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治霾,到底需要幾年(組圖)

[複製鏈接]

2479

主題

2935

帖子

4913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9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信海光微天下


我一般是有點不信邪的,比如這霧霾,一開始人家都戴口罩,我就不當回事,而相信人類肺力的強大,去年,前年我都沒戴口罩,也順暢的過來了。

但今年似乎有點挺不住了。這次霧霾以後,鼻子、喉嚨都超級難受,於是開始關心,到底霧霾還會持續多久.......讀了不少資料,比如下面這篇,感覺好像不是很樂觀啊。




現在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恐怕就是中國治理霧霾,到底需要多少年了。

在這個問題上,經常有人拿出發達國家的案例進行參照和對比,其中最典型莫過於英國倫敦長達28年的治霾經驗。

但在我看來,中國目前的霧霾整治要花多少時間,以倫敦作對比,是過於樂觀。原因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嚴重程度。
倫敦只是一個城市,整個大倫敦面積也不過1577.3平方公里。1952年的「毒霧事件」,波及的也只是倫敦一個城市,污染源也主要來自倫敦本身,而當時英國較小的城市和農村,並未發生那麼嚴重的空氣污染。而截止2013年,中國的霧霾面積已經超過130萬平方公里,這個面積是倫敦的多少倍?824倍!倫敦一個城市都花了28年整治,我們整治這個824倍的霧霾面積,又需要多久?


二、污染源。
當時倫敦的霧霾,污染源主要來自城市內以及周邊的火力發電廠,加上冬季供暖的加菜和靜穩天氣火上澆油,導致了這場災難。眾所周知,火力發電需要燒煤,會不可避免的產生二氧化硫和粉塵等污染,這些污染物也是導致4天4000人死亡的罪魁禍首。儘管如此,當時倫敦的污染源也是相對單一的,以上面提到的火力發電污染物為主,因此倫敦1956年頒布了《清潔空氣法》,規定工業企業必須建造高大煙囪,城區內的電廠必須關閉,只能搬到郊外重建,連市民家中的爐灶都改造了,而且也氣代煤進行供暖。這些措施其實都是對付燃煤污染的,有的放矢、針對性強,因此收效明顯,到1975年,倫敦的霧霾日已經從每年幾十天降低到了15天。

但是中國的情況則要複雜很多。針對中國全國空氣污染物構成的報告,據我所知目前一份都沒有,而北京前段時間出爐的,旨在分析當地大氣污染物構成的幾份官方報告,其數據也是自相矛盾,互扇耳光,中科院公布的PM2.5來源,汽車尾氣佔比不足4%,與北京市官方公布的22%相去甚遠。撇開檢測技術層面的問題不說,這也間接說明了中國目前大氣污染物構成之複雜,知道老外是怎麼形容咱們空氣的嗎?-「有毒化學物雞尾酒」,囊括了土壤塵、燃煤、生物質燃燒、汽車尾氣、垃圾焚燒、工業污染、二次無機氣溶膠也就是光化學污染。可以這麼說,中國目前的空氣污染,覆蓋面之廣、成份之複雜、危害之嚴重,在人類歷史上是空前的,可能也是絕後的。倫敦只是整治相對單一的燃煤污染源,就花了28年,中國的霧霾問題2000年初就已經開始展現,現在14年過去了,可我們連這杯雞尾酒的成份都還沒搞清楚,20多年完成整治?但願!

三、政府。
英國作為現代西方民主體制的先行者,擁有完善成熟的立法與執行體系。上下議院擁有提議立法權,並相互制約監督,法案由最高法院大法官認可通過後就生效。而對於法律的執行,則更是非常嚴苛,一旦違法,則必定嚴懲,這也是為什麼上面提到的《清潔空氣法》和後面一系列大氣污染整治法案成效顯著的原因。最重要的,民眾擁有選舉權,如果政府整治污染不利,小則市長走人,大則首相下台,另選能者為之。在這樣的政治環境里,想不把污染整治好都難。



反觀中國,則是大相徑庭的局面。首先,民眾沒有選舉權,只要領導願意,官員干不好繼續留任的情況比比皆是,因此官員也不需要管老百姓怎麼想,時間和精力只要拿去討領導的好,不犯什麼上綱上線的大錯,仕途即可順風順水了。而目前一些主要的污染源都指向大型國企,這些企業的背後還是政府,政府又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這比賽該如何進行?此外現在的官員考核體制依然是在延續先前的GDP論英雄,屬地GDP增長依舊對官員的升遷起到決定性作用。雖然這段時間出台了一系列治氣條例,但基本上都只是砸錢整治污染的既簡單又粗暴的思路,北京市長王安順剛拿了中央7600億用來治理北京空氣,據說還簽了生死狀,為了備戰秋季的 APEC,不達目標「提頭來見」,看來北京的老百姓只能盼天天開APEC了。環保部前段時間也跟全國31省份簽了治氣軍令狀,但其中只確定了北京、天津、河北下降25%的目標,也沒有明確的懲罰措施。沒有科學的調研、統籌協調、以及監督執行、問責體制,這種砸錢簽合同,地方領導拿人頭擔保的粗曠治理方式能有多少效果?最多也是跟房地產一樣,用行政手段強壓一陣子,但最後必定會結構性反彈。很顯然,當局還沒有對這個問題有一個全面科學的認識,目前的這一系列舉措,完全就是頭痛醫頭,腳疼醫腳。特別是北京,要拿5萬億治理大氣,在這樣的體制下,其中有多少會真正用在整治上?就算北京治理好了,上海呢?廣州呢?中國130萬平方公里霧霾污染區里的那些大小城市呢?也是每個地方砸個幾萬億嗎?況且,在這種大面積輸入性污染的情況下,光想治理好一個城市,本來就是悖論,到時候無非是污染源的位置轉移而已。我可以斷言,北京的這種砸錢治理模式,必將以失敗告終,除非他們做個玻璃罩子,把整個城市罩起來!目前的霧霾和各種環境問題,可以說是政府近年來一系列錯誤決策的直接後果,而這種決策是怎麼來的?如果當局口口聲聲的「科學發展觀」真的能夠落實到位,會出現這樣嚴重的問題嗎?現在我們卻不得不寄希望於問題的製造者用和製造問題相同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四、產業結構
另外就是中國目前產業結構的問題。中國以世界工廠發家致富,跨國企業出錢,我們出地出人再讓你免費污染,換來了第一桶金,這本來沒什麼,很多國家的第一桶金都賺得不容易。可問題是,人家把第一桶金用於產業升級和創新,這樣就不用整天做一些最臟最累又賺錢最少的活,而是可以花錢讓別人給我們打工了。可是政府把這錢花到哪裡去了呢?基建、房地產、銀行、諸多失敗的海外投資以及三公花費,並且眼睜睜的錯過了近些年的好幾次翻盤機遇。幾十年過去了,我們還在做最臟最苦最累的活,還在給跨國企業打工。2012年世界500強企業,中國佔了77家,大部分都是資源壟斷型的國企,民營企業和高科技創新企業幾乎沒有。而人口紅利的消失、環境的惡化以及經濟下滑,讓這點可憐巴巴的錢都越來越難賺了。現在,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正在向東南亞和印度等成本更低的國家轉移,到時候中國將剩下些什麼?但是現在要治理霧霾,等於是要讓中國這個世界工廠關門或者減產,這必然會帶來一系列比霧霾更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政府在權衡之下,會做何種選擇?很多人抱怨政府不作為,但它又能做什麼呢?一個打工仔能立馬變成白領嗎?

五、民眾
歐美國家大氣治理的案例里,都少不了民眾的參與與推動。特別是美國的洛杉磯大氣治理,可以說是民意推動與參與的直接結果。這一方面需要較高的國民素質,另一方面則需要有通暢的民意參與渠道。

而在我國,首先因為眾所周知的教育問題,國民素質遠不如歐美國家,公民意識尚處於啟蒙階段。目前能夠以科學角度理性認知霧霾的人都不多,再加上政府相關宣傳的刻意缺失,大多數人口對此還處於無知或者無視狀態,連霧霾是什麼都不知道或不重視,怎麼可能採取行動呢?
此外,我國目前的政治體制,也沒有合適的民意參與通道。公民作為個人,甚至無法成為環境訴訟案的原告,即使通過人大委員提交議案,立法程序也是一條漫漫長路,最後不了了之的例子數不勝數。少數對霧霾問題有認識的公民,也被這樣的現實拒之門外,除了抱怨政府不作為以外,很難以實際行動參與,靠民眾推進政府工作成了一句空談。

看完上面5點,對於我國霧霾治理到底需要多少年這個問題,你的心裡應該有個大致答案了,如果你還是要問我一個具體數字,我只能說,希望別太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12 05: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