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全國政協最後一位「洋委員」沙博理去世

[複製鏈接]

5950

主題

8072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290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仲國民 發表於 2014-10-22 09: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4-10-22 03:48:39來源:新京報
歷屆外裔政協委員(部分)2

歷屆外裔政協委員(部分)
馬海德

  馬海德1910年生於美國紐約州。1933年來到中國。曾任衛生部顧問、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等職務。1988年去世。

愛潑斯坦2
愛潑斯坦

  1915年生在波蘭,兩歲移居中國,1957年加入中國國籍。1983年起歷任全國政協第六、七、八、九、十屆全國委員會常委。2005年去世。
全國政協最後一位「洋委員」沙博理去世1

李莎

  原名伊麗莎白·基什金娜,著名俄語教育家。1914年出生於俄羅斯薩拉托夫州,已故無產階級革命家李立三的夫人。1983年起,李莎連續四屆任全國政協委員。

漢斯·米勒1
漢斯·米勒

  內科專家。生於德國。1939年7月來中國。1950年加入中國國籍。1983年任全國政協委員。1994年12月去世。

陳必娣1
陳必娣

  1915年生在加拿大,1936年到中國。1983年被推選為全國政協委員,歷任第六、七、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2006年去世。

理查德·傅萊

  1920年生於奧地利。1939年1月到中國上海。1983年被推選為全國政協委員,歷任第六、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2004年11月去世。
全國政協最後一位「洋委員」沙博理去世1

葉華

  1911年生於德國,1934年在蘇聯與中國著名翻譯家蕭三相遇,次年結婚。1983年被推選為全國政協委員,歷任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2001年去世。

魏璐詩0
魏璐詩

  1918年生在奧地利,1955年加入中國國籍,著名德語專家。全國政協第六屆、第七屆委員。2006年3月去世。

沙博理 全國政協第六屆至十二屆委員0
沙博理 全國政協第六屆至十二屆委員
  新京報訊 18日,美國裔全國政協委員沙博理辭世,享年99歲。沙博理是全國政協第六屆至第十二屆委員。他也是我國任期最長、年齡最大的現任外裔全國政協委員。
  自1978年開始,全國政協吸納了十多位中國國籍的國際友人加入,其中最早一位是馬海德醫生。沙博理的辭世也意味著,全國政協委員會中再無「洋委員」。
  沙博理於1947年來到中國,並投身於中國革命。1963年,由周恩來總理批准,沙博理成為第一批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之一。在擔任全國政協委員期間,沙博理關注中國改革,積極參政議政。
  在中國人民大學黨史系教授周淑真看來,外裔政協委員本身的專業特長,使其能夠成為中外文化、科學、語言等交流的橋樑。「所以一些外裔政協委員是外界觀察中國的窗口,他們說話的分量也很重。」
  人物
  美國律師來華「投身革命」
  1915年12月,沙博理生於美國紐約,聖約翰大學法律系畢業。1947年4月,沙博理來到中國,逐漸認識了中國社會並由同情轉而投身中國革命。他曾掩護革命青年躲避國民黨反動派的追殺。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沙博理和妻子鳳子應邀在北京天安門城樓東側的觀禮台上親歷了開國大典的莊嚴時刻。1963年,由周恩來總理批准,沙博理加入中國國籍。他們也是當時第一批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
  自1983年成為全國政協委員后,在連續六屆任期中,沙博理一直積極參與提案和建議工作。
  1984年,沙博理獲得了一次在人民大會堂進行大會發言的機會。發言稿是他和愛潑斯坦、奧地利裔的魏璐詩、加拿大裔的陳必娣共同起草的。由於沙博理普通話講得最好,因而被推選宣讀這份批評中國編輯的外文圖書期刊在國外銷售不力的發言。沙博理說,「它證明我們國外來的政協委員,也能夠真正參與,而且有用。」
  2012年,由於身體原因,沙博理請假缺席政協會議。閉幕的前一天,出版界別多名委員前往美裔中國籍政協委員沙博理位於什剎海的家中慰問。
  在家裡接受媒體採訪時,沙博理依然關注中國的體制改革。他說,體制改革會取得成就,「我希望能在活著的時候看到成果」。
  釋疑1
  外裔政協委員
  何時出現?
  據媒體報道,國際友人進政協,源自馬海德向胡耀邦提出的建議。馬海德出生於1910年,是阿拉伯裔美國人。馬海德早年就投身於中國革命,在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新中國成立后,他協助組建中央皮膚性病研究所,致力於性病和麻風病的防治和研究。他曾任衛生部顧問,全國第五屆政協委員,第六屆和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直到國際國內形勢劇變,馬海德才於1978年進入五屆政協,他也是最早成為政協委員的外裔人士。
  任政協委員后,馬海德曾借著一次向時任總書記胡耀邦彙報的機會,提出:可否讓一些外裔人士加入政協?
  隨後,1983年的六屆政協新增了十多名外國血統的委員,馬海德和愛潑斯坦當選了政協常委。而沙博理、漢斯·米勒、陳必娣等都是在那一年成為政協委員。
  中國人民大學黨史系教授周淑真對記者介紹,1957年開始,「反右」運動使得民主黨派參政、議政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改革開放后,從第五屆政協開始,我國恢復統一戰線的思想和路線,在政協中也得到了具體的體現。也就是那時,一些對我國民主革命及建設時期做出貢獻的外裔人士被推薦進入政協。
  釋疑2
  哪些外裔人士曾任政協委員?
  新京報記者梳理髮現,外裔政協委員大都經歷了中國的民主革命階段,並且在某一領域頗有建樹。如1937年1月,馬海德醫生就被毛澤東任命為革命軍事委員會的衛生顧問。新中國成立后,他曾協助組建中央皮膚性病研究所,並致力於性病和麻風病的防治和研究。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戰理論教研部主任李金河對新京報記者介紹,政協委員一方面是政黨政治精英,另外就是社會各界的代表人士即社會精英。在他看來,外裔人士被推選為政協委員與改革開放的大背景是不可分割的。「外裔人士進入政協是一種政治安排。這就是要反映不同的訴求,促進科學執政。」
  在周淑真教授看來,外裔政協委員本身的專業特長,使其能夠成為中外文化、科學、語言等交流的橋樑。「所以一些外裔政協委員是外界觀察中國的窗口,他們說話的分量也很重。」
  釋疑3
  外裔委員去世后是否會增補?
  1988年,馬海德的去世意味著外裔政協委員進入了一個告別時代。近日沙博理的離世則意味著我國現任政協委員中再無外裔人士。
  周淑真教授分析,很多外裔政協委員都是民主革命時期中過來的。「在當時的國際背景之下,一些國際上的青年人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很執著。他們來到中國,幫助中國,後來就逐漸成為我們的一員。他們首先有了政治認同,再有了身份認同。」
  而對於以後我國是否會再出現外裔委員,周淑真教授認為,政協委員要求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或影響力;要有一定的代表性並做出一定的成就。
  她認為,加入中國國籍之後,外裔人士要被推選為政協委員還需要經過一定的時間和努力。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李丹丹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5: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