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網際網路金融贏了 傳統銀行的優勢已經消失

[複製鏈接]

6609

主題

690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3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OSLATER 發表於 2014-10-9 10: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網際網路金融方面,傳統銀行的優勢已經消失,從這一點上說,網際網路金融贏了。難題是作為網際網路企業,在民營銀行的經營中會有一段摸索時間,對於風險控制能力的要求也會更高。

  五家民營銀行獲銀監會批准,最值得關注的是浙江網商銀行與深圳前海微眾銀行,馬雲與馬化騰之間的競爭在網際網路金融層面繼續展開。有了網際網路金融,大型銀行的小微小貸可以休矣。

  浙江網商銀行會堅持小存小貸的業務模式,主要提供20萬元以下的存款產品和500萬元以下的貸款產品。基於阿里小貸的網商銀行優勢一目了然。擁有淘寶天貓的龐大數據,成本低、風控效率高:小微金服的壞賬率不到1%,遠低於傳統銀行機構2%左右的壞賬率;平均每筆貸款額度不超過3萬元,不到傳統銀行的1%;單筆貸款成本2.3元,傳統銀行約為2000元。阿里貸款周期只有1.25周,日利率0.05%左右,也即月息一分五左右,除去稅費等,盈利能力依然驚人。

  阿里小貸成功在於其數據分析,其微貸事業部數據分析員工約佔整個團隊人數的兩成,風控團隊的數據分析員工佔比更超過50%,而一般金融機構的比例只有4%左右。有了大數據、信用分析、支付系統作支撐,在網店小微企業貸款、消費貸款上,傳統銀行無法與網商銀行競爭,這是一個封閉、自足的信用鏈條。以往小貸公司受制,從銀行業金融機構融資的錢不得超過註冊資本的50%,現在成為銀行之後有了吸儲能力,阿里小貸規模將急劇增長。

  增長的邊界是風險控制能力。阿里小貸有電商大數據,一旦離開這一數據,對於阿里來說就是「死海」,它無法從零售店、大型企業、銀行獲得其他數據,除非展開合作。合作已經開始,卻未能解決命門。如引入海爾成為首個直投合作的外部機構,海爾集團首期投入3000萬元,由阿里小貸合作的信貸機構(銀行、小貸公司)發放貸款,阿里小貸提供授信和風控,放貸給阿里小貸篩選出來的小微企業。

  此處的風險控制依然由阿里完成,除非阿里能夠證明在線下也發展出一套高效的風險控制系統,否則很難複製阿里小貸的輝煌。阿里金融如此走向直投,走向線下消費貸,就將與現有的傳統金融機構在紅海中競爭,誰能勝出還真說不準。

  相比而言,擁有最大社交平台的騰訊在金融領域步伐稍嫌滯后。今年7月,前海微眾銀行獲批,註冊資本30億元,主要股東為騰訊、百業源投資和立業集團,分別持股30%、20%和20%。

  微眾志向不小,其招聘高管擁有極高的江湖地位。如為招行信用卡業務立下汗馬功勞的梁瑤蘭,原陸金所副總經理黃黎明,以及原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支付結算處處長萬軍,擔任副行長,負責運營管理;原深圳銀監局政策法規處處長秦輝擔任副行長,分管後台與稽核。三路人馬,一路做信用卡、消費貸,一路延續陸金所模式做網際網路信貸,一路搞定後台、稽核與支付結算。

  聽起來很好,騰訊也有自己的支付系統,龐大的微信用戶掃一掃就能支付,想起來都覺得便利無比。但是,請稍等,微眾的風險控制怎麼辦?畢竟騰訊沒有自己的電商平台,沒有現成的可供分析的大數據系統,通過微信可以進行廣告,可以進行銷售,但沒有形成一條龍的封閉交易系統,畢竟,人們使用微信為的是與朋友實時交流,而不是想買一件衣服、一袋大米。

  騰訊有龐大的數據,有一流的大數據分析團隊,甚至可以分析出零點之後繼續黏著於網際網路上的人的年齡段,興趣偏好等,以推出相應的電視與廣告,但騰訊大數據分析還沒有在網際網路金融上試過牛刀,再牛的團隊不懂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分析,也是枉然。如果從付款方式,或者娛樂方式中找到信用分層的有效模型,那才算真正的成功。|

  既然有那麼多平安人士加盟,也許平安旗下陸金所基於網際網路的風險控制可以助微眾一臂之力。根據今年6月21日陸金所董事長計葵生所說,陸金所 P2P業務的壞賬率僅有1.5%,計葵生預計,隨著時間的推移,壞賬率有可能上升到7%至8%——在徵信系統不完善的市場里,這已經是從事無抵押小額貸款的金融機構所能給出的上佳成績。與此同時,微信還與電商展開合作,獲得電商數據,今年8月29日,萬達和百度、騰訊簽約,投資50億元成立萬達電商平台,5年總投資將接近200億元。3家巨頭聯姻,能夠帶來數據的共享嗎?且走且珍惜吧。

  網際網路銀行爭奪戰,關鍵是爭奪數據,爭奪分析力,目前來看阿里擁有些許優勢。但騰訊的龐大用戶支付數據,可以做的分析使其未來充滿想象力。在網際網路金融方面,傳統銀行的優勢已經消失,從這一點上說,網際網路金融贏了。難題是作為網際網路企業,在民營銀行的經營中會有一段摸索時間,對於風險控制能力的要求也會更高。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6 14: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