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哭泣,是為了讓你看見(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4-10-20 21: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亞得里亞海上的豬 發表於  2014-06-08 11:48

  (文/Mark Honigsbaum)論及揭曉孔雀開屏的秘密,達爾文演化論的推理能力首屈一指——雄孔雀的尾羽越是絢麗,就越是能吸引雌孔雀的注意。但是要解釋人類為什麼愛哭,達爾文就有一點詞窮了。他在1872年寫道:「哭泣必須看作一個偶然的結果,就像眼睛吹到了風就會流淚,哭也是沒有目的的行為。」

  

  圖片來源:The Guardian

  在這一點上,達爾文幾乎肯定是錯了。過去幾十年裡,科學家對哭泣提出了多種解釋,他們認為流淚的能力或許為早期人科動物賦予了一種適應性優勢。這些科學家中,有的提出了「水猿理論」(aquatic ape theory),認為眼淚是對鹹水環境的適應;還有的認為眼淚模糊視線,相當於在向可能的襲擊者「舉白旗」——哭表示無法傷害對方。另外還有比較直接的生物學解釋,認為流淚是為了濕潤眼球、防止有害細菌而演化出來的。

  不過,現在流傳最廣的理論或許是這個:眼淚是一種社交信號系統,它是從哺乳動物的求救呼叫中演化而來的。眼淚是一個清晰的視覺信號,它表示有人正在遭受痛苦或是遇到了危險,需要別人幫助。

  過去二十年裡,荷蘭心理學家阿德•溫格霍伊斯(Ad Vingerhoets)一直在研究我們為什麼要哭、什麼時候會哭的問題。「眼淚具有很強的符號意義,」他說,「它傳達出無助,尤其是在人類最脆弱的童年時代。」

  

  在別人懷中哭泣往往是象徵親密關係的有效手段……圖片來源:tumblr

  指出眼淚的社會意義,並不只有溫格霍伊斯一個人。精神病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早就主張,哭泣能在母親和兒童之間引發依戀情緒。不久之前,英國神經學家邁克爾•特林布爾(Michael Trimble)又發現哭泣和人類的移情能力密切相關——我們在聽到感人的音樂時落淚,就是這個道理。

  然而,溫格霍伊斯卻在他的新書《為什麼只有人會哭》(Why Only Humans Weep)中提出,以上的解釋沒有一個是充分的。雖然我們觀察到猿、大象、甚至駱駝都會哭,但目前看來,只有人類才會流下帶感情的淚水,而且只有在人類當中,哭泣行為才會保留到成年之後。現在的難題就是解釋為什麼會這樣——尤其是我們的哭泣還可能向捕食者暴露自身的位置,那我們為什麼還要哭呢?

  溫格霍伊斯提出了相當新穎的解釋:雖然在某些情況下,哭泣可能造成危險,但是和尖叫或其他響亮的聲音信號相比,它可要安全多了。這一點在近距離的交流中尤其明顯,比如在人類漫長的童年時代,孩子只要流一滴淚,母親多半就知道他在難受了。

  溫格霍伊斯還指出:「其他動物在成年後,多數都不再發出求救信號,這或許是因為那太危險。人類卻不一樣,人類經歷了一種轉變,從傳播四方的聲音信號,轉變到了眼淚這種視覺信號,這對於近距離的親密交流是特別合適的。」

  為了證明這個理論,溫格霍伊斯舉出人類和舊世界靈長類的碩大視皮層作為例證。他指出,我們之所以演化出了這麼大的視覺皮層,很可能就是為了解讀同類臉部肌群的細微變化和其他視覺線索,比如落淚和臉紅之類。另外,哭泣也是成年人表達和解與懇求的表情,他認為,在早期人類社會,這個舉動是增強互相信任和社會聯繫的有利手段。

  

  因此,在愛情故事中哭泣雖然俗套,但卻每每能打動人心。圖片來源:Steins;Gate

  這些說法都很有道理,但哭泣當然不僅僅與人類的依戀需要有關。眼淚還可以關乎道德,傳達出我們對別人遭受不義的同情。此外,正如文化史學家托馬斯•迪克遜(Thomas Dixon)指出的那樣,眼淚有時候是和歡樂狂喜、而非悲傷難過聯繫在一起的——倫敦奧運會上的群情激動,就是這個原因。

  眼淚之複雜,在於它們總是伴隨著成堆的形容詞。「眼淚是智力的產物,」迪克遜說道,「它們是思想和淚腺共同製造出來的。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本會和不同的實體結合,製造出具有不同意義的淚水。」

  公平地說,溫格霍伊斯的確非常贊同哭泣是不由自主的神經生理過程和認知共同作用的結果:有的眼淚沒有任何意義,比如我們切洋蔥的時候;但也有的時候,它們可以傳達出深切的悲哀和傷痛。

  問題是,眼淚常常會突如其來,正如溫格霍伊斯指出,常有人在獨自駕車的時候哭出來。這樣的眼淚使我們不安,雖然不安不是我們的本意。在這些例子中,眼淚倒似乎是情緒的母親,而不是相反。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沙發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4-10-20 21:38 | 只看該作者
 眼淚的意義會在變動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中發生變化,這個特徵比其他情緒表現都要顯著,它在有的年代表示虔誠和敏感,在別的年代又表示狂躁和軟弱。

  不過無論什麼年代,大眾都相信哭泣具有宣洩情緒的作用。但是在溫格霍伊斯看來,就連這個作用都可能是社會建構出來的。雖然常有人說自己的心情會在和朋友一同觀看好萊塢「催淚片」之後變好,但是當研究者要求他們在實驗室里觀看同類影片之後,他們卻往往不覺得情緒有所好轉。溫格霍伊斯認為,這更加說明了哭泣的社交功能。「眼淚在你獨自一人時並不怎麼重要,因為沒有人在看你流淚。」他說。

  此外,雖然我們大多喜歡在親友面前哭泣,但也未必人人都是如此。僧侶在冥想上帝時會掉下虔誠的淚,可見在遙遠、抽象的依戀對象面前,我們一樣哭得出來。看來,在無助的時候感覺有人傾聽,這樣的情感才是哭泣的關鍵。(編輯:Ent)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07: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