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歐美高校「夜夜笙歌」 留學生如何抵擋「毒瘤」?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鳥兒不早起 發表於 2014-10-15 15: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國內最近的掃毒行動撕下了不少偶像的偽裝。據報道,香港演員房祖名承認2006年在荷蘭第一次吸食大麻,本以為不會上癮,不料一發不可收拾。對遠離父母、缺少監管的中國留學生,很多人大概也有同樣誤區。當酗酒、吸毒、紋身幾乎成為歐美院校的「文化標籤」,並稱「三毒」,在被極力鼓勵「要主動融入歐美校園文化」的中國孩子面前,不從,或被同伴視作異族;從,則要冒著沾毒危險……這竟成了兩難?

  接連發生吸毒飲酒過量致死

  近期,大洋彼岸的留學圈被一條壞消息籠罩:密歇根州立大學連發中國學生吸毒飲酒過量致死案。

  密歇根默立迪恩市(Meridian)警局8月27日證實,經調查,6月19日被發現於租住房屋內暴斃的密歇根州立大學中國留學生張新悅,死因確認為嗑藥過量。事發當天上午約11點30分,一名留學生回家后發現22歲的室友張新悅倒在地上,立即報警,警方趕到后證實其已死亡多時。該住宅並無強行入侵、搶劫或偷竊的跡象。密歇根州立大學發言人證實,張是該校會計專業大二學生。經過1個多月的檢驗,警方認定張新悅的死因為吸毒過量。根據毛髮檢驗情況,張吸毒已有一段時間了。

  而就在新學期剛剛開始,19歲的中國留學生戴嘉藝8月23日被發現死於剛搬進的公寓,警方尚未公布造成她的死因,但排除了他殺可能,懷疑是飲酒過量猝死。據福克斯新聞報道,鄰居在事發當日看見戴嘉藝和兩名年輕男子在自家公寓玩耍,並看到屋內有人在喝酒和抽煙。美國法定喝酒年齡為21周歲,未到飲酒年齡的戴嘉藝從何處獲得酒精還不得知。據報道,戴嘉藝來自北京,高中畢業於維吉尼亞州阿靈頓市的歐康奈爾高中,是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大一新生。

  若論酗酒、吸毒的名氣,密歇根州立大學並不入美國派對學校「飲酒名校」之列,但兩名中國留學生的死亡卻暴露出美國校園盛行已久的酗酒、吸毒風潮。

  現在正是美國高校的開學季,從常春藤名校到各個州立大學,每個學校都有學生醉倒在開學的派對上。幾乎作為派對「伴侶」出現的就是酗酒、吸毒等,毫無疑問,隨著中國留學生日益增加,小留學生亦逐年增加,這股標榜著濃郁「校園文化」的風潮已在向中國留學生蔓延。

  夜夜笙歌,歐美高校校園文化?

  校園吸毒現象有多嚴重?來看美國2008年5月的一次警方誘捕行動,當時,在加州聖地亞哥伏擊了6個月的美國警方一舉逮捕了96名涉毒案件的嫌犯,其中竟然包括75名學生。《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直言,這一事件不僅暗示校園內的售毒者手段越來越高明,也暴露出美國校園吸毒現象已非朝夕之間形成。

  據哥倫比亞大學美國成癮及藥物濫用問題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報告,雖然自1993年至2005年,喝酒和酗酒的學生比例基本沒太大變化,但每天吸食大麻的學生比例同期卻增長了一倍多,而使用其他毒品,例如可卡因和海洛因的人則增加了52%。該中心提醒,由於美國校園內的毒品問題變得非常嚴重,校園內與毒品相關的案件數量也大幅上漲,包括打架鬥毆、搶劫、損壞財產和故意破壞等。

  不止美國,英國高校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2013年,英國華文媒體曾報道,在英格蘭北部大學就讀的6名大學生在喝酒聚會時因過量服用毒品,被緊急送往急救中心,其中一人生命垂危。事後報道,這6名學生中有3名留學生,其中一人是華裔。

  這6名學生的吸毒行為不但已經違法,也嚴重威脅到了自己的生命。而這一切和很長一段時間裡,英國年輕學生把吸毒視作一種時尚的校園文化不無關係。

  英國的「毒文化」可稱為歷史悠久,在19世紀初期的英國,鴉片幾乎被普遍視為萬能止痛藥、包治百病。當時,英國人沒認識到過度使用會危及健康,相反,由於一些著名鴉片服用者的榜樣效應,鴉片還被看作獲取靈感和體驗的獨特源泉。

  這種「毒文化」如今順利成章地蔓延至歐美校園,學生普遍不以為恥,以至於新型毒品在高校派對里大行其道。歐美高校的酒吧文化、派對文化已成為校園文化基因,即便在英國牛津、劍橋這樣的頂級高校,隨處可見大小林立的酒吧。留英學生會有這樣明顯的感受:英國學生哪怕討論論文都是在酒吧里、食堂里,而很少會在圖書館,因此如果你要完成小組作業,你必須習慣在酒吧喧囂的環境里作業、思考。在英國學生看來,酒吧也是思維碰撞的最好場所。

  也難怪在開學季,英國高校附近的酒吧常常夜夜笙簫,這樣的狂歡會維持多久?可能是一年!英國部分高校允許大一成績不計入最後績點,據說如此設計就是考慮大一新生一整年都在派對上,彷彿在說:這是社交的好機會,學習從大二開始吧。美國高校的校園文化幾乎如出一轍。

  家長別忘了「隔空管教」

  再往深里說,這種現象與西方國家的社會文化有關--很多人宣揚吸毒是個人自由,而名牌大學往往是自由化的風向標,以至於很多教授和學生都宣揚這個自由。這也難怪美國總統小布希儘管被曝光早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就開始在耶魯大學的兄弟會中吸食過毒品,但這對他的民意支持度影響並不是很大。

  當然,也因為如此,如何管教孩子,成為許多歐美家長頭疼不已的問題。目前,吸毒、酗酒、紋身,堪稱歐美三大校園「毒瘤」文化。今年年初,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還在做客美國知名脫口秀節目《艾倫秀》時表示,隨著女兒年齡逐漸長大,她們也開始接觸到這些校園文化,尤其是紋身,他和妻子米歇爾的戰略是:如果女兒提出要去紋身,他和妻子將在同樣的身體同樣的部位紋上相同的圖案。奧巴馬希望以此作為對女兒威脅,但是否奏效,還不好好說。

  對於中國家長來說,如何面對這些特殊的校園文化,許多一些特別關照。首先,諸如吸毒與否,主要還是靠學生自律,家長要在孩子出國前予以教育,讓孩子對毒品、酗酒的危害有充分科學的了解。第二,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選擇朋友圈很重要,告訴孩子謹慎交友。第三,家長要與孩子的監護人、學校的校監、輔導員等保持聯繫,了解孩子的近況。不少家長並沒有養成這樣的習慣,對孩子的了解僅限於給銀行卡打錢、郵寄食品包裹,對孩子的學習成績、精神狀況了解甚少,一些自律性比較差的孩子如同突然放飛的小鳥,時間一長就容易出現各種問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6: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