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霧霾等環境問題正全面「弱化」中國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10-11 08: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北方剛過了一段秋高氣爽的日子,又遇上空氣有些嗆鼻的霧霾天,有媒體甚至發出「環境亡國」警告,顯然是言過其實。但環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問題,在中國確已發展到十分嚴重的程度。中國可以說是一個「環境弱國」。

  「環境弱國」這個說法有兩層意思,其一是中國的生態環境已經十分脆弱。其二是環境問題正在起到全面「弱化」中國的作用。

  環境問題在「弱化」中國的經濟發展。關於環境污染對我國GDP的影響有各種計算,筆者認為比較客觀的是2007年3月綜合世界銀行、中科院和環保總局測算得出的結果:我國每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約佔GDP的10%左右。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也使一些很想到中國來投資的外國企業和很想到中國來旅遊的外國遊客躊躇不決。

  環境問題在「弱化」中國的科技實力和財富積累。現在,有很多科技人才因為國內環境污染、食品安全以及子女教育和健康問題而移民到國外,對中國科技發展造成無可估量的損失。

  環境問題在「弱化」中國人的身體健康。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中國的肺癌、胃癌、肝癌、食道癌患者和死亡人數分別佔世界的30%、40%、50%、50%,這個比例大大超過中國人口佔世界人口的比例19%,而其主要原因在於大氣和水的污染日趨嚴重。

  環境問題「弱化」中國作為大國的競爭力。美國著名記者托馬斯。弗里德曼指出:「未來強國國力競爭將集中在四個方面:教育、基礎設施、法製程度和環境」。現在中國的環境問題遠比美國嚴重,水、空氣質量、土地資源等都因經濟粗放發展遭受很大破壞。中國GDP何時「超美」其實不容樂觀。

  如今,環境問題已經引起中國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視,中國決不當「環境弱國」,更不可能走向所謂「環境亡國」的不歸路。

  首先,中國政府已將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和年度計劃;在重要生態功能區、陸地和海洋生態環境敏感區、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約佔全國國土面積20%的「生態紅線」,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後果的官員將嚴厲追究其責任而且「終身追究」;政府高度重視並具體部署對霧霾等大氣污染的治理,正在通過增加核電、天然氣、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結構中的比重,積極推進能源多元化,同時大力開展煤的清潔利用。

  其次,中國的環境問題不是孤立的,也是全球環境問題的一個組成部分。比如,發生在中國的極端天氣、極端乾旱等問題來源於全球氣候變暖,是全人類面臨的課題,中國政府簽署《氣候變化框架條約》等多項有關環保的國際公約,不斷加強同世界各國、地區和國際組織在環保領域的合作。

  中國正在努力喚醒全民的環保意識,大力發展環保產業。越來越多的民眾積極參加到維護生態環境的活動中來。可以相信,中國政府和人民一定能夠將保護生態環境的「戰鬥」進行到底!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沙發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10-11 08:59 | 只看該作者
 治理霧霾要有艱苦準備

 「十一」剛過,霧霾來勢洶洶,讓華北大部分地區再度遭遇「心肺之患」。北京,啟動下半年首個「重污染預警」;河南,部分地區局部能見度小於1公里;天津,21個監測點重度污染……2014年秋天的第一場「霾伏戰」挨著黃金周的尾巴打響了。

  人民日報的記者深入京津冀各地,在目擊霧霾對民眾工作和生活帶來的各種不利影響之後發出了三個「追問」:今秋首場霧霾為何來得這麼早?治霾「治」出效果了嗎?緊急應對舉措是否得力?

  今秋首場霧霾為何來得這麼早?這樣一個問題其實與人們對霧霾元兇的認知有關。說來奇怪,雖然「呼吸保衛戰」已經持續多年,但究竟誰是「霾禍」罪魁至今沒有權威結論。剛剛有人指出燃煤造成的「煤煙型污染」是空氣質量的頭號污染源,馬上就有人反駁,近年來相對交通排放,燃煤對霧霾天的相對影響較十年前不但沒有增加相反還略有下降;又有研究表示,「汽車尾氣」才是罪魁禍首,可又有科研團隊報告稱汽車尾氣所佔比例並不高;有人歸咎於秸稈燃燒,但農民不答應了,因為農民的作業習慣歷來如此,何以過去就沒有霧霾呢?

  一個問題有多種答案原本十分正常,但在關於霧霾元兇的討論中,這種眾說紛紜卻可能讓人疑慮:答案之得來究竟是出於客觀研判,還是基於各自利益考量,甚至是為了逃避責任?而不管結論如何,認知的分歧必然會影響行動的選擇乃至擾亂治霾大局。

  當媒體追問前期的治霾是否治出了效果、緊急應對舉措是否得力的時候,一方面需要對各種干擾治霾的因素逐一釐清,另一方面也應該意識到,儘管前期治霾中中央和各地都拿出了巨額資金、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但這並不代表可以迅即見到顯著的成效。大氣污染由於其特殊性,其危害不限於一城一池,而治理也註定不是一朝一夕。面對霧霾,人們恐怕需要做好艱苦準備,而艱苦的程度或許遠在往日預料之上。

  所謂艱苦準備,人力財力物力之外,首要者在於必須打破封閉的地域觀念和部門各自為戰的傳統。一直以來,每到霧霾頻發之時,社會各界就開始責難環保部門,然而基層多位環保局長卻對人民日報記者「大倒苦水」,他們認為在當前環保機制下難以根治霧霾,因為造成霧霾的污染源「環保局長」根本管不了。只要知道霧霾的形成有很多因素,而此地之排放又將影響他處之空氣,那麼一個地方的環保局長管不了霧霾似乎就不能完全視為卸責之語。既然如此,為了治霾之全局,是否需要對舊的環保機制進行改革?

  治理霧霾,可能還要對治理行動給經濟帶來的作用清醒預判並未雨綢繆。「如果把霧霾徹底拿下,中國經濟到底會降低多少個百分點?」雖然經濟學界難做確切答覆,但可以肯定,霧霾等環境因素已經越來越多進入到經濟學界的分析框架,而一個幾乎得到所有業內人士認可的判斷是:霧霾治理短期內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較大。幸運的是這種負面的影響終究只是「短期」而已。從長遠來看,中國治理霧霾的過程就像是市場經濟中的優勝劣汰,經過這一輪淘洗,中國經濟的發展將更加健康、成熟也更富有質量。在經濟學家看來,霧霾治理的實質就是中國經濟的「去泡沫化」,因此,如果是為了向霧霾宣戰,不必為經濟增長速度暫時放緩而擔心,但對此做好前瞻性準備卻不能不說仍然非常必要。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充分考慮可能出現的各種複雜狀況,既不急於求成也避免張皇失措,相信會有益於霧霾治理行動的有序推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主題

10

帖子

62

積分

禁止發言

積分
62
3
少年維克多 發表於 2014-10-11 10:53 | 只看該作者
中國的環境問題應該加以重視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21: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