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春晚?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11-2 13: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春晚」這個本應輕鬆的話題,年復一年似乎越來越沉重了——對於組織者、參與者、「享受」者都不輕鬆,似乎又奈何不得。近來常聽這麼一句話——「不就是個晚會嘛!」此話耐人尋味。一個不容爭辯的事實是,叫好的、投贊成票的越來越少。

  契機本應是中央五部委文件要求節約辦晚會,劍指奢靡之風,應該說效果明顯,萬民擁戴。但晚會效果辦的怎麼樣,卻是「好得很」、「糟得很」說法不一,似乎主辦方側重於前者,很多觀眾側重於後者,看來,辦好春晚除了節儉,仍有許多問題值得說道說道。

  一、「春晚」定位不當

  「春晚」一個招數是把「春晚」說成是民俗,而且是「新民俗」。此論似是而非,但絕不能成立。有論者認為,凡稱民俗者,大抵須滿足以下條件:一是源於民間的草根事物,二是大多數民眾認同、喜愛、奉行,形成習俗,三是千百年淘洗積澱,具有超穩定性。此論精當。堪稱民俗者,清明祭祖,端午龍舟,中秋賞月,重陽登高……春節民俗最為豐富:年夜飯,貼福字,寫春聯,放鞭炮,鬧元宵…,都歷經上千年,才約定俗成。而「春晚」——「不就是個晚會嘛」,從上面「發」下來的一台晚會,同民俗是風馬牛不相及,根本不是那麼回事。近年來,中國城鄉走向小康,走向富裕,然而對傳統節日尤其是春節,卻越來越不滿足,常聽到的是越來越沒意思了。越來越沒年味了。有人說,不是有「春晚」嗎?那麼多節目,那麼多「大腕」,難道不是文化,難道還沒意思?問題正出在這裡。不適當地向一台晚會既要「祥和」,又要藝術享受,於是就形成一種概念,春晚等於春節,經營好一個晚會就交了整個春節的卷。於是乎「春晚」上了神壇,多種多樣的畸形效應日益顯現。

  這就要回到主題上,春節我們要弘揚什麼,守衛什麼。離開傳統民俗本質的人文精神,淡化節日民俗的本源記憶,「空投」一個「祥和」加搞笑的春節大禮包,並以此代替和掩蓋了春節本應津津樂道的民俗風情,是多麼捨本逐末!

  祥和當然是春節的大主題,也是每個人的心中所想。然而這種要求不能只寄托在一個晚會上,春節最需要高揚的主題是家庭的親情凝聚,民間的人文精神互動,以及各族人民的團結和諧。疏離這個主題,不注意發揮春節這個心理上的最佳時效,費力經營一個與平常無異的晚會,代替不了也滿足不了人們心靈的需求。所以晚會搞得再熱鬧,也只能是表象的,是貼上去的紙花。

  二、「春晚」最不該的是佔用了除夕夜

  如果把節期比作一條龍,那麼龍頭恰在除夕夜,尤其是除夕夜的那頓年夜飯。一家人圍坐一起,舉起酒杯,端起年夜飯,這個年才真的到來了。在這一刻,最容易調動起對先人的敬重與懷念,最掂量得起全家一年辛勤勞動的收穫,最容易凝結起對來年的憧憬,最有利於尋求家庭成員的共同語言和抱負,年輕人也最容易聽取長輩的囑咐和教訓。團圓的日子是最感恩、最知足的日子,是最和諧最融洽的日子,也是最有利於家風傳承和家規延續的日子。這一切,年夜飯就是整個春節的一個節點,一個最神聖不可侵犯的時刻。這一刻是以環境、氣氛和心理因素造就的。丟掉這一刻,就構成了春節精神生活難以彌補的缺失。

  「春晚」造成了全民性團圓年夜飯的淡化與消亡。中國人越生活好了,就越看重春節的團聚。君不見,春節的回家路是多麼艱辛。千里迢迢,雨里雪裡,摩托、單車甚至步行,也要往家趕。每年成億的回家大軍的最大的願望就是趕上全家的年夜飯。有人告訴我,拼著命,趕到家,「春晚」已經開始,沒顧上親情暢敘,他和全家人一樣,每人端一碗飯,扒一堆菜,對著電視機邊看邊吃。草草吃完再看,看完了倒下極端疲憊的身軀,一覺醒來,好像年已經過完了。

  我們偉大的民族造就了春節這個承載著無限美好意蘊的節日,千百年來,春節也造就和不斷完善著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春節最應該守望與弘揚的就是家庭的親情凝聚和多民族的和諧團結。維護這個傳統就是維護愛國主義精神的基石。全民族都要有一種意識,從多個角度千方百計創造條件,儘可能完滿地保這頓團圓年夜飯的實現。如假期安排上、交通上、宣傳上……等等。電視台不但不應妨礙它,在這裡爭「收視率」,相反應該為此讓路,為此強化輿論宣傳。大家都來保護「團圓年夜飯」這個不成文的、真正的、民族的人文傳統,代代傳之久遠,那也算我們這一代人回報祖先作的一件有意義的事。要說民俗,春節是民俗,除夕年夜飯應該是春節這個民俗中最核心、最具標誌性的民俗。

  再說,維護和熱愛民族的人文傳統,這在當下真應該有一點憂患意識。君不見,當我們祖祖輩輩的傳統節日被別人註冊了世界遺產,我們這才為夢方醒,起而作遲到的爭辯,這真是可悲的事。

  如果說,春節長假,還是要一台晚會,那就應該:第一,放低身段,本著「不過就是個晚會」的原則辦;第二,回歸春節的本質屬性,以民族團結為永恆主題,每年此日,把多民族最優秀的精神成果展現到這個舞台;第三,也是眼前解開「春晚」這個讓全國人民糾結的「扣」的最佳時機,堅決把羊年的晚會挪出除夕夜,譬如放到大年初一晚上。

  可能有人說,誰能保證「春晚」不在除夕夜辦?你央視不辦,地方台正好提前搶位。這就需要行政管理部門和電視台統一行動:保衛傳統「年夜飯」,除夕夜不搞大型晚會,譬如搞一次各民族除夕夜風情瀏覽,各地各種年夜飯直播,聚焦特殊行業、特殊人群不能參加「年夜飯」的奉獻精神,真正體現「佳節倍思親」的人情味和公益性。

  三、「春晚」的負面效應不容小覷

  有人說,一年到頭了,讓群眾看點好節目有什麼不對?是這樣,老百姓都以為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不吃白不吃。如果他們知道年年都有如此昂貴的一場晚會,作為納稅人,看這場晚會要從自己的腰包里掏如此大把的錢,他絕對不會同意。一台天之驕子的晚會,被要求是「大手筆」,當然就以大手筆花錢為能事,就可以不計工本,就造就了晚會的奢靡之風。而且上行下效,晚會越辦越多,帶出一個全國上下競相效尤的奢靡的晚會風。有人說中國人好像生活在晚會裡,動不動就來一個,都是金光閃閃,珠光寶氣。用辦一個晚會來完成一個「政治任務」,是個誤區,有權、有錢,辦個晚會還難嗎?結果只能是熱熱鬧鬧的形式,和不斷升溫的奢靡。記得五部委發文不久,有人就站出來說,已經「貫徹落實」了,開銷減少了「百分之多少」了。眼下這幾天又見說,正在辦的將是一個「最節約的晚會」,那麼,如果是不必做的事,花錢再節約,也不應該呀!再說,「最節約的」是多少,最不節約的又是多少,納稅人並不清楚啊!

  「我要上春晚」為什麼趨之若鶩?因為這是個成名、發財的捷徑。但這是個「獨木橋」。誰有本事過這個獨木橋就一夜成名,一夜搖身成富翁。獨木橋當然就是壟斷,壟斷而滋生的潛規則、腐敗,造成的負面影響,讓全社會付出沉重的代價。這些,人們心裡都是掂量得出的。

  按理,每年花巨資搞一個晚會,組織上有保證,人才任由挑選(當然有不願上的和被封殺的),人們有理由想象,多年下來應當在藝術上積澱出一大批傳世佳作,成為經典,從而為當代中華文化寶庫增加新的成果。然而實踐下來,除了幾個以拿小人物開涮為主題的小品賺得人們哈哈一笑外,其他多如過眼雲煙。在當下文化藝術鄙俗成災,人們競相趨俗、媚俗和追賣點、追票房的物慾橫流的背景下,國家行為的晚會本應吹拂一股新風引領走向高尚、光明、健康、高雅,走向中華人文精神的守護與弘揚。可惜有點讓人人失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應該適用於「春晚」,是時候重新審視,改弦更張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6 10: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