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日本老人為何比中國老人境遇好太多(圖)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10-11 09: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for1:無緣死牽出的是一個無緣社會,也就是人們雖然生活在熙熙攘攘的城市中,但沒有親人、沒有朋友,甚至沒有同事。書中大量的中老年人,早年就遠離家鄉、失去至交朋友、打著臨時工,成了徹徹底底的無緣人,他們共同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無緣社會。

  for2:如果農業社會的不安全感來自我們和自然單打獨鬥的渺小感,那麼工業社會的不安全則來自於,我們身處人群,但我們隨時可能被拋棄。

  for3:和中國比起來,日本的無緣死亡者大多只是在感情上讓人接受不了,實際情況是,他們有著完備的養老體系、醫療體系、社會救助體系和高得多的關懷文明,書中的無緣死者大多數的生活、醫療都有較好的保障,甚至,法醫在為無名屍體在做解剖的時候會簡單默哀。

  

  (謝謝天才少年楊璠同學的圖)

   最近幾天我老在想,如果讓中國大媽們看到了《無緣社會》這本書,對不服管教的年輕人們逼起婚來一定會格外順利。看到書中那些日本現代社會深度孤獨的男男女女,讓人簡直恨不得屁滾尿流爬去談戀愛結婚生娃帶孫子,以此保證自己有稍微多一點的可能,逃避書中那種可怕的人生軌跡。

  《無緣社會》是一本多人作品集。日本NHK電視台2010年播出了紀錄片《無緣社會-無緣死的衝擊》,參與這檔節目的記者隨後撰寫了採訪手記,集結成書,除了再現節目中的情景,也把視頻中未體現的部分補充了上來。

  無緣死的意思是那些倒斃家中或路途的死亡,大多都是死前無人知曉,死時無人收屍,死後無名無姓。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你坐在家裡看電視,突然就腦溢血死亡了,廚房裡的冰箱還在嗤嗤作響,電視機還在源源不斷播送新的畫面,掛在浴室里的毛巾還在噠噠滴水,一切照舊如常,只有你突然間闔然長逝了(突然也還是好的,如果有掙扎大概是更加心碎的事情),但哪怕住在你隔壁的人也不會知曉你的死亡,直到一個月後,你腐爛的身體發出刺鼻的惡臭……這情景實在有點惡寒。

  《無緣社會》中記錄的都是這樣死亡的人,坐在馬桶上的高齡老人,還在抬頭望天花板,突然就死了;獨居的老男人,死了半個月,姐姐還在不停地電話留音,提醒收快遞;河水裡每天浮出一具屍體,幾乎全都找不出來名字。

  根據節目組的統計,日本每年這樣悄無聲息死去的人是3.2萬人,以中國的總人口基數算起來,同樣的數字在中國大概要翻10倍。

  無緣死牽出的是一個無緣社會,也就是人們雖然生活在熙熙攘攘的城市中,但沒有親人、沒有朋友,甚至沒有同事。書中大量的中老年人,早年就遠離家鄉、失去至交朋友、打著臨時工,成了徹徹底底的無緣人,他們共同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無緣社會。

  張愛玲大概是推崇無緣社會關係的人,所以她主動選擇孤獨地死在紐約。但對普通人,這顯然不是一件多麼美妙的事情,只是偏偏,對每一個真正準備投身現代城市生活的來說,構成我們主要社會關係中的血緣、地緣、社緣全都一觸即潰,想一想你那些久不聯繫的七大姑八大姨,遙遠的家鄉,動蕩的工作,你就知道作為一個並不想要孤獨的普通人,也是多麼容易成為一個無緣人。

  是的,自工業社會以降,我們的關於獨立個體的宣言越喊越響,但事實上,我們正被越來越緊地綁縛在生產線上。如果農業社會的不安全感來自我們和自然單打獨鬥的渺小感,那麼工業社會的不安全則來自於,我們身處人群,但我們隨時可能被拋棄。

  書中記錄的無緣死亡者的社會關係大都斷裂在上世紀8、90年代,那正是日本經濟泡沫一個一個碎裂的時代。城市化擴張時期從農村來到都市的打工者,在社會衰敗后卻再也無法回到家鄉,只能孤老於城市;年輕時努力工作的女強人,錯過婚期后,年老時只能在家裡放了會說話的人偶,陪自己聊天;傳統的儒家宗法社會正在也加速瓦解,所以許多人拒絕領取自己親人的屍體。因此這種斷裂並未停止,相反,在互聯網時代,正在以深度網路依賴者的形式變本加厲地蔓延。

  為了不至於讓人過分失望,在書中的最後一節,節目組的記者們試圖去尋找化解無緣社會的辦法,企圖說明通過互助組織人們可以重新連接起來。但這種連接和加速蔓延的社會肌理本身比起來,顯得微末而無力。

  甚至,它幾乎以這種無力告訴了我們一個殘酷的現實,那就是,孤單終老這種現象對於陌生人性質的現代社會來說,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嚴絲合縫的商業和工業體系保證我們在對抗生存險境的時候多了許多籌碼,但也要求我們全身投入到這個體系的運轉機器當中,並被擠壓成為扁平人。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本書給人的震撼比較大,主要是因為採取了講故事的手法,氣氛和個人命運的暗示感實在太強,且價值上完全遵從了親朋繞膝才是唯一快樂的價值模式,並將不婚人士作為單獨一章列出來,使人幾乎會覺得單身是原罪。如果有數據統計的話,捆綁式組合家庭造成的悲劇大概並不會比單身造成的悲劇更少,同時,在家庭角色與社會角色日漸分離的年代,造成一個人最終脫離社會的根源根本不在於單身與否,而是多大程度上你能與社會的運行保持一致。

  而且!而且!而且!和中國比起來,日本的無緣死亡者大多只是在感情上讓人接受不了,實際情況是,他們有著完備的養老體系、醫療體系、社會救助體系和高得多的關懷文明,書中的無緣死者大多數的生活、醫療都有較好的保障,甚至,法醫在為無名屍體在做解剖的時候會簡單默哀。

  而這樣完備的保障體系帶來的悖論是,它正在深層次地加速無緣社會的蔓延,因為當你不需要與具體的個人緊密相連就能生存的時候,你與他人的藩籬剛剛開始築起,無緣社會也正剛剛開始。

  所以,不要悲傷。全社會都在陪你。

  這!就!是!命!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6 18: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