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蔬農是如何變成億萬富翁的?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11-9 09: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做研究、寫文章的人,經常感到乏味、辛苦,這是一種常態。一篇好的學術文章,不僅絞盡腦汁,而且,還要不斷接受被拒絕的失望。

  我自己也不例外,每年都在力爭發表高質量的文章和著作,除了為自己,也是為學生和年輕的合作夥伴。幾十年如一日,都50多啦,還天天喜歡接受這種痛苦,這就是學者的「賤骨頭」。不過,最近在重慶大學,書也出了,文章也接連被接受了,收穫頗豐。所以,周末必須出去溜溜,換一下腦子,而更重要的,還是為了了解社會,以便把學問做的更好。

  我的「樂子」,就是有目的性的旅遊。10月30日,我從重慶飛抵西安。第二天,跑到乾縣梁鄉鎮梁興村拜訪種蘋果的農民,順便了解那邊農民的生產、生活情況,收穫頗多。

  11 月1日,我和西安交大和渭南師院的幾位老師、朋友,開車直奔安康市。第一個站是灜湖。天氣有點冷,而且,還下著細雨。我們上了船,遊了這個美麗的內江湖。灜湖128公里長,是漢水經過安康的一個段面。水清清的,彎彎曲曲的江湖,環繞著一座座美麗如畫的山,形成一個個如龍似虎的島嶼,使瀛湖成為陝南很有名氣的風景區。我們的船在湖面上蕩漾,我的腦子卻在想這片美麗的土地,為什麼是國家有名的貧困地區?安康市,9縣1區,有一半是國家級貧困縣。

  如何發展農村?如何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我從這片美麗的湖面,暫時找不到答案。沒有答案,就不要苦思,我還是與朋友拍照,享受這裡的美吧。

  到了下午3點,我們玩了一圈,回到老地方。當地的朋友,請我們吃魚。四種不同的魚,不同的做法,是我品嘗到的最好魚宴了。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條「鴨」嘴魚,黑古隆冬的,魚的嘴,足夠一尺長,肉非常香嫩,硬是把肚子給撐得太飽,幸好我最近不胖,無所謂減肥了。

  到了晚上,當地一位農民企業家請我們吃飯。開始時,我以為他是什麼「土豪」,沒有注意他。可是,他憨厚的樣子,老是跟大家說,來到這裡,就必須喝「五糧液」。帶隊的朋友說,十來個人,喝了一瓶就好了,因為,其中有人不敢喝,包括我。

  一瓶過去了,我們也吃飽了。然而,那位請客的人,總覺得過意不去,覺得大家沒有喝夠,或者他沒有盡到地主之誼。他說,「在這裡喝酒沒事,我是種菜的,不受八項規定的制約,我自己花錢,對國家沒有任何損失,所以,多喝一瓶,沒事的。」

  我對喝酒可沒有興趣,可是,他說種菜,我卻來了精神。我說,「嗨,老闆,你是種菜的,能賺錢嗎?不好意思,你先給我一張名片,然後給我講你是如何種菜的好嗎?」

  他把名片掏出來,說,「我叫劉瑞紅,是安康市漢濱區忠誠蔬菜農民合作社的總經理。」

  我說,「你們的規模有多大,農民靠種菜能賺錢嗎?可以過上好日子嗎?」

  劉經理說,「我們公司本部種1200畝蔬菜,有黃瓜、白菜、豆角、茄子、西紅柿等30多種常見的品種。這兩年,我們成立合作社,把周圍的菜農都聯繫起來,種菜面積擴展到了8000多畝地。」

  「與我們合作的農戶,由公司幫他們蓋好蔬菜大棚,裝備所有生產蔬菜的設備,包括滴灌系統、大棚、整地、道路等等。我們還提供培訓,提供種苗,提供各種新的技術,以及種植指導等。」

  「合作農民,只要把蔬菜賣給我們公司,我們負責全面的銷售和產前的所有服務。」

  我問,「那麼,8000多畝地的產量如何?收入和成本又如何?每個勞力和家庭的收入情況怎樣?」

  他說,「我們去年的總產量是4千萬斤(2萬噸)。蔬菜的平均價格是2塊多錢,一年的產值超過一個億。合作農戶種多少,得多少,我們定了一個收購價就行。至於我們的投資和服務,就是從收購價和出售價的差別體現出來。由於產量大,每一斤差價一毛錢,對我們公司來說,就是一筆很大的收入。而對農戶來講,少賣一毛錢,卻省去了許多麻煩,而且得到前期的大量投入。這樣的合作模式,對大家都是非常有利的。」

  我問劉瑞紅,「劉總,聽起來很好。不過,我有一些技術問題想問你。首先,種菜需要大量的勞動投入,如何解決?還有,老是種菜,土地肥力如何保持?病蟲害如何控制?大量的蔬菜如何銷售?」

  劉總笑著說,「姚教授,感情你也懂種菜阿。我先給你講一下,明天歡迎你們到我的菜場參觀,我再具體解釋。現在種菜,除了收穫、移植要投入比較大的人工,其它的工序都是以機械化、自動化管理為主。例如,澆水,都是通過管道向土裡滲透,大量節約用水,而且,可以根據蔬菜的不同生長階段,調節用水量和補水的時間。蔬菜的肥料,也可以與水混在一起,通過管道滲入土壤。」

  「病蟲害是個問題,特別是黃瓜,很容易染病。我們採用南瓜與黃瓜的嫁接法,非常有效的規避了這個問題。也就是說,我們用南瓜的根莖,嫁接黃瓜的莖葉,所產生出來的黃瓜就不怕病蟲害了。」

  「蔬菜的市場價格波動非常大。例如去年,一斤黃瓜只能賣3毛錢,我們就虧大了。一般情況下,我們的不虧損點是5毛錢,低於這個價格就要賠本。」

  「不過,有了合作社,我們通過幾種辦法規避、或者減弱風險。一方面,我們種不同蔬菜,一樣菜賣不好,其它的品種也許就賣個好價錢了。同時,蔬菜的收穫季節不同,也可以分攤風險。一方面,我們主動與安康市的市場合作,與省內省外的市場合作,抓住固定的銷售渠道,是降低風險的最好辦法。在安康城裡,我們設有20 多個專業營銷點。我們還與江蘇的一些蔬果公司合作,他們來收購我們的蔬菜,也可以賣個好價錢。」

  「再次,我們今年已經從日本進口了一套蔬菜加工設備,花了200多萬元。這套設備過段時間就能使用,車間正在調試。蔬菜從一端放入,經過清洗、震動脫水、烘乾、秤重、打包、包裝,全部自動化。這樣的蔬菜,可以保鮮2到3個月,大大提高蔬菜的市場價值。」

  「至於如何保持土壤肥力,如何殺傷病蟲害,我們採取兩種措施。第一,每年的7月份,是溫度最高、太陽最猛的月份。我們不種菜,把朔料大棚全部密封起來,把土地灌滿了水。不到3天,地里的溫度提高到70度以上,最高高過100度,足以把水煮開。一個禮拜之內,所有的病蟲害全部被殺死。我們用一個月的時間,病蟲害應該完全不見了。後面半個月,我們把大棚全部打開,土壤暴露在太陽底下暴晒,然後刨耕土壤,使其產生足夠的毛細孔,大大提高土壤肥力,而且,一個月過後,許多化肥和農藥的殘留物也被消除了。」

  我讀大學的時候,經常跨自己曾經是一位出色的農民,沒有想到,時過境遷,現在的農民,已經不是我們30多年前那種只會輪鋤頭、抓鐮刀的「莽夫」,而是學會集約化、機械化、化學化、現代化和市場化的產業工人了。

  我受劉瑞紅的感染太大了,不知不覺,非常喜歡這位樸實的農民企業家。他說他是村裡的支部書記,有責任幫助村民致富。

  我說,「一個有作為的企業家必須具備三點:一是自己先致富,自己不富有,就沒有能力幫助別人;二是幫助更多的人致富;三是要有社會責任,不要隨便破壞周圍環境來為自己創造財富。」

  劉瑞紅說,「姚教授,不是我自己吹的,我自己一直就是這樣努力的。所以,省里、市裡、區里的領導都在幫助我們公司的發展,主要是我們帶動了許多家庭,不僅解決了就業,而且,也使有些家庭成為百萬,甚至是千萬富翁。當然,我自己的收入也很多,一年好幾百萬、上千萬的收入都有。不過,我一直把錢再投入到生產的建設當中,就是為了謀求可持續、擴規模的發展。」

  第二天一早,我們匆忙吃完早餐,直接奔赴忠誠蔬菜生產基地。進了菜場,我被驚呆了。一個個大棚,每個8分地,大小一模一樣。每個大棚種不同的蔬菜,那些小青菜,水靈靈的可愛。那些茄子,紫的發亮,滿大棚的葉子,讓人流連忘返。

  我問劉總,「這一個大棚投資多少錢?農民有錢做這種大棚嗎?」

  他說,「大約3到4萬,朔料可以用10年,鋼架20-30年,每年分擔起來並不貴。我們把大棚建好才交給農戶,他們一點都不用投資。我們每年賺一點差價就可以收回成本,這是一種雙贏的做法,農民也很高興。」

  大棚的高處,成排的吊燈,更是神奇。劉總說,「那些都是撲娥的燈,菜園裡的蟲子,變成娥,被燈撲滅了,蟲子就再也長不出來了。這些被捕的娥蟲,還可以用來養鴨,是一種奇妙的生物鏈。」

  村子里的房子,一排排很氣派,都是最近幾年建好的。外面還是農村的「臟」,但是,房子的質量和面積,城裡人應該非常羨慕。我看到一位老婦人,問她年紀多大,她說60了。她老伴比她小兩歲。 我說,「大姐你很爛漫啊,還來一個女大三?在農村不多見啊。」 那位老婦人顯得很開朗、得意的樣子。她說,「到屋裡坐坐?」

  我說,「時間比較緊,我看看就行。」

  我進了屋子, 其他幾位老師,還有劉總也一起進去。 裡面一台老式電視機,牆壁沒有粉刷,顯得比較簡陋。 不過,外面卻很氣派。 總面積大約300多平米,兩層。外面一個很大的豬圈, 她說以前可以養40多頭豬,現在不養豬了,規模太小,競爭不過大型養豬場,所以,豬圈是空空的。

  我問老婦人,「這房子花了多少錢?」

  她說,「20多萬,是家裡自己的,沒有向朋友借,所以裡面還沒有錢裝修,比較簡陋,不要笑話。」

  老太婆在外面帶著一位外孫女,兒子在外面打工,兩個女兒在安康市上班。這是一個不算富裕的家庭,不過衣食無憂,門前的蔬菜地,長滿了綠油油的蔬菜。特別是那萵苣菜,嫩嫩的,特別誘人。她的老伴,在下面的菜場上班,每天工資70到80元。只要能上班,一個人的收入可以養活一家人。加上強勞力在外面打工,才可以蓋上那棟大樓。

  在村子的山坡上,我突然看到了一片新樓房,他們說,那是政府的安居房。每套房子200平米,是為了安置深山裡的老白性的。深山的農民,居住條件惡劣,生產與生活也沒有保障。國家開始一些消除貧困的攻堅戰,準備把非常貧困的山民,轉移到高速公路兩旁,有土地供養的地方。

  我們見到的那一大排房子,住的就是這樣的農民。政府補給每個家庭大約4到5萬元,房子的價值7到8萬元。這個政策,吸引了不少山民下山。在這個村的外來農民,有相當一部分也在菜場上班。

  快走了,我見到一個巨大的、正在建設的水泥坑。我問劉總,「這是什麼?」

  他說,「這是沼氣池。我們村裡有許多小的沼氣池,而這個是最大的,可容納100立方米。村裡的豬圈排泄物,可以通過管道進入這個池子。經過發酵,形成沼氣,通過管道輸送到農民的家,用於燒飯、燒水,節約能源和費用。剩下來的渣,可以液體化,通過輸水管道,作為菜園子的肥料。我們的這個投資,花了200多萬元,不過,經濟、生態效率是不可估量的。」

  聽完了,看到了。我洶湧澎湃,我看到落後農村是如何被科技、管理、人才、土地、市場被改造成為現代農業的。當城裡的交通擁堵,污染日益嚴重的時候,農村卻在竭盡全力的利用各種技術,把生產和生態的建設聯繫起來,把生產與發財致富聯繫起來。

  儘管,多數的農民收入還不高,每月只有2千來塊,但是,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國家對農業、農民、農村的投入,正在為消滅貧困,為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問的那些農民,不是誰指定我去問的,而是我隨機問的。但是,他們都跟我說,10年來,我們的生活大大改上了,現在的政府就是好。

  我更有感慨,一個聰明的農民企業家,他沒有上過大學,但是,他的秘書卻是著名高校的大學生。他的收入每年數百萬,家業超過一個億。他致富的同時,帶動了數百、上千個家庭發展。同時,這是一種非常環保、無公害的產業。技術的進步,使土地的生產潛能提高了數倍。種經濟作物的收入,比種傳統作物所得到的收入高出上10倍。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3: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