香港人當時不太明白。

    事實上,大陸精英治國的理念,亦被移植到香港。成為北京重點倚重對象的不是香港的升斗小民,而是香港的華商領袖。實際意義上,這形成了一種對於香港上層人士的「招安」政策。香港和澳門回歸之後,第一任特首,都出自此類豪族。甚至是有黑社會背景的向氏勢力,只要他們在政治方面不成為反對勢力,亦成為被容忍的對象,可以繼續在香港地下秩序中稱王稱霸。在此情況下,香港騰飛過程中崛起的一些新商人,意外地獲得了固化其社會經濟地位的機會。三十年來,香港的頭面人物不斷受到各種「關照」。香港逐步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豪族,這些大族因為與大陸的關係,在拓展商業勢力方面,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方便,他們不僅到大陸投資受到照顧,同時,在某些與權力聯繫緊密的領域,亦獲得了特殊的放行。

     地產行業的畸形發展就是表現之一。作為與權力關係最為親近的行業,香港地產行業的繁榮,發矇於60年代,但是,在60至80年代之中,並沒有產生特別龐大的地產企業,諸多地產大亨的最終修成正果,普遍在80年代以後。李嘉誠雖然在1958年即進軍地產,但是一直以實業為主,直到他收購和黃之後,才開始大規模擴張,而李嘉誠在1978年受到鄧公接見之後,在香港可謂通行無阻。政治地位的提高,亦使其商業擴張順風順水,特別是在地產領域,此後,李嘉誠的財富大部來自地產行業。

      「文革」時,香港部分「左派」借北京發生「火燒英國代辦處」的事件,在市民中煽動反英情緒,引發反英行動,遭英方的暴力鎮壓,後來觸發了「五月風暴」。在大量「中共即將武力收復香港」等謠言的蠱惑聲中,香港人心惶惶,發生了自「二戰」后的第一次大移民潮。許多有錢人紛紛賤賣住宅、商店、廠房、物品,攜款遠走他鄉,樓市更是無人問津。當時擁有數個地盤、物業的李嘉誠經過深思熟慮,對「(中共)會不會以武力收復香港,在香港推行大陸的共產主義制度」的問題做出了判斷:「不可能!中共若想武力收復香港,早在1949年就可趁解放廣州之際一舉收復,何必等到現在?而香港是大陸對外貿易的惟一通道,保留香港現狀,實際上對中共大有好處。中共並不希望香港局勢動亂。」他毅然採取驚人之舉:人棄我取,趁低吸納。李嘉誠買下舊房翻新出租;利用地產低潮、建築費低廉的良機,在地盤上興建物業。到70年代初,香港百業復興、地產市道轉旺,李嘉誠已擁有的35萬平方英尺的收租物業為其帶來390萬港元的年租金收入。

     李氏集團從一個中小地產商迅速成長為地產界的巨無霸,還依靠股市槓桿的神奇魔力,而李嘉誠的商人才智在股市中盡顯風采。李嘉誠巧用低進高出的股市定則,常常創造財富奇迹。1985年1月,李嘉誠收購港燈的計劃迎來了機會。他深知作為賣家的英資置地公司急於出手減債,經過16小時的商議,他以比前一天股市收盤價低1港元的折讓價,收購了港燈34%的股權。僅此一項,李嘉誠就為買家的股東節省了4.5億港元。當港燈股票市價上漲后,李嘉誠又出售一成股權套現,凈賺2.8億港元。1986年,李嘉誠斥資6億港元,購入英國皮爾遜公司約5%的股權。半年後拋出該股票,贏利1.2億港元。如此等等,不勝枚舉。李嘉誠巧借股市大肆擴張,其風險當然是巨大的,但李嘉誠卻能運作自如、絕少失手。究其緣由,正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未雨綢繆是李嘉誠在商道中制勝的一個「法寶」:「天文台說天氣很好,但我常常會問自己,如果五分鐘后宣布十號颱風警報,我會怎樣。在香港做生意,就要保持這種心理準備。」


誠信為佳和氣為貴
    50年代,李嘉誠甫做塑膠花時,常去皇后大道中一間公爵行接洽生意。「我經常看見一個四五十歲很斯文的外省婦人,雖是乞丐,但她從不伸手要錢。我每次都會拿錢給她。有一次,天很冷,我看見人們都快步走過,並不理會她,我便和她交談,問她會不會賣報紙。她說她有同鄉干這行。於是,我便讓她帶同鄉一起來見我,想幫她做這份小生意。時間約在後天的同一地點。客戶偏偏在前一天提出要到我的工廠參觀,客戶至上,我也沒辦法。於是在交談時,我突然說了聲『Excuseme』,便匆匆跑開。客人以為我上洗手間,其實我跑出工廠,飛車跑到約定地點。途中,超速和危險駕駛的事都做了,但好在沒有失約。見到那婦人和賣報紙的同鄉,問了一些問題后,就把錢交給她。她問我姓名,我沒有說,只要她答應我要勤奮工作,不要再讓我看見她在香港任何一處伸手向人要錢。事畢,我又飛車回到工廠,客戶正著急:『為什麼在洗手間找不到你?』我笑一笑,這件事就這麼過去了。」此事雖小,但細微之處足見李嘉誠的守信。李嘉誠「解釋」說:「信譽,誠實,是我的第二生命,有時候比自己的第一生命還重要。」

    從商60多年的李嘉誠,誠信事例可謂數不勝數。而守信也變成了巨大的生產力:「我現在就算再有多十倍的資金也不足以應付那麼多的生意。而且很多是別人主動找自己的,這些都是為人守信的結果。」中國人經商講究「和為貴」、「和氣生財」的道理,李嘉誠不僅深諳此理,而且篤行此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4: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