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莫讓貪官「懺悔文化」亂花迷眼(組圖)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鳥兒不早起 發表於 2014-10-23 08: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而今,貪官被查處或被判刑后,少不了要現身說法、當眾懺悔。於是乎,林林總總、五花八門的貪官懺悔蔚為大觀,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貪官「懺悔文化」。

  據鳳凰網日前的報道,近日,四川省紀委、監察廳在全省下發了6萬餘冊警示教育讀本《懺悔實錄Ⅱ》。內中一個被判處十二年零六個月有期徒刑的前體育局局長這樣寫道:「特別是5·12汶川地震后,我更加感覺到人的生命脆弱,活一天算一天,活著就要抓緊時間吃喝玩樂……我的人生沒有目標,生活追求享樂,我開始無休止地追求金錢和享樂。」

 
 

 
    這個體育局長的潛台詞當為:由於汶川地震,而令自己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這就是,活一天算一天,活著就要抓緊時間吃喝玩樂。接下去,就是無休止地追求金錢和享樂,就是腐敗犯罪。

  反過來說,若沒有汶川地震,體育局長的生命觀也不會發生變化,不會活一天算一天,不會抓緊時間吃喝玩樂,也就不會無休止地追求金錢和享樂——自然,也就不會有最終的腐敗犯罪。都是地震惹的禍,屬於不可抗因素,應該被原諒。

  推而廣之,南方的貪官似可以這樣懺悔:若沒有颱風,沒有暴雨,我的生命觀不會發生變化……北方的貪官也可以這樣懺悔:若沒有冰凍,沒有霜災,我的生命觀不會發生變化……

  由這樣的懺悔,我們不難管窺貪官「懺悔文化」之一斑。

  現實生活中,與「汶川地震腐敗論」雷同的貪官懺悔,委實不少。

  原鐵道部部長劉志軍受審時,他拿出事先寫好的幾頁紙開始懺悔,越念越動激動,直至聲淚俱下。「表哥」楊達才受審最後陳述時,「深情」表示,自己「追悔莫及」。

  河南開封市原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李森林在懺悔中,咬文嚼字,引經據典,可謂形象而生動:「我喜歡下圍棋。如果把我這一生比喻為一局棋,我是『文革』后第一批大學生,又是黨員,相當於命運讓給了我兩顆子,開局占足了優勢。後來,我到河南南陽、開封兩個市擔任組織部部長,我的人生棋局進入中盤。在這個階段,我貪圖錢財,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而渾然不覺,棋局至此,不用收官就已經提前結束了。」「回想我的過程,多麼像溫水煮青蛙啊。我就是水中的那隻青蛙,水溫慢慢升高自己卻渾然不覺,開始時還覺得很舒服,等到水溫高了受不了想跳出來時,四肢已經半熟,無能為力了。」

 
 

  
    原鐵道部運輸局副局長蘇順虎的懺悔走的是「憶苦思甜」的路數,很是煽情:「我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家裡弟兄8個,先後有6個弟兄夭折,均是因為病了沒有錢治。我上小學的學慣用具和作業本,都要靠我自己撿破爛賣錢獲得,我父母常年有病,我從小就擔起家務。」

  重慶市北碚區原區委書記雷政富受審時的懺悔,一如既往地「幽默」:「請審判長相信我的為人,我沾點色,我承認,但我不是貪財的人。」

  江蘇省宿遷市體育局原局長王維洲創造性地把《白毛女》中的台詞「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加以演繹:「黨把我培養成人,我卻把自己變成了鬼」。

  不久前,原國家能源局長劉鐵男「我每每看到起訴書,都在反問我自己,這是我嗎?怎麼會到今天?每天早上醒來的時候,這是哪裡呀?我怎麼會墮落成這樣呢?」之懺悔,由於「表演」過火穿幫,被公眾當即識破,其欲以親身經歷「寫書懺悔」,亦被傳為笑談。

  不管落馬貪官的懺悔如何捶胸頓足、痛哭流涕、呼天搶地、指天發誓,其最終目的、指向唯有一個:能獲得輕判,能在牢獄中少呆上兩年。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落馬貪官定然會絞盡腦汁,全力以赴,使出吃奶的勁頭最後一搏。

  這樣的努力或許能夠理解。但是,媒體大可不必為了吸引眼球而刻意放大貪官懺悔的「真情」及戲劇性、,那樣無疑會誤導公眾、誤導社會。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法官也是人,難免會被真情打動。但面對貪官的「懺悔文化」,切不能因一時動情而致亂花迷眼、影響審判結果。至少,不能讓貪官的「表演」輕易成功,不能讓廉價的淚水遮蔽法律的莊嚴,不能讓貪官「懺悔文化」以「軟實力」欺騙人。

  仔細考量貪官之懺悔,我們不難發現,其犯罪的本質性、實質性、要害性的、終極性因素,往往被一筆帶過。譬如,貪官們常把自己的過往打扮成一個如花似玉的小姑娘,被查處這一天為節點,往後自己才是妖魔。這哪裡盡然真實?自己的官位是否買來的,定然不會說;在貪腐的過程中,又是如何偽裝、自保的,當然也不會說。再譬如,劉鐵男的懺悔,宛若自己是個處男,滿臉天真。而其被查處之前的蠻橫、獨斷人盡皆知。一夜的脫胎換骨,可能嗎?

  有趣的是,貪官的懺悔書竟然有了固定的格式、套路,一紙看上去蠻有新意的個性懺悔書、煽情懺悔書,很有可能就是抄襲來的。

  隨著反腐敗的持續深入,我們不知道落馬貪官該何以創新地繼續他們的懺悔「表演」,業已成型的「懺悔文化」將發展、壯大到何種地步。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隨著 「觀眾」「鑒賞力」的日益提升,懺悔「表演」的難度亦日益加大。今後,沒有「表演」功底而臨陣磨槍、指望一出場即博得滿堂彩,繼而達到目的轉過臉偷著樂 ——這恐怕還真不是那麼容易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9: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