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女俠到律師:民國奇女子鄭毓秀的愛恨情仇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1959年的十二月,洛杉磯街頭正飄著雪,美國人還在籌劃著如何度過幾天後的Christmas。全然沒有注意到,城裡的一座民宅中,一位中國老婦人正走向她生命的終點。沒有來來往往的醫師護士,也沒有登門造訪的不速之客,也許是一生太過轟轟烈烈,落幕的時候反而是這般冷寂。燈火靜的有些凄涼,空曠的房間里,只有同樣蒼老的伴侶陪在床頭,默默垂淚。

  躺在床上的婦人便是鄭毓秀,頭頂無數中華民國第一光環的奇女子。但無論是曾經的律師、殺手,還是女權領袖、大使夫人,這一刻,她只是一個卧病在床奄奄一息的老人。守在床頭的伴侶是國民政府的知名人物,曾任中國駐美大使的魏道明……拋開華麗的頭銜,更令人稱羨的是二人真摯的感情。相濡以沫三十載,執手一生,魏鄭夫婦似並蒂而開的蓮花,始終不離不棄。

  丈夫的手撫摸著她枕上那烏黑不再的髮絲,一如初見時溫柔的一瞥。這一刻,老人心中似又看到了那時,法蘭西香水街頭的偶遇,和飄蕩在晚風中的情愫……

  一紙休夫君,隻身赴千里

  光緒十年,廣州新安里的一處官宅中誕生了一名女嬰,看著漂亮的女兒,父母以鍾靈毓秀之意,為嬰兒取名鄭毓秀。喜悅之際,誰也不會想到,襁褓中那個正瞪著大眼睛好奇張望這個世界的嬰孩,日後竟然會成為一個時代的傳奇。

  童年時的鄭毓秀便展現出與世俗完全相反的舉動,雖然自小便聰明伶俐,勤奮好學,但卻偏偏對四書五經這類書籍毫無興趣,對三綱五常的教化之說更是嗤之以鼻。相反的是,本不應女兒家涉獵的史政律法,在鄭毓秀眼中卻成了無上至寶。叛逆的天性和桀驁的性格引領之下,鄭毓秀甚至拒絕纏足,這也令家中長輩頭疼不已。不過這些細節,也漸漸昭示著這個女孩未來的不凡。

  鄭毓秀出身官宦之家,父親在朝為官,兼之自小容貌姣好。與那個時代絕大多數的官家女子一樣,在年幼的時候,鄭毓秀的婚事便由家中定好了。父母為鄭毓秀選定的夫君是是當時兩廣總督的兒子,不僅僅是門當戶對,同時也稱得上是郎才女貌。這樁婚事在當時也算得上是轟動一時,人人稱羨。如果事情不出意料,那麼鄭毓秀便將按著早已設定的人生軌跡,嫁入總督府,過著相夫教子的一生。

  然而,事與願違,在鄭毓秀得知這件事後,非但沒有一絲的喜悅,反而極度不滿。這一關乎其一生的決定,她竟然連一點發表意見的機會都沒有,就被要求嫁給一個素未蒙面的陌生人。如果連自己的婚姻都無法自己決定,那麼又談何自由。

  憤怒中,鄭毓秀當場修書一封,直接送到總督府。這封書信當然不會是花前月下的吟風弄月,而是一封送給總督之子的休書,要求解除這樁未經其同意的婚事。自古男子休妻時常發生,但女子一紙休書送至君家,卻無異於一道驚雷,炸響在兩廣大地。

  這種離經叛道的做法在當時像一場風暴,席捲了整個鄭家。父母大怒,親朋指摘,甚至路人也議論紛紛。鄭家的千金大小姐瞬間淪為人民的公敵。為此,鄭毓秀並不認為是自己錯了,世俗的指責下,鄭毓秀決定離開這一切,去尋找自己理想中的真理,打點好行囊之後,鄭毓秀告別了廣州,遠赴天津求學。沒有親朋相送,沒有祝福寄語,孤身一人的鄭毓秀踏上了北上之路。而她的第一次婚事便這樣沒有開始便邁向了結束。

  落花有心伴,流水無意隨

  1909年的某日,北京火車站迎來了一對男女客人,二人挽著胳膊向車站外走去,女子身材曼妙,一口流利的英語映襯著優雅的舉止,美艷不可方物,而身邊的男子則是位高鼻子洋人——西歐的一位外交官。火車站的警察向這邊遠遠望了一眼,便急忙劃開了眼神。到了站外,女子從洋人手中接過那個沉甸甸的包裹,微微一笑,優雅的告了個別,登上了身後一輛汽車。女子便是鄭毓秀,而那個包裹中裝的則是滿滿的炸彈……

  北上求學后的鄭毓秀並沒有埋頭學海,不問世事。而是利用自己出色的人際交往能力,出沒於京津各處聚會,結識無數新鮮的面孔。期間,面對腐朽的清王朝,看著京城一派沒落的蕭條景色,鄭毓秀終於尋找到了一條通向真理的大路。1908年,鄭毓秀在日本經由廖仲愷的介紹,參加了由孫中山組織的同盟會,開始了革命道路。而就在此時,一段不經意感情在花季少女的心中產生了萌芽。

  其時,汪精衛與黃復生兩人密謀赴北京刺殺清廷高官,苦於警察搜查嚴格,攜帶炸彈不易。於是經廖仲愷介紹聯繫到身在北京的鄭毓秀。

  雙方見面后,汪精衛見到貌美如花的京城交際花,驚艷之餘不放心的提醒:「這可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炸彈在路上一不小心就有可能爆炸。」鄭毓秀毫不猶豫地答應道:「如果不會爆炸,還叫什麼炸彈,這事就交給我了。」於是便有了之前的一幕。

  鄭毓秀利用其在北京城的人脈,多次為革命黨人運送槍支彈藥,傳遞情報。後來,汪精衛受命到京城刺殺攝政王載灃,也是鄭毓秀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巧妙運用各種關係躲過了層層審查,才將彈藥送到汪精衛的手中的。一次次的合作讓汪精衛對這個叛逆的少女刮目相看,而汪的凌雲的豪情與俊美的相貌更是深深打動了鄭毓秀。少女的心窗在不知不覺中被輕輕叩開。

  若是尋常的女子,必然會深深藏起心中的情愫,但鄭毓秀又豈會尋常,芳心暗許之下,她不顧世俗的看法,對汪精衛展開了強烈的感情攻勢。

  不僅在生活中噓寒問暖,關切到無微不至。而工作中更是尋找機會,同汪精衛合作尋求默契。在見到汪精衛精通詩詞歌賦之後,鄭毓秀便不時地借口請教詩詞,前來與汪會面接近。心甘情願的做起了女學生,前來請教的詩詞也無一不吐露著少女的心聲。

  但無奈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面對佳人頻繁的感情攻勢,汪精衛卻是極力迴避,此時的他傾心於革命事業,力圖通過革命挽救人民與水火,而對於其他事則是絲毫不放在心上,最終還是辜負了佳人美意。就這樣,一段良緣因此而錯過。真是「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說來,卻只是緣分未到又或者早已註定罷了。

  正如林思雲在《真實的汪精衛》一書中寫道:「汪精衛是個相貌英俊的美少年,又精通詩詞文章,鄭毓秀(民國的美女交際花,亦是民國第一位省級女性政務官、第一位獲得博士學位的女律師)對汪很是傾心,多次以教她做詩為借口和汪精衛接近,汪卻極力避開和鄭毓秀的單獨接觸。汪精衛此時已經下定決心把男女私情置之度外,和鄭毓秀的關係從來沒有越過同志的關係。後來鄭毓秀感嘆說:『汪精衛真是少見的道學先生。」由此可見鄭毓秀對汪精衛的用情之深。

  正如詩中所言:「我噠噠的馬蹄是個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汪的出現就像在鄭毓秀的歲月之湖中投下一顆石子,盪出一圈漣漪,很快又趨於平淡。少年拍打窗扇的身影也漸行漸遠,彌散在烽火硝煙的亂世。

  長驅梟酋首,玫瑰化刀槍

  面對愛情上的失利,鄭毓秀將感情寄托在了革命事業之上。此時的她,正謀划著一個驚人之舉。

  此時,辛亥革命爆發,全國的反清革命力量迅速發展,引起清政府的極大恐慌,為此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負責鎮壓革命黨人的活動。而鄭毓秀的計劃,便是刺殺袁世凱這個紅極一時的清廷支柱

  為了能夠成功殺死袁世凱,鄭毓秀等革命黨人做好了周密的計劃,參與計劃的志士分組行動,準備在預定地點向袁世凱投擲炸彈。1912年1月15日,在萬事俱備的情況下,鄭毓秀突然接到同盟會駐北京支部的緊急命令,放棄刺殺袁世凱的行動。因為最新的情況表明,真正阻礙南北議和的是良弼為首的宗社黨,而不是袁世凱。

  鄭毓秀連夜行動,根據平時的線索,通知了八位戰友,但未接到通知的戰友還是按計劃實施了刺殺袁世凱的行動,鄭毓秀無奈之下也只好趕去現場。但最終,刺殺行動以失敗告終,參與行動的有十餘人被捕。而鄭毓秀憑藉自己的才智,不僅巧妙躲過了追捕。後來,更是去找一些當記者的外國友人,以他們的名義將被逮捕的戰友保釋出獄。

  然而,不久,隨著刺殺袁世凱的計劃公諸於世,鄭毓秀成為袁世凱的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後快,並開始策劃起針對她的暗殺行動。在這種情形之下,國內已無鄭毓秀的容身之處,不得已,她遠赴法蘭西,在躲避追捕的同時開始探尋新的救國之路。

  但法蘭西的香氛氣息並未侵蝕掉這個中國女兒的革命意志,在異國他鄉,鄭毓秀上演了人生中最為精彩的一幕。

  適時,一戰的戰勝國在巴黎舉行了一場以劃分勝利果實為目的的和會。在這次巴黎和會上,本以戰勝國身份與會的中國,最後卻落了一個戰敗國的待遇,特別是將原本被德國強佔的山東半島劃歸日本所有。這一消息一經傳開,在法華人一片嘩然。國內更是舉國震驚,反對之聲響徹華夏。

  然而,就在這時,中國代表團代表陸征祥數次辭職不被准許,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政府為博得列強歡心,暗令陸征祥同意列強要求。此時正在留學法國的鄭毓秀,由於擅長辯論,被人們推舉為代表,前去與中國代表團團長陸征祥談判。

  1919年6月27日晚上,300多名留法學生和華工包圍了中國首席代表陸征祥的下榻地,要求他不要在和約上簽字。而此時,陸征祥已接到北京政府的示意,正準備在和約上簽字。就在這時,鄭毓秀急中生智,在花園裡折了一根玫瑰枝,藏在衣袖裡,頂住陸征祥,聲色俱厲地說:「你要簽字,我這支槍可不會放過你。」

  迫於這枝玫瑰槍炮,陸征祥不敢去凡爾賽宮簽字,中國政府也因此保留了收回山東的權利。後來,鄭毓秀還將這根玫瑰枝帶回中國,在客廳里懸掛多年。

  慷慨激昂的歲月中,跌宕起伏的時光里,就在此時此刻,鄭毓秀在法國邂逅了她人生中的第二段愛情……

  青青君子衿,悠悠女兒心

  沒有一個人的生命完全是由強音構成,再強大的人,心中也總會有柔軟的角落。那個熱血激情的年代,也不乏少女柔情的點綴。拋開無數個民國第一,如果不是那段艱苦的歲月,鄭毓秀也只是一個待嫁的少女,心中或許也做著王子與白馬的夢。

  動蕩起伏的留學時光,如夏花般燦爛的青春,不只有革命的激情與熱血,更有花季少女的柔情似水。在法蘭西的香水街巷間,鄭毓秀愛上了當時名聲在外的中國青年法學家王寵惠,無奈緣分不到,二人相交許久,最終還是未成因緣,無奈令人惋惜。

  鄭毓秀的婚姻卻並非是一帆風順,郎才女貌的背後多的是有緣無分,而卻少了緣定今生的美好……

  也許一切都是冥冥中早有註定,上天為鄭毓秀選擇的終生伴侶,也是她後來的丈夫——魏道明。了解民國史的人,對這個名字應該是相當熟悉。魏道明於1930年出任了民國南京特別市市長,後任中國駐美大使,1947年出任國民黨「台灣省政府」首任主席,官至外交部部長。也只有這般出色的男人才能配得上鄭毓秀這樣的傳奇女子!

  魏道明小鄭毓秀近十歲。他在江西省立第一中學畢業后,隨父親到北京,就讀於法文學堂。1919年赴法國留學期間,經同鄉介紹認識鄭毓秀。起初鄭毓秀並未對他多加留意,因為年齡上的差異,只將他視為小字輩,後來魏道明也進入巴黎大學法科,成為鄭毓秀的學弟,兩人經常一起討論功課,魏道明言談中肯,有獨到之處,得以折服自視甚高的鄭毓秀,使她一改原先對他的態度,視魏道明為知己。

  1926年,魏道明獲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同年秋回國,不久鄭毓秀也返國,二人合夥在上海法租界開辦了律師事務所「魏鄭聯合律師事務所」。當時在上海,由於洋人享有領事裁判權,華人與洋人打起官司來十有八九要吃虧,一般律師都不願意接這樣吃力不討好的案子。

  然而,鄭毓秀和魏道明二人不信這個邪,不惜與英法等國領事力爭,幾番為華人爭得權利,於是魏鄭律師事務所名聲大噪。期間,鄭毓秀主要負責婦女權益上的辯護,而魏道明則負責其他的訴訟事件,由於二人堅持法律的公正,而非一味以盈利為目的,一時之間魏鄭二人逐漸成為上海法律界熱點人物。

  在成功代理過京劇大師梅蘭芳和女伶孟小冬的離婚案件之後,「魏鄭聯合律師事務所」獲得了各界人士的認可與尊重,一時之間門庭若市,前來尋求幫助的人越來越多,魏鄭二人也成為了上海上流社會的紅人。

  在一次次的合作中,二人的感情也在不斷加深,不知不覺中,愛情的種子在無聲無息之間萌芽。

  1927年,鄭毓秀與魏道明在杭州結婚。在親朋好友的祝福聲中,傳奇的女子尋覓到自己一生的幸福。在之後的歲月中,二人相互扶持、不離不棄,共同面對這生活的起起伏伏,演繹出一場白首到老的童話。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沙發
 樓主| 鳥兒不早起 發表於 2014-11-8 09:00 | 只看該作者
 談笑靜風波,助君行千里

  1942年,丈夫魏道明接替胡適出任中國駐美國大使,精通法律與社交的鄭毓秀隨同前往。不像過去的大使夫人一樣,對政事毫不在意,鄭毓秀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利用自己人際上的優勢,協同丈夫魏道明一同處理外交事務,將魏道明在美國的工作安排十分妥當。

  初到美國時,由於魏道明之前一直留法,並不了解這個國家,所以在出任大使期間時常會遭遇尷尬局面,而作為大使夫人的鄭毓秀積極為丈夫出謀劃策,將作為大使應當做的禮儀性程序為魏道明安排妥當,譬如造訪美國政府官員,宴請大使館中的同僚,舉辦記者招待會向媒體致意等各項事宜。其幹練多才,贏得美國各界廣泛讚譽。

  以至於在鄭毓秀過世之後,魏道明所著《使美回憶錄》一書中,對鄭毓秀所為大加讚揚:「我從事社交活動,我願在此對我的亡妻(此指鄭毓秀女士)所作非凡的貢獻加以頌揚。對我說來這是很幸運的,她的個性極端外向,喜歡和人們在一起。她的生活樂趣幾乎快要沸騰。她宅心寬厚,不究人之短。她的人生哲學是要別人快樂 ——人飢己飢,人樂己樂。她有一種戰鬥精神,不怕任何艱險。她作任何事情都是竭力以赴,她知道在戰時的華府,為她自己及為中國結交的朋友愈多,愈對中國的前途有利。在事情發展到最盛時,她似乎加倍努力從事各種形式的活動。她做每件事,都付以極大的熱心,顯然從中得到不少樂趣。」

  也正是由於鄭毓秀所做的努力,魏道明出任駐美大使期間不僅僅贏得了全美的讚譽,更是為中國爭取到了大量的物資與技術支持。

  1943年,宋美齡訪美,作為大使夫人的鄭毓秀不僅協助安排,更是全程陪伴,為推動中美關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此期間,對政治格外敏銳的羅斯福總統夫人曾稱讚鄭毓秀是「具有政治頭腦,不同於歷任中國大使夫人」。

  同時,為了讓魏道明儘早融入美國上層社會,鄭毓秀同美國各界保持這良好關係,時常還自掏腰包宴請美國政要、期間,鄭魏二人結交無數,並與其中大多數保持著密切的私人關係。美國杜魯門總統夫人常年不過問政治,但卻將鄭毓秀引以為知己。後來魏道明夫婦脫離國民黨旅居美國時,杜魯門雖已卸任,仍在第一時刻送上鮮花,表示問候。鄭毓秀為魏道明打下的人脈基礎之深厚、其人格魅力之強,可見一斑。

  1947年,國民黨一紙詔書,調魏道明回國,出任台灣省主席,鄭毓秀亦隨夫赴台北。結束了數年漂泊在外的旅居歲月。

  同舟迎坎坷,執手共死生

  出任台灣省主席的魏道明並沒有意識到,一場風暴即將來臨。一天,魏道明外出與台灣省警備總司令彭孟緝將軍及紐先銘副司令等到湖口檢閱剛剛成立的警備旅。接近傍晚回到他在台北的官邸(台北賓館),剛一進門,妻子鄭毓秀急忙從樓上沖了下來,對魏道明大聲說:「PIEPRAT(魏的法文名)!你調職了,陳誠繼任主席。」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二人突然接到這樣的消息,一時相對無言。許久,快人快語的鄭毓秀突然開口說道:「蔣公是不信任你。」由於之前沒有得到絲毫消息,魏鄭二人被這一通知驚得面面相覷,同時對於國民黨當局也不由得心灰意冷。

  其實,在1948年,隨著解放軍的層層推進,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已經接近了尾聲,國民黨政府開始在台灣為自己安排退路。此時,台灣省主席的位置顯得格外重要,不久,蔣介石發布調令,令親信陳誠接替魏道明擔任台灣省主席。魏道明夫婦在之前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得知此事,迅速認識到這是蔣介石對其不信任的舉措。

  緊接著上台的陳誠,在受到蔣介石暗示后,立即頒布了一系列人事調整,將魏道明夫婦從政治核心區中排除。二人在無奈之下萌生退意,逐漸產生了退出政治舞台的想法。

  隨後,夫婦二人來到香港,冷眼旁觀時局,在看到國民黨內部的種種腐敗事迹之後,夫婦二人認為回到台灣只會前途渺茫。此時,赴港辦公的江西省政府建設廳長蔡孟堅在拜訪魏道明和鄭毓秀時,曾同二人談及今後的去向。心直口快的鄭毓秀的回答是:「你是蔣總統的人,又有官位在身,你們當然去台灣,我們無官一身輕,在香港玩些時候,即去一個最安全最有發展的地方,如果我們有辦法,你們發生困難時,也可設法來找我們呀(蔡孟堅《蔡孟堅寫真集》)。」看清了這一道理,鄭毓秀說服丈夫,準備再次遠赴重洋,從此不問政事。

  遠離政壇后,鄭毓秀同丈夫來到了巴西,試圖經商致富,最終因為經營不善,同時銷路受阻,鄭毓秀夫婦在巴西僅僅逗留了幾年,便回到了美國,從此開始了定居北美的生活。

  洛杉磯的生活並沒有讓鄭毓秀感到家的溫暖。此時的她,想要踏上故國的土地已經是千難萬難。蔣介石恨其退出政壇,不顧及往日情分,拒絕給二人頒發通行證。漂泊異鄉的魏鄭二人,懷揣著的子女的思念之情,面對著孤寂的晚年生活。心中的苦悶可想而知。雖然時常發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但面對落寞的生活,二人也只能無事和朋友打打麻將、回憶一下往昔崢嶸歲月。在冰冷的生活夾縫中,二人沒有放棄希望,而是互相勉勵著,一方面尋求著改變,一方面相互擁抱取暖。在坎坷之中,二人感情愈加深厚。同舟共濟之中的不離不棄兌現了執手踏遍千山的諾言。

  1954年,鄭毓秀左臂病發,經多方診斷,確診為癌變,因為怕癌細胞擴散到心臟,不得已之下,被迫將左臂切除。手術之後,鄭毓秀更加消沉。英雄暮年,老驥伏櫪,這對鄭毓秀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昔年的英雄人物,如今只能卧在病榻。而此時的魏道明,政治上飽受打擊,事業上亦無甚起色,旅居美國漂泊不定。但對病中的妻子,卻始終不離不棄,更是長時間守在病榻之前,照顧其起居。

  客居他鄉、倍感落寞的鄭毓秀,晚年疾病纏身,度日如年。於1959年12月16日,病逝於美國洛杉磯,終年68歲。

  1978年,在鄭毓秀去世十九年後,魏道明因病於台灣逝世,人們按照其遺囑,將其遺體運往美國,同鄭毓秀合葬,以遂其心愿。

  鄭毓秀常說魏道明是「橡皮包鐵球,外柔內剛」。魏道明卻總笑鄭毓秀「嘴硬心軟」。但這樣兩個性格迥異的人,卻是從生到死都難捨難分。人生一世,得遇一知己伴侶,足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17: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