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工業化」扯斷了連接鄉土的臍帶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11-11 17: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脫胎換骨之謂「化」。「工業化」不只是農民洗腳上田和田園變廠房,它更是文化的「變性」,由農業文明轉化為工業文明。

 
 

 
 從蘇州城裡趕往火車站的時候,感覺像是前往機場,因為似乎只有機場才顯得這麼遠。我和一起參加論壇的兩位濟南的同事聊了一路,互相介紹了彼此不少風土人情,還說到雙方網路媒體的狀況。記得還說起前一天他們參觀蘇州拙政園擠得密不透風的情景,我講了前一天看到的一則笑話:中國只有兩處風景,一個叫「人山」,一個叫「人海」。他們哈哈大笑起來。

  我們說了很多的話,幾乎變成熟稔的朋友了,這時候車子才停下來。蘇州北站很大,周邊矗立著不少高樓。在候車室坐了一個多小時開始進站,許多人都擠到電動滑梯上,我走那個高高的步梯,走了六七步,忽然好奇它到底有多少級,我一邊走一邊數數,走到最頂上,記得總共是92級——不知道有沒有記錯。

  一直覺得坐火車是比汽車和飛機更獨特的體驗,有一種疏離感,很熟悉的景物會一下子變得很陌生,而陌生的景物留下的印象也更加深刻。還記得1980年9月上大學時第一次坐火車的情景,我像一隻剛從洞里鑽出來的蟋蟀,好奇地看著眼前的一切。雖然從小在田裡幹活,但從車窗看到的田野卻似乎變成了新奇的萬花筒:田野里碧綠的蔬菜、禾苗,牽著牛的農民,彎彎曲曲的河流,還有遠處顏色一塊深一塊淺的山脈,完全像另一個世界。

  記不清自己坐過多少次動車,按理來說應該沒有多少新鮮感了,但窗外的風景卻似乎總看不夠。上車伊始,我就一直像一隻壁虎一樣粘在玻璃上,貪婪地飽覽著,像看一部環幕電影。天氣不熱不冷,陽光若有若無,之前在站台等車的時候,我看到車站後面大片的草地,比足球場還大,周邊一馬平川,「長著」許多工廠和突兀的樓房,我不禁想象它原先萬頃良田、稻浪翻滾的樣子。

  動車駛出站后,先是看到一口口池塘,像一個個大鏡子,有人在塘邊釣魚,他們可真悠閑。隨後看到茫茫的湖面,波紋不興,一直伸到看不到邊的遠處,這就是傳說中的陽澄湖嗎?湖中間那些木樁圍著的,應該就是養大閘蟹的吧?長堤翠樹,綠水環繞,像儀仗隊一樣挺拔的路樹,修剪整齊的草地,住在湖邊的那些別墅、住宅樓,估計與高大上的「海景樓盤」差不多。

  連綿的湖水過後,就是連綿的房子,有公寓樓、別墅,還有許多人字型屋頂的大平房,明顯是各種工廠的廠房,它們像無數的竹筍從地下長出來,活力四濺,密密麻麻,包圍著一小片的金黃,那是一些正待收割的水稻,你分不清這到底是城鎮還是鄉村。我想起有部電影叫《都市裡的村莊》。這些被建築包圍著的作物,就是被工業包抄、等待殲滅的農業最後的「根據地」。中國革命是農村包圍城市,現在我卻看到城市在「蠶食」農村。

  遠處的一幢廠房牆壁上隱約寫著「崑山」字樣。這個全國百強縣的「狀元」,果然是很富裕的樣子,工廠比之前看到的更密集,那些別墅群顯得更加儼然。之前看過一組數字,2013年底,蘇南地區人均GDP已起超過10萬元,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城鎮化率超過70%,所有的縣(市)都進入「全國百強」,前十強蘇南佔了7席。我用手機對著掠過的景物,不停地拍照,浮想聯翩。

  蘇南是中國目前最發達、最現代化的地方,也是歷史上著名的「魚米之鄉」。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起,鄉鎮企業在這裡像野火一樣蔓延,村村起火、處處冒煙,人們辦工廠、搞加工,四處推銷各種日用品、零配件,「工業化」的列車從這裡轟隆隆地啟動,雜亂無章,生機勃勃,鄉鎮企業為蘇南地區完成了原始積累,依託這些草根企業,產業升級,有了後來的蘇州工業園、高新技術產業、創意產業、智慧城市。

  脫胎換骨之謂「化」。「工業化」不只是農民洗腳上田和田園變廠房,它更是文化的「變性」,由農業文明轉化為工業文明。農村的炊煙裊裊,代之以城鎮的汽車喇叭聲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方式,變成流水線上的按部就班。這一切發生得如此之快,鄉土孕育的新生兒,被一下扯斷了連接鄉土的臍帶。一邊如平地高樓一般突兀,一邊如雪山般崩潰,農業文明的迅速消失讓人們喟嘆和感傷,但牧歌堪聽,已屬輓歌,田園雖美,卻成晚景。那些廠房、別墅和剩餘的稻田像一面鏡子,映出這條「農業」走向「工業」的路,它們「三位一體」,因為與田園牧歌相隨的稻田消失,才有了與無數農民工「背井離鄉」相連的工廠;因為有了那些工廠,才有了體現富裕生活的那些寬敞舒適的別墅。

  我把在蘇州北站拍的圖片發到微信圈,感嘆「工業化」比動車還快。一位朋友回復道:改革開放才僅僅30年,大片農田就沒有了,大片森林也沒有了,換來的是高樓林立,污水橫流,我理解他的感慨或者說是怨懣。污水橫流應努力防止或避免,但高樓林立卻是工業化、城鎮化必然的結果,對於人口龐大的中國尤其如此。一個農業大國要實現現代化,「工業化」、「城鎮化」是必經之道。它像一條河流,是一個泥沙俱下的進程,它渾濁、狂放,甚至吞沒舟楫,但河流滋潤著萬物,調節著氣候,成為哺育流經之地的母親河。每個人都被這奔流向前的大河裹挾著,載沉載浮,身不由己,也許這就是每個人在社會轉型的歷史大敘事中,不可抗拒的宿命。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23: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