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政府不應是宰客商家的擋箭牌

[複製鏈接]

6609

主題

690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3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OSLATER 發表於 2014-10-19 09: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近日,央視曝光海南三亞旅遊市場水果攤缺斤短兩、海鮮排檔價格欺詐、旅遊經營商業賄賂等問題,再次引起輿論對三亞宰客現象的關注。對此,《海南日報》於15日在頭版刊發了三亞有關部門的初步調查結果,表示媒體曝光與事實有諸多出入。

  按照三亞市工商局的調查結果,涉事水果攤點所用電子秤為政府推薦的防作弊電子秤,且能提供當天的水果銷售清單,沒有證據證明存在缺斤短兩行為,而774元的海鮮未超出政府指導價,也沒有「單價602元蘭花精油」的銷售記錄,涉嫌商業賄賂等問題已進行立案調查。

  這份與記者暗訪大相徑庭的調查結果,基本上推翻了「欺詐」之說。但是,從調查的過程來看,採信的基本上都是商家提供的記錄,至於記者曝光的被宰經歷,似乎都已經無法查對證據。在調查不夠充分嚴謹的前提下,官方「查無此事」的說法未免有些草率。

  這個結果以無比高調的方式,與媒體報道進行「叫板」,急切之情躍然紙上,可見當地政府的真實態度。某種程度上,與其說是調查,毋寧說是「辯解」,甚至回護。

  關於三亞旅遊市場的亂象,已經不是什麼新鮮話題。2012年經由微博曝光在三亞吃海鮮被宰事件后,三亞乃至海南省的旅遊市場多年來都難脫負面影響。由此,或許不難理解三亞官方改善當地形象的動機,然而,作為市場秩序的維護者,應當依法行使監管職責,和企業之間絕不能形成利益捆綁的關係。至於政府沖在企業前面去「迎戰」媒體監督,明顯逾越了角色。

  事實上,從近年來的媒體報道以及網路吐槽來看,關於三亞旅遊市場的問題依然多多,當地政府在整頓市場上也並非沒有舉措。然而,與普遍期待的結果不同,一些管理方式的應用與推廣,實際上卻未能達到整頓市場行為的目的,反倒讓欺詐、暴利擺脫了原始野蠻的味道,走向「規範化」。當地普遍推行吃飯簽字制度,已經成為畫押的手段,在實際中演變成顧客只能必須認同高價,這讓宰客合理化,客人甚至失去叫屈的具體證據。

  某種意義上,經過一系列整頓,三亞的旅遊市場與過去相比的確不一樣了,那種「粗放」的創收模式已經少見,但並不意味著欺詐與宰客的空間已不復存在。幾乎不必去看具體的內情,三亞旅遊市場中的旅客抱怨、不滿,依然盛行,已經說明政府整頓不力。旅遊區價格,自成體系,與當地實際生活經濟狀況已經脫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旅遊行業的一些「潛規則」,不僅沒有徹底被打破,反而在以新的方式被「固定」下來。

  民眾期待擁有良好有序的旅遊環境,這就需要各個地方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切實存在的問題,不迴避不掩飾,探索更有效的方式,這是政府基本職責,又豈能主動辯解。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21: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