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為何頻頻介入南海爭端?

[複製鏈接]

6609

主題

690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3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OSLATER 發表於 2014-11-1 14: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近年來,我國在周邊海域與鄰國糾紛不斷,尤其是在南海地區。越南國內對中國在西沙軍演及設立三沙市舉行過示威,菲律賓悍然將黃岩島及南沙群島划入版圖,馬來西亞也蠢蠢欲動。然而,南海問題的關鍵所在其實是美國對中國的戰略防範和對東南亞國家在南海「小動作」或明或暗的支持。斯坦福大學國際安全與合作中心研究員薛理泰在《盛世危言:遠觀中國大戰略》中指出:美國對中國未來國家地位的戰略定位,認為中國綜合國力正在迅速增強,對美國全球龍頭老大的地位構成了威脅,這一層戰略盤算可能是華府在南海問題上施展借力使力、隔山打牛的絕技,對中國間接地施加壓力的根本因由。

  美兩國共同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緊迫性、前瞻性和可行性。可是,時間將會證明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努力仍然會遇到多次嚴峻挑戰。

  美國對南海主權爭端的立場,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幾度變化,逐漸變得不利於中國國家利益。此處不贅。

  2010年7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河內舉行的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議上表示,南海紛爭涉及美國國家利益。同年9月,奧巴馬總統聲明,強調「海上安全」、「自由航行」的重要性,這是華府向中國發出的最強硬的信息。

  其後,希拉里在一次談話中強調指出,南海主權爭端各方必須遵守國際法,拿出有力的法律依據,證明自己的主權要求,而不僅僅是依據歷史先例。她說:「依據國際法,對南海提出主權要求的唯一依據,應該是根據地貌特徵(land features)提出的合理要求。」這個觀點無疑對中國宣稱對南海的主權要求構成了挑戰,因為中國對南海提出主權要求的主要依據是歷史事實。

  希拉里關於地貌特徵的說法不足為訓。地貌特徵並不足以說明某國對於某塊土地是否擁有主權。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又稱福克斯群島)距離阿根廷近500公里,距離英國遠達13000公里。按照「地貌特徵」的說法,馬島同英國風馬牛不相及。英國於1832年和1833年先後出兵佔領該群島的西島和東島,設置了總督府。美國及國際社會從未對這一現實提出異議。關鍵在於,至今英國仍對馬島實行有效的統治,而且絕大多數島民是當初英國移民的後裔。筆者在前邊指出,在領土主權爭端中,現實必然重於歷史。癥結即在於此。

  倘若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一直對南沙多數島礁實施了有效的佔領或控制,時至今日,美國想必對此也無異議。台灣對太平島實行有效的佔領,已逾半個世紀,美國也從未提出異議,即是一例。

  總之,2010年以來,美國聲稱南海問題「攸關美國國家利益」,開始以強力介入南海問題,且反覆強調「反對任何國家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反對任何國家損害美在南海商業利益」,其明顯將矛頭對準中國,威懾中國的意味呼之欲出。

  當然,美國的政策是隨時準備以變應變的。這一屆政府宣布的政策,未必為下一屆政府遵循。即如小布希政府的對外政策,有不少已經被奧巴馬政府的新政策取而代之了。換言之,美國領導人關於南海、釣魚島主權歸屬的政策性宣示,未必就是持久不變的。

  2010 年以來,在馬島周邊勘探和開採石油的問題上,英國和阿根廷發生了激烈爭論。2010年3月1日晚,美國國務卿希拉里遠赴阿根廷總統府做客時表態,美國要介入兩國在馬島主權歸屬上的爭端。她指出:「美國政府認為馬島問題應該由阿根廷和英國通過雙邊談判來解決。美國政府願意為促成雙方談判發揮作用。」英國首相發言人旋即回應:「美國沒有直接參與的必要性。」3月3日,英國外交大臣米利班德表示,英國永遠不會談判馬島主權歸屬。可見英國並沒有受到希拉里表態的束縛。

  相比之下,美國對南海紛爭的決策背景就複雜多了。近年亞洲經濟發展迅速,區域經貿融合開始出現了以中國為最強大經濟引擎的新局面。美國正處於經濟復甦欲振乏力的關鍵時刻,未來把振興經濟的希望寄托在亞洲,自然需要加大在亞洲的戰略投入,以鞏固其在亞洲的主導地位。何況,若干與中國在南沙發生主權爭端的東盟國家,也希望藉助美國之力,以制衡中國,於是有意推動南海問題多邊化、國際化。彼此一拍即合,於是在今年出現了南海紛爭尖銳化的趨向。

  金融海嘯爆發以來,歐、美久久不能擺脫困局,甚至在財政上出現每況愈下的窘境。中國業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假如參照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簡稱PPP)的標準計算,則中國駸駸乎直追美國龍頭老大的地位矣。

  此外,據估計,美國對中國未來國家地位的戰略定位,亦即認為中國綜合國力正在迅速增強,對美國全球龍頭老大的地位構成了威脅,此定位可能已經介入其對中國方略的決策過程中了。這一層戰略盤算可能是華府在南海問題上施展借力使力、隔山打牛的絕技,對中國間接地施加壓力的根本因由。

  幾年前筆者已經撰文指出,美國戰略方向已經東移至亞太地區,重點防範中國,美國一旦從阿富汗、伊拉克兩個戰場撤軍,騰出兵力和資源,則會對中國加強遏制和防堵的力度。這可能就是未來亞太地區情勢演變的主要動向,會變得相當惹人注目。

  美國參聯會主席馬倫訪華時指出:「中國已經不是崛起中的大國,事實上,已經成為世界大國了。」這句話幾乎凝聚了華盛頓政、軍兩界高官的共識。概言之,今後美國要以准超級大國對待中國了。

  華府視中國為準超級大國,則中國的處境會尤其被動。假如華府不視中國為準超級大國,則不會整合國際力量對付之,中國也不至於淪為眾矢之的;倘若華府把中國視為超級大國,則超級大國之間自有相處之規,在對方核心利益面前,不會越雷池一步,在決策上必然有所忌憚,不至於無所不用其極。鑒於此,中國被定位為準超級大國,可能處於岌岌可危的狀況。

  世界進入新世紀以後,中美關係迭經風波,一路踉蹌走來,至今仍然維持在「斗而不破」的狀態。中國處於較弱的一方,騰挪移身有方,能始終保持這種局面,實屬不易。時屆中國崛起的關鍵節點,環顧周邊,四處但聞狼嚎,豈能不朝干夕惕,憂懼謹慎乎?

  一言以蔽之,今日西方國家甚至包括日本、印度,都是從全球戰略格局的角度,看待南海局勢演變這一地區性主權爭端的。有鑒於此,中國朝野豈能囿於主權、國家安全利益及民族尊嚴等層面,孤立地看待南海主權爭端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1: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