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為什麼說馬雲堪比可口可樂伍德魯夫?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1920年聖誕節,歐洲人是這樣過的:一家人穿著綠色衣服,圍坐在客廳溫暖的火爐邊,唱歌頌讚,歡樂嬉笑。他們相信綠色植物擁有的魔力能抵禦冬天的風寒,讓萬物不至於枯死,客廳角落的綠色聖誕樹也是緣於此。第二天,全家起床感恩上帝賜下豐盛的早餐,再去教堂彌撒。隆重的晚宴后,家人們拿著蠟燭去過世的親人墓碑前,虔誠祈禱。當時的聖誕老人,應該是不存在的,或者說是以聖誕精靈的形式存在。

  現今的聖誕節,說的更貼切一點叫聖誕購物季。僅英國一個國家,就能創造430億英鎊的銷售額,並呈逐年遞增的趨勢。美國、歐洲大陸更是這個數字的若干倍。西風東漸,中國人也開始挑選在這個時候出行到英美或者歐洲大陸國家,不僅感受聖誕風情,更是能在購物季的折扣里狂歡。

  每年12月26日早上,在倫敦、巴黎、紐約、米蘭等地方一早排隊等著商場開門的亞洲面孔越來越多。開門時的蜂擁而入和嘈雜叫嚷更是頗為壯觀。看著這些平日里在國內翻個標籤都心肝亂顫的貴牌,在聖誕購物季里,2-5折。那些Gucci,Prada的衣服、皮包、配飾像清倉跳樓大甩賣似的堆積在你面前時,估計你也會暗暗地吼上一句:這萬惡的資本主義社會!

  把傳統的聖誕節變成了一個購物狂歡節的關鍵轉變,發生在1931年。羅伯特·伍德魯夫(Robert Woodruff),他不僅是可口可樂的老闆,更是一名營銷天才。他雇傭了當時最牛的插畫家哈登·森德布洛姆(Haddon Sundblom),根據可樂包裝的配色給聖誕老人賦予了白鬍子紅衣服的形象,這個形象後來成為了西方社會聖誕老人的標準造型,根深蒂固。現在很多孩子甚至於成年人都不知道1931年以前的歷史,而標準的聖誕老人形象是可口可樂的專利。最「點贊」的是,可口可樂在1931年時就開始營銷大眾購買紅色包裝的可口可樂送給親朋好友的理念,這也就演變成了聖誕禮物。

  我濃墨重彩地大談可口可樂的光輝壯舉,是要直切文章的主旨:需求的創造和創新。

  買賣千古年來都有人做,但買賣人各是不同。創業者是一群發現需求的買賣人。而滿足這個需求的過程,則是創業家向企業家的質的轉變。創業家和企業家可以是一個人,也能是一個人的不同階段,不一定非得要定義,這些是狀態的形容詞。在這群人中,有極個別時代的巨人,他們不但發現需求,滿足需求,他們還能創造需求。例如,可口可樂的伍德魯夫,還有大家熟悉的喬布斯。說個笑話:某個國家的人不穿鞋子,商人甲轉頭就走,這裡人不穿鞋子,沒有市場,要到有市場的地方去賣,這叫買賣人。商人乙則驚嘆,哇!這裡人不穿鞋,市場巨大,我要滿足這個需求,這叫創業者。但是,把鞋子創造出來的人,才是時代巨匠,擁有浪漫的情懷及珍視的價值觀。儘管價值觀抽象得如邊際的風,但往往就是靠這細微的不同,誕生了迥異的人生。

  這裡不討論需求和實際需求區別的經濟理論。可以反覆咀嚼的是,哲學家鮑德里亞(Baudrillard)提出,「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實際需求』,而是不斷追求被製作出來的、被刺激起來的慾望。」在物質極大豐富滿足的社會,我們到底是需要還是想要某物呢?可能很多時候自己也搞不清楚。但是,正是這樣的模糊邊界,給了一個中國的巨匠創造需求的空間。這個中國的他,正是馬雲。

  雙十一無疑是馬雲創造出來的一個虛擬購物季。從2009年淘寶開始的11月11日「光棍節」到今天預計的600億日銷售額。馬雲用五年時間,創造出了中國自己的「聖誕購物季」,成功地把「光棍」的心理需求變成全民的消費需求,再把同樣的模式複製到其他人,所有人。這樣的創造需求,就如可口可樂的伍德魯夫,就如蘋果的喬布斯。如此大的精神溢價,只有時代的巨人才能創造,馬雲是真天才。

  安迪?沃霍爾著名的波普藝術《25個有色的瑪麗蓮·夢露像》(1962)暗示:工業可以不斷地生產出讓我們覺得很不同,但卻本質上一樣的產品。其實我們感受的,不過是我們自己內心認為的假象而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1: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