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敬偉:美國走出危機讓全世界付出沉重代價

[複製鏈接]

6609

主題

690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3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OSLATER 發表於 2014-10-17 09: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沒有人希望這樣的結局:這個世界再現危機谷底。但2014年的最後一個季度,主要經濟體的表現卻如即將來臨的寒冬季節一樣,讓人不寒而慄。據16日路透社報道,本周三美元兌歐元為三周來最低點,兌日圓也跌至逾一個月低點。

  另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占消費者支出三分之一的零售額比上月回落0.3%,為1月以來首次下滑,8月為增長0.6%。另外,美國勞工部報告,美國生產者物

  價指數9月回落0.1%,為逾一年來首次下滑。15日上午,美國國債收益率在短短几分鐘內暴跌35個基點。分析家們甚至不曉得暴跌原因,只能悲戚地認為,2008年的金融危機魅影似乎再次籠罩在全球上空。美國暴跌、日元跟進、歐洲通縮、中國經濟下滑趨勢未能遏制,如此等等,都指向世界經濟的前景不妙。

  全球化的大舞台,中美歐日四大經濟體屬於領銜主演的角色。2008年的經濟危機,由美國開始,歐洲接力,日本隨後,連帶影響到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現在的情形是,第二第三季度,美國經濟勉強算是一枝獨秀,中國在艱難調整,歐洲遭遇烏克蘭地緣政治危機而出現歐元區通縮風險,日本「安倍經濟學」的刺激效應開始呈現後勁不足。

  全球經濟在經歷一場大病之後,整個世界都指望著美國能將全球經濟拉出危機泥潭,以便在來年實現全球性的經濟好轉。現在看來,美國經濟復甦還是趨勢,而且存在動蕩和反覆。在其他主要經濟體不給力的尷尬下,不管是美國量化寬鬆的退市,還是輿論場熱議的美聯儲升息,都加劇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動搖了全球市場的信心。

  美國經濟數據的稍微走低,就會在全球形成風險連發的傳導效應。故而,美債和美股的突然不爭氣,在全球一陣躁動,並不令人驚奇。須知,被視為全球希望的美國,一旦被國際社會覺得並不是想象中的「優等生」,這個世界也就亂套了。

  因而,美股和美債的突然大跌,不是讓人看不懂,而是全球經濟的基礎太脆弱,全球市場抗風險的能力太差。更主要的,在全球經濟沉痾難消的狀況下,即使美國經濟全面復甦,單靠其一個引擎也解決不了多年危機帶來的頑疾。

  何況,美國的經濟復甦並非內源動力的啟動,而是靠消耗國家信用和美元影響力的結果。但經過危機洗禮,美國貨幣政策和貿易決策,在強力將美國拉出危機泥淖的同時,也讓整個世界付出了沉重代價。以美國的主要貿易夥伴中歐日為例,中日兩國購買了美國大量國債,美國三次量化寬鬆,導致中日兩國龐大的損失。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緊隨這華爾街金融危機而發,也是拜美國危機傳導所致。至於量化寬鬆帶來的輸出性通脹,更是讓新興市場叫苦不迭。連續多年維持經濟高增長的印度,在危機期間陷入遲滯低潮。

  更要者,雖然有二十國集團的機制性協調,全球貿易秩序也發生了紊亂。雖然沒有發生零和博弈的全球性貿易保護主義,但主要貿易體之間的貿易爭端和低烈度的貨幣戰一直沒有停歇。

  全球經濟復甦,應該是個長期的休養生息過程。若美國經濟上了岸,其他經濟體還在水中,甚至新興市場還有沉沒的危險,就難言全球經濟的真正復甦。相比

  2008年之前,美國的經濟引擎地位似乎更加重要,但其引擎能力則嚴重下降。何況,這個世界上再無更加強勁的全球經濟引擎作為後援。在多年危機中苦撐危局

  的中國,應該說對全球經濟的貢獻居功至偉。但為了救自己也救世界的4萬億大投資計劃,也帶來了嚴重的副產品。中國今年強改革調結構之艱難,可見一斑。調整中的中國主要任務是強內固本,沒有能力去承擔更多的全球責任。原油價格的下跌,大宗商品的價格下降,凸顯中國需求不振對全球市場的影響。像澳大利亞這樣跟著中國市場發展的資源出口國,也感到了陣陣寒意。

  歐洲被烏克蘭地緣政治危機搞的焦頭爛額,政治困擾影響到安全和經貿領域。更尷尬的是歐元區又遭遇到通縮的逆襲,是否全面量化寬鬆歐洲央行還沒有篤定答案。

  因而,人們擔憂金融危機再次來臨,也不是沒有邏輯。對此,全球各主要經濟體都要有思想準備。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0: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