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日本,究竟還有創新力嗎?(圖)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11-7 15: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近年,日本消費電子巨頭曾集體陷入巨虧的尷尬中。索尼、松下、夏普、東芝、日立等赫赫有名的跨國公司,在消費電子和家電領域光環在逐步消退。日本,究竟還有創新力嗎?

  

 
 在全球消費電子領域地位的衰退,讓人懷疑日本企業的創新力。但是,最近三位日本科學家憑藍光LED上的發明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獎,令外界再次對日本的科研水平刮目相看。不過,那畢竟是20多年前的發明。

  日本,究竟還有創新力嗎?

  消費電子失落

  近年,日本消費電子巨頭曾集體陷入巨虧的尷尬中。索尼、松下、夏普、東芝、日立等赫赫有名的跨國公司,在消費電子和家電領域光環在逐步消退。

  在上世紀80年代,「TOSHIBA、TOSHIBA,新時代的東芝」的電視廣告曾紅遍大江南北,不過,現在東芝已經關閉了它在大連的彩電工廠。東芝在中國的業務重點轉向核電、火電、水電、太陽能、風力等發電設備,輸配電設備、蓄電池、醫療器械、電梯等更廣泛領域。

  這是一個縮影。目前,在全球彩電、手機、冰箱、洗衣機和空調行業的排行榜上,日本企業已經不再名列前茅。韓國企業狂飆突進,三星、LG是全球最大的彩電供應商,三星還與美國蘋果公司成為智能手機的霸主;中國企業也不斷追趕,甚至實現超越,格力、海爾已分別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家用空調和冰箱冷櫃供應商,TCL、海信以及華為、聯想則在分別衝擊全球彩電和手機的前三強。

  日本企業正從B2C領域,逐漸向B2B領域擴展、轉型。松下從家電DNA,擴展至汽車電子、住宅能源、商務解決方案等領域;今後,夏普將轉向健康醫療、機器人、智能住宅、汽車、食品、水、空氣安全領域和教育產業;索尼復興電子業務的計劃遭遇挫折,電子領域今後將強化手機攝像頭等核心部件。

  「嚴格地說,日本不是沒有創新力,但日本的創新力在下降。」松下中國前副董事長張仲文認為,這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是後繼無人,年輕人不願意干苦差事,早期在美國的實驗室里有許多日本人,現在更多的年輕人來自中國、韓國和印度。

  另外,日本原來的工業基礎好,但中國製造業憑藉勞動力成本優勢崛起,日本製造業出現空洞化。雖然通過海外投資,日本人維持了較好的生活水平,但是年輕人的奮鬥激情不如老一代日本人。

  日本的企業文化比較保守,絕對服從的氛圍,影響了創新力。張仲文分析說,美國杜邦公司每年會拿出部分資金,允許研發人員選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題來研究,日本企業做不到。

  而且,「不能只做硬體,一定要做軟體,日本企業在網路時代還沒充分準備好。」張仲文說。比如,索尼的電子產品做得很精緻,其隨身聽、CD機、特麗瓏電視曾獨步天下,但是卻在網際網路時代,被「軟硬兼施」的蘋果公司憑iPod、iPhone後來居上。

  轉戰新領域

  「日本的創新方向,正在發生巨大變化。」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說。

  首先是醫療領域。索尼雖然復又虧損,但參股奧林巴斯后,雙方聯合研發醫療內窺鏡,已在該領域佔據全球80%~90%的市場份額;日立的核電業務有一種叫陽子技術,可精準地控制距離,對準人身上的癌細胞來照,不會傷害正常的細胞;京都大學有一位中村教授,前幾年因幹細胞的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獎,憑一個細胞就可複製出健康的心、肝等器官。

  其次是創能、蓄能領域。風靡一時的特斯拉電動汽車,電池是由松下提供的,松下還與特斯拉合資在北美建設一座生產電動汽車電池的超級工廠;松下、三菱等還在研發氫燃料電池,今後一旦石油供應不足,日本的創能、蓄能技術將在全世界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三菱電機發明了可塗沫式電池,將一種新材料塗到牆上,牆就可發電,塗到汽車上,汽車就可以發電,那麼今後人身上穿的衣服也可以發電,多餘的電可以併入電網。

  機器人也是日本著力打造的新興領域。安川電機原來是馬達、發動機的生產商,現在已成為全球四大機器人企業之一。據陳言介紹,安川已經發明了一種可穿在身上的服務機器人,比如,原來一個人只能抱起30~40公斤的東西,穿上后就可以有70~80公斤的抱力,能夠輕易地搬抬家中的老人;登山腿不夠力,腳穿上這種設備,機器人就會幫助你登山。

  陳言認為,從這個角度看,日本公司已從家電業擺脫出來,特別在醫療、能源、機器人領域實現突破,為下一步的盈利打下基礎。

  「日本,仍然有創新力。」陳言分析說,一是日本已經完成資本積累;二是有學術積累,日本發現了問題,找全世界的高手來幫忙解決;三是企業經營管理經驗的積累。

  許多日本品牌在中國民眾心中早已「掉下神壇」,但是日本人做事認真、細緻、肯鑽研,而且工藝水平很高,像許多美國航天航空的部件都在日本加工,這些是日本還能保持創新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值得大力倡導創新的中國借鑒的地方。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7: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